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曾国藩墓

2010-5-10 20:3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77|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 陈先枢 梁小进|来自: 名城长沙网

曾国藩墓位于望城县坪塘镇桐溪寺后伏龙山上,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自河东金盆岭迁葬于此,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墓冢为三合土拌碎石加糯米混合封堆,上铺砌花岗石,呈半圆形,底径5,高2。茔地砌花岗石罗围,并立碑三通,汉白玉石碑心,主碑高3,刻楷书碑文“皇清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一品夫人欧阳夫人之墓”。附碑均为龙纹浮雕。墓前有拜台、祭坪。东西各立石阙一个,高约4,分别刻“曾太傅墓东阙”,“曾太傅墓西阙”。石梯通道沿桐溪寺围墙而下,与墓庐相连,通道边有石马、石狮、石虎及翁仲各一对。原墓庐内立石龟青石碑一通,距墓庐300处有御碑亭。今墓庐及御碑亭不存。涂均《过曾国藩墓有题》联云:

桐溪埋璧有砒瑕.荡虏勤王,朝野难同一哭;

枢府沉星留典则,齐家治国,文章独著千秋。

1996年,曾国藩墓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附:曾国藩墓相地记(据《曾纪泽日记》、《郭嵩焘日记》)

曾国藩墓相地记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四月二十四日,曾纪泽兄弟遵照父亲“归湘为便”之遗嘱,在金陵解缆,从水路扶柩归湘。

五月十七日,船抵长沙水陆洲。二十日,安柩于长沙城内曾子庙。此时正当暑天,因此,曾国荃决定在长沙南门外的金盆岭暂时浅葬,待它日觅得佳壤再行定葬。六月十四日,灵柩出殡,浅葬金盆岭。金盆岭墓地,位于今南郊公园,与岳麓山隔河相望。曾纪泽说:“此地山环水抱,藏风聚气。”他认为父亲在此可以“永安先灵”,但九叔父曾国荃不同意,他只好再赴湘乡等处寻觅佳壤。

曾纪泽浅葬父亲于金盆岭后,在往来于长沙——湘乡之间,一直积极为父亲寻觅新的墓地。同治十二年(1873年)二月初九日,纪泽与九叔父国荃到了湘乡西阳,当天就在“五龙冲”看地。第二天,又冒雨至“文公山”看地皆不尽意。

六月十三日,曾纪泽与妻弟刘伯固到紫竹林择地,决定将父亲灵柩永安于此。紫竹林位于铜梁山中,优钵寺坐落其中。铜梁山,又名昌山,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它横卧双峰、湘潭两县交界之处。距离富厚堂20里,是曾府陆路赴省必经之道。在铜梁山海拔600处,有一个顶峰村,曾府为了来往方便,在此修了一条青石板路过山,在峰顶建有“稍息亭”。曾国藩亲题联云:

稍停步,到此已登峰造极;

息重担,远眺则放眼开怀。

曾纪泽为了在回家路上谒墓的方便,也为父亲“官至极品”,已“登峰造极”,在此安息是富有纪念意义的,于是选中了铜梁山之紫竹林。但知曾国荃极力反对,并独自跑到坪塘看地去了。叔侄之间因相地而产生了分歧。

同治十三年(1874)正月,曾纪泽招集夫役在紫竹林辟山开道,以便迎柩。郭嵩焘知道此事后,决定亲自去湘乡为文正公相地。二月初一日,郭嵩焘冒雨登舟,从长沙启行。郭嵩焘从水路进入永丰,对紫竹林之“风水”大为不快。他在日记中说:“紫竹林山高约百余丈,龙势方前趋(脉自昌山来),此其开嶂左角也,其不宜立穴与紫木冲(刘蓉的祖茔之山——引者)同,而险峻过之。因登山顶周览,于其龙势行度,一望了然,益觉沅甫宫保(指曾国荃——引者)于此求地之为无谓也。”

