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朱昌琳祖墓

2010-5-10 20:4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076|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 陈先枢 梁小进|来自: 名城长沙网

朱昌琳祖墓系其父朱玉棠之墓,位于长沙县安沙镇和平村棠坡,墓地约50平方米,墓冢、墓围均由三合土砌筑。墓围正后方嵌立花岗石碑三通,中碑竖刻“光禄大夫显祖朱公玉棠大人之墓”,碑顶有屋脊形檐盖。圆顶形墓冢上有一条明显的裂痕。当地村民盛传“祖坟开拆是个好兆头”。2005年村民自发重修朱氏祖墓,墓下用花岗石新砌两层24级阶级,并建墓道石栏和双层墓围石栏,栏板上饰有龙凤等各种浮雕。

 

湘中巨商朱昌琳

朱昌琳(18221912),字雨田,清长沙县人,前国务院总理朱基之曾伯祖父。初以小本经营乾益升杂货店。道光二十五年(1845)农业丰收,遂大量囤积谷米,次年大灾,获利无算,乃改营谷米。同治四年(1865),领票运营淮盐,成立乾顺泰盐号,又获大利。后设朱乾升茶庄,转贩茶叶于西北;运赈米于陕西,均获巨利。经营五十年,财富剧增,后颇致力于地方公益事业。光绪二十三年起,先后捐资达13万金,开河修路、助赈等,甚得时誉。宣统二年(1910年),经湖南巡抚奏保,诏授内阁学士衔。卒于家。

 

经营杂货起家

朱昌琳,清道光二年(1822年)出生在长沙县安沙一个乡村书香之家,但追溯其氏族源流,则系明太祖朱元璋之后。据考,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立皇十八子为岷王。其后历经变乱,传至八世孙小鲁,韬晦转徙,历宝庆、南陵,而定居长沙县东麻林桥。十三世孙玉棠徙居安沙,十四世孙昌琳、岳创业长沙。朱基则为岳之曾孙。朱昌琳早年屡经科试不第后,来到省城长沙,在富绅唐艺农家里做账先生。几年账先生做下来,朱昌琳积了些钱,也看出了一些做生意的门道,于是向唐艺农请辞。唐艺农也是个好人,知道朱昌琳有做生意的打算后,主动借钱给朱昌琳开了个杂货店,名曰乾益升杂货店。

道光二十五年(1845),湘中农业丰收,谷价骤跌至千钱三石。别的生意人见谷价骤跌,唯恐抛之不及。只有朱昌琳“冒天下之大不韪”,尽出藏钱,吞进了不少被人视为贱货的谷子。这年,他的前东家唐艺农因田地较多,租户给他的谷子堆积如山,有些甚至已发了芽。唐听说朱昌琳大肆收购谷子后,找到了朱昌琳,知其家底已掏空时,即很大方地说:“只要先生承受,明年卖出再付款。”这样,朱昌琳这年硬是冒着巨大的风险吞进了千余斛稻谷。

第二年,长沙遭遇大旱,洞庭湖一带却遭了水灾。一时谷价暴涨,最后竟然涨到了每石五千钱,与前一年谷价最低时相比,涨了15倍。朱昌琳的“赌博”成功了。所囤的谷米一抢而光,朱昌琳一夜成为了省城大商。

 

湘军将帅的“贤内助”

有人问过朱昌琳的聚财妙诀,朱昌琳回答说:“务审时,如治国。”

同治三年(1864),清政府实行票盐制,招商运卖淮盐。朱昌琳第一个在湖南“应招”,一下子买了一百票,成立“乾泰顺”盐号。没多久,淮运大通,盐票由最初的十金每票猛涨至万金每票,朱昌琳于此又获大利。

短短一二十年,朱昌琳从一个经营杂货的小店主骤然成为晚清长沙的首富。而在这一段时间内,一大批湖南人,由于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创办湘军,立下大功,也骤然成为清朝封疆大吏。朱昌琳在经商活动也经常与之交往,并为之协资出力,以致成为湘军将帅的“贤内助”。

