谭继洵墓位于浏阳市集里乡筱水村。墓坐东北朝西南,占地约 1991年,谭继洵墓公布为浏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湖北巡抚谭继洵 谭继洵(1823-1901),字敬甫,清长沙府浏阳县人。咸丰九年(1859年)中进士,历官户部主事、郎中,监督坐粮厅。光绪三年(1877年),授甘肃巩秦阶道。十年(1884年)迁布政使,十五年(1889年)升湖北巡抚,二十年(1894年)兼署湖广总督。在任颇有政绩,但办事唯谨。子谭嗣同思想激进,锐意革新,父子间政见不合。因奉行新政不力,曾被御史杨荣秀参劾。戊戌政变,谭嗣同遇害,连坐革职。后忧惧成疾卒。 清贫苦读 谭继洵出生于浏阳东乡天井坡,6岁时父亲谭学琴病卒,抛下夫人毛氏和儿女七人,家道骤然中落,景况极为凄惨。其母悲之痛,又念膝下茕茕无依,常一恸昏绝,举室环哭,闻者堕泪。13岁的长兄谭继升担当起了家庭的重任。继洵小时体弱多病,长兄谭继升予以照看,体恤周至。稍长,得咯血症,长兄求医调药,日夜惊扰,甚于己疾。到入学年龄,又为之聘请老师,教授功课,严加督责。在长兄的教育下,继洵聪明勤奋,学业进步很快,20岁时补为县学附生。七年后,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又于长沙乡试考中举人,时年27岁,成为浏阳谭氏宗族有史以来第一个青年举子。 户部十七年 谭继洵考中举人之后不久,就面临太平天国战乱,他没有像当时许多湘籍士大夫那样,去投笔从戎,建功立业,仍是循规蹈矩,一心走科举之路。在此后十年之中,他在浏阳等地以教私馆为生,同时积极准备参加会试。咸丰九年(1859年)三月,谭继洵赴京参加会试,得中贡士;次年四月补殿试,考中三甲八十六名,赐同进士出身。学习期满后,补授户部广西司主事,由此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官宦生涯。谭继洵成为京官后,即移居京师阑眠胡同,携长子嗣贻随侍。 谭继洵在京师户部八旗现审处、井田科、捐铜局、收铜局、捐输局、军需局、则例馆等处任职17年。此时正值清朝的所谓“同治中兴”时期。经过长期战乱,民生凋敝,财政枯竭。谭继洵深知时事人生的艰难,处世谨慎,办事勤勉。“方其初任农曹也,慨然曰:‘农曹者,度支所总,国用民生所系也。善其职,诚有裨于世,顾非习掌故、达机宜者不能。’于是储书数万卷,以资博览;又采舆论,揆时势,以变通之。”很快达到了“博综掌故,精熟食货”的程度,因而深受上司信任,得以逐级提拔,同治十一年(1872年)升补山西司员外郎,十三年(1874年)升补山东司郎中。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谭继洵奉旨简放坐粮厅监督,驻北京通州。直隶通州为南北漕运的终点,每年数十万石漕粮在此交卸进仓,以供京师王公百官俸廪禄米及八旗兵丁口粮之需。坐粮厅的职责为监督挑挖北河淤浅,催攒北河重、空漕船,督令经纪车户转运粮米交仓,兼督通济库收支轻赍由闸等项银两等。坐粮厅监督为清代有名的肥缺,其中营私舞弊、贪污中饱层出不穷,尤以通州交卸漕粮弊病最为突出。继洵到任后,力加整顿,督促部下按时完成交卸,“涓滴归公,举向日积习为之一新。”谭继洵不避繁难,勤于任事,连续三年受到嘉奖,奉旨以道员用,赏加二品衔。 任职西北 光绪三年(1877年)八月,谭继洵补授甘肃巩秦阶道,于次年秋,抵达秦州任上。西北地区自同治六年(1867年)左宗棠进军陕甘到光绪三年收复新疆,持续了整整十年的战争,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左宗棠为首,以刘锦棠“老湘军”为骨干的西北湘系集团。谭继洵到甘肃就任后,由于乡谊和部属的关系,也很快成为这一集团的中上层成员,受到左宗棠、谭钟麟的信任和重用。 其时,谭继洵在秦州的主要任务是迅速安定地方,妥善解决战后遗留问题,恢复遭到破坏的地方经济生活。秦州原来就属于贫瘠地区,长期战争之后,更是城乡残破,经济凋敝,民生困苦不堪,形势十分严峻。他上任之后,立即采取几项措施:一是整顿吏治,减免厘税;二是禁种罂粟,严禁鸦片;三是提倡种桑养蚕和种牛痘。四是兴修水利。谭继洵的不惮烦难、孜孜求治,对西北社会经济的逐渐恢复和民生的安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此,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曾有颇高的评价,他在光绪四年《陕甘两省镇司道府年终考语清单》上写道:“二品衔甘肃巩秦阶道谭继洵,实心任事,勤慎有为。”后任陕甘总督的谭锺麟也称誉说:“该员器识深沈,才具稳练,地方民事吏治均能切实讲求,不避劳怨,至综核精详,尤各司道所不及。” 光绪九年(1883年) 在湖北巡抚任上 光绪十五年(1889年) 其时张之洞任湖广总督,督、抚同驻武昌,双方矛盾很深。张之洞“事多专决”,“继洵不敢与抗,谨饬自保而已”,“每之洞约联衔条陈新政,皆谢不敏”,“不敢附从”。 (本文录自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中国长沙·名寝与名人》,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梁小进撰稿,罗炯炯、陈览月等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4-30 14:03 , Processed in 0.09412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