两天后,郭嵩焘再到儒阶冲,与曾纪泽长谈紫竹林墓地之弊端。他以铜梁山高“百余丈,龙势方前趋,而险峻过之”,说明“不宜立穴”之由,细心开导纪泽。“负强任气”的曾纪泽没有听从郭嵩焘之言,于二十一日离开儒阶冲,去紫竹林指挥掘地。二十五日,曾纪泽在日记中写道:“行二十余里,辰正至紫竹林,与曾宗九等一谈。穴间掘罗围皆嫩石,余亲督一役掘穴心,视之亦嫩石,此地不可用矣!至优钵寺久坐,具饭小食。行二十余里至歇马。”曾纪泽长叹:“此地不可用矣!”只好经湘潭歇马,赶回长沙。

曾纪泽在紫竹林指挥掘穴之时,郭嵩焘已抵长沙去坪塘相地。此时曾国藩虽安葬金盆岭已久,但痴心的郭嵩焘非常看中坪塘这块风水宝地,他在日记中写道:“就宿曾氏墓庐,在兴国寺左侧山下,其前即御碑亭也。兴国寺以桐溪为名,入皆谓之桐溪寺。榜曰伏龙山,盖又以山为名也。往为文正公相地,疑左侧山过一田峡,非砂体。汤萼楼谓桐溪港水口紧密,其结作实由此山穿田,至中回身逆结。以天晚,未及往视,惟视其过峡处,见山势横开一嶂,益信其非砂体也。”

郭嵩焘第一次坪塘之行不久,曾国潢、曾国荃兄弟,特地带领纪泽兄弟同至坪塘看地。《曾纪泽日记》载:“饭后偕栗弟登舟,侍四叔父、九叔父往坪塘看地,在兴国寺坐极久,眺览山势亦颇久。”曾纪泽对伏龙山之地没有表示什么意见。大概就是这次相地,曾家统一了思想,特别是曾国藩生前对于葬地有“容与舍弟商妥定议”之语,这次他的四弟、九弟及儿子纪泽兄弟都在场,于是,选定了伏龙山作为曾国藩的墓地。

同治十三年(1874十月初六,曾纪泽陪沈青泉到伏龙山,在兴国寺小坐片刻,即在寺后墓地处定向址,钉桩志之。次日,即将曾文正公灵柩移至船上。十一月初三欧阳太夫人出殡,灵柩安置于船上,与曾文正公柩并列。“城中文武各官,自中丞以下,咸来祭奠。”曾纪泽十一月初四日的日记记载了迁葬的全过程:“迁文正公、欧阳太夫人灵柩升舆登山。辰正二刻离船,巳正二刻到山,安柩坎傍,诸客行礼,酬答良久。文正公祠住持僧一心、伏龙山寺方丈僧各率其僚侣设祭,口中念诵经咒,良久乃毕。饭后偕沈青泉用指南针测准坎中方向。以墨线识之,约一时乃妥。与伯固及诸友议论方向上下之位良久。余夙不信风水家言,故于其中款窍茫然不解,以葬亲不敢不慎,聊从俗一一择之。然堪舆家无真实可据之理,是以无一定不易之说。余兄弟既从沈青泉之言,即当一一以青泉为主,不可为筑室道傍之见也。山名伏龙山,九叔父所深赏,青泉屡次复视,以为尽善者。友朋或赞或毁,或以为乾巽向非是,或谓向是矣,而嫌点穴过上,或以为开圹过浅,不一其说。究之五患之外,但求土质洁燥,可安体魄而已,其馀皆臆说耳,何是据哉?夜饭后,四叔父率诸弟及朱星槛、陈松生诸亲友以米、盐、茶之属实于缶中,诵《诗》‘信彼南山’、‘倬彼甫田’、‘大田多稼’三章,各三遍,将以纳诸圹中,湘俗也。”