同治十三年(1874),左宗棠在镇压陕甘回民暴动后,着力整顿西北茶务。他变原有的“官引”为“票法”,广招商贩,无论何省商人均可领票运销,使阻滞的茶叶流通渠道变得畅通。原来的茶商分为“东柜”(陕西、山西)和“西柜”(陕甘宁回商)。左宗棠则添设“南柜”,起用朱昌琳为“南柜”总商,专门经营湘茶的贩运。朱昌琳把治国的方略用于经商。他按茶叶产销流转方向,在安化、汉口、泾阳、西安、兰州、塔城等地设置分庄,分段负责茶叶收购、转运、加工、销售工作,各司其职,责有攸归,从而使湖南茶叶畅销西北,而他从中赢利甚丰。

光绪三年(1877),我国西北发生了特大旱灾,而以山西、陕西最为严重,持续数年,史称“丁戌奇荒”。这时,长沙府茶陵人谭钟麟和长沙府湘乡人曾国荃正在陕、晋两省担任巡抚。时年55岁的朱昌琳受两位老乡之托,亲自前去赈灾。他用平江大布做成米袋,米到陕西和山西卖完后,把米袋拆开,染上颜色,就地购买棉花,做成棉衣卖,一举两得。后来左宗棠征西,朱昌琳负责供应部分军粮。左宗棠考虑到将士要做冬衣,要求朱昌琳也用平江大布做米袋。朱昌琳欣然答应。

除了做买卖外,朱昌琳还投资办实业。长沙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湘善记和丰公司便有他的股份。他还与汪诒书、杨巩等人合作,在灵官渡创建了湘裕炼锑厂,开长沙炼锑业的先河。随后,他见长沙城市建设日益发展,又在暮云市独资创办了阜湘红砖公司。

维新运动时期,朱昌琳在经济方面给予了积极支持,“湘中兴作,巡抚皆依恃以举”。

 

因善举获授内阁学士

朱昌琳是个很勤勉的人,到75岁才把生意交由其弟和子孙经营,但他并没就此完全歇下,他的重点开始转向慈善事业。

或者因为目睹过穷苦人的艰难生活,或许因为曾经发过“灾难财”,致富之后,朱昌琳对公益事业非常大方。他设“保节堂”、“育婴堂”、“施药局”、“麻痘局”;每当过年,在城内向贫困者发放年米;给乡下孤寡老人发固定粮折300多本,每年秋后可凭折领稻谷6担。他还广置义山,给穷人施棺;在黑石渡修义渡,置渡船3艘,派专人司理。昔日长沙小吴门至青山铺的30公里古道失修多年,路窄泥泞,行旅苦之。先生捐资铺设麻石路面,以利行人。他的私家园林——人称“朱家花园”的馀园,免费向游人开放。

众多的善事中,有两件给朱昌琳带来了“殊荣”。在治理“丁戌奇荒”中,山西巡抚曾国荃、陕西巡抚谭钟麟托朱昌琳赈灾,朱昌琳毫不犹豫地捐献了大批粮食、布匹,因此得到朝廷嘉奖,获授候补道员衔。光绪二十三年(1897),朱昌琳捐资十三万之巨,将湘江、碧浪湖和浏阳河凿通,历时十年竣工,这就是清波数里的新河。工竣,湘江和浏阳河汇合处水面宽阔,利于船只停泊,成为货运、商旅集中的码头,而浏阳河北面的沙滩则变为良田。新河开通后,经湖南巡抚保奏,朱昌琳又获三品卿衔,随后朝廷又特授内阁学士衔,人称“阁学公”。

1912年,90岁的朱昌琳在长沙寿终正寝。斯人已逝去近百年,但其善举仍然泽被后人,对后来湖南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八十大寿时,粟谷青赠联说:

宰相山中新内阁;

寿星天上古长沙。

(本文录自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8月第一版《中国长沙·名寝与名人》,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梁小进撰稿,罗炯炯、陈览月等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4 01:30 , Processed in 0.10688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