原来,纪泽根本不信风水之术,只不过是“九叔父所深赏”而已。十一月初五日,“丑正二刻起,奉文正公及欧阳太夫人灵柩,同时下,在坎中移拨方向良久,寅正一刻竣。”至此,曾文正夫妇灵柩,永安于坪塘伏龙山上。

 

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清长沙府湘乡县荷塘都(今属双峰县)人。道光进士。曾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擢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部侍郎。咸丰二年(1852年),奉命帮办团练,后改编为湘军。咸丰四年正月(18542月),发布《讨粤匪檄》,开始领兵进攻太平军,出湘作战。10月攻下武汉,加兵部侍郎衔。咸丰八年(1858年)攻占九江。咸丰十年(1860年)8月,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后奉命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巡抚,提督以下悉归节制。同治三年六月(18647月),破天京(今南京),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同治五年(1865年)3月奉命镇压捻军。期间与李鸿章协力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揭开了洋务运动历史。同治六年(1867年)授大学士,次年调任直隶总督。同治八年调任两江总督。同治十一年二月(18723月)病逝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更名“国藩”

曾国藩原名子城,5岁时就在家塾随父亲读书;到10岁时已读完了《四书》、《五经》,写得一手好八股文。这年,他的弟弟曾国潢出生,祖父即景命题,出了“兄弟怡恰”之题,让他作一篇八股文。曾国藩一气呵成,使祖父赞不绝口:“文中有至性语,必能以孝友承其家矣。”认定他能光宗耀祖,为国家之栋梁。

曾国藩也自认自己为治国之才,故而暗自下决心,待到金榜题名时,更名为国藩,意即国家的屏藩。道光六年(1826年),曾国藩16岁时中了秀才。道光十四年(1834年),他24岁时又高中举人。这年底,他满怀大志地赴京参加会试,不料连续两次会考,都名落孙山。

第二次落榜后,曾国藩有点心灰意冷,怅然南下金陵(今南京),没有直接返湘。金陵为古代六朝建都之地,江南第一重镇,文化经济都大大超越于湘。曾国藩在这里结识了不少文人墨客,看到了许多未曾见过的好书,眼界大开,自知两次落第实乃功力欠深,于是向友人借得一笔钱;买了一大捆书带回家。如此苦读了两年,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入都会试,中了第三十八名进士。接着殿试合格,赐同进士出身。最后朝考,列一等第三名。因为成绩优良,被选入翰林院当了庶吉士。他从此更名国藩,以国家的屏藩自居。

 

创建湘军

咸丰二年(1852年)六月,曾国藩被任为江西乡试正考官。当月,他就离京南下,赶赴江西,七月二十五日路经安徽太和县的小池驿时,接到他母亲去世的消息,于是换上丧服,回乡奔丧。

这时,早在一年多以前在广西起义的太平天国农民军声势已经很大,冲出广西,进军湖南,由西王萧朝贵率领的太平军正在展开攻打长沙之役。由于清军在长沙的兵力很厚,太平军猛攻长沙二个多月而不下,于是西渡湘江,破益阳,过洞庭,直取岳州,十一月攻克汉阳,十二月占领武昌。

太平天国声势大盛,震动了全国,朝野一片惊慌,而各地特别是南方的会党和农民,都乘机起事。湘乡一带也很不安静。曾国藩回到家乡以后,服丧之余,也应地方官绅之请,出而指导同乡罗泽南、李续宾、王鑫等组织团练,加以训练,以保卫地方。不久,咸丰帝下诏,命曾国藩帮同办理湖南团练。在湖南巡抚张亮基和好友郭嵩焘等的敦劝下,曾国藩于咸丰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来到长沙,就任帮办湖南团练大臣。

曾国藩到长沙以后,在张亮基的支持下,将调来长沙的各支地方团练队伍,如罗泽南、王鑫率领的湘勇,新宁人江忠源的楚勇,以及浏勇、辰勇、宝勇等,改为官勇,由巡抚和团练大臣指挥,官发粮饷。又按照前明戚继光、近人傅鼐成法加以编练,就是后来所称的“湘军”。

然而,曾国藩创办湘军不是一帆风顺的。不久,张亮基、江忠源离湘,而署理巡抚潘铎等并不支持曾国藩一改成规、另起一军的做法,湖南提督鲍起豹甚至从中作梗,挑动绿营标兵与湘勇仇杀械斗。一时,长沙城内谣诼繁兴、风波迭起,连曾国藩设在巡抚衙门又一村的行辕地也被冲击。这一情况,直到新任巡抚骆秉章来了以后,才稍有改变。

咸丰三年夏,湘军罗泽南部进援江西南昌,惨遭失败。曾国藩等感到,要战胜太平军,必须有足够的兵力,而且仅有陆师还不够,还必须建立一支水师。于是曾国藩便于这年八月移驻衡阳,继续编练湘军。到咸丰四年(1854年)正月,湘军规模大具,正式练成,计有水师十营,由褚汝航、成名标、杨载福、彭玉麟等为营官;陆师十三营,由塔齐布、周凤山等为营官,共一万七千人,战舰、座船四百余艘,由衡阳出师。

曾国藩为首创办的湘军,是一支完全不同于清朝正规军八旗、绿营的部队,其将领多由一批书生文人担任,而士兵则招朴实淳厚的农民。他一改八旗、绿营的世袭制而为募兵制,由统领选营官,营官选哨长,哨长选士兵,因而改变了以往将不知兵、兵不习将的弊病;而统领、营官、士兵之间,多为同乡、同学、亲友,相互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因而使军队便于指挥,有较强的战头力。湘军也不同于以往由官绅举办的团练武装,其粮饷、兵器均由官府供应,且其饷额也高于八旗、绿营,从而为保持兵源、保持军队战斗力提供了物质基础。

湘军出师以后,首先是在湖南境内与太平军西征部队作战,初颇不利,后经整顿再起,攻占岳州,于咸丰四年八月出省作战。咸丰五年,湘军攻克湖北省城武昌,次年又夺取江西重镇九江。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荃部湘军攻克安徽重镇安庆。次年,曾国藩指挥湘军三路进兵,攻打下游,左宗棠部由江西进取浙江,李鸿章部(后成为淮军)出击江苏,曾国荃部直攻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南京)。同治三年六月(18648月),曾国荃部攻克天京,而在此之前,淮军平定江苏,左部克服全浙。湘军经过十几年的战争,终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镇压下去。而在此同时,湘军也参加了清朝镇压云南回民起义、贵州苗民起义、北方捻军和西北回民起义军的战争,均于同治年间取得胜利。

作为一支勇猛敢战的武装力量,湘军还多次参加了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光绪初年,左宗棠统率湘军出关,收复新疆。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湘军多次开赴前线,与法、日侵略军展开激烈战斗,立下不朽功勋。

湘军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一大批由书生起家或战功卓著的将领由此官运亨通,任职总督、巡抚,官至提督、总兵,布、按两使,不少人并成为清统治集团中的重要成员。湘军的兴起,造成了清朝的“同治中兴”,并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产生极大的影响。

 

开洋务运动之先河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恭亲王奕提出了“购买外洋船炮”的建议。这建议被清帝采纳。曾国藩支持奕的建议,但比其看得更远一些。他不满足于向外国购买船炮,而主张进一步自己设厂制造。他曾上书,提出了“造炮制船”的建议,认为:“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释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在他看来,购买船炮只是解决镇压太平军的燃眉之急,只有造炮制船才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之途。为此,18619月,他率湘军攻占安庆之后,就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开始制造洋枪洋炮。

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经营的第一个近代军用工业。它的诞生,标志着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军械所制造大炮、炮弹,还由中国近代著名科学家徐寿和华衡芳合作制造了一条小火轮。这条小火轮每小时能行10余公里,被曾国藩命名为“黄鹄”号,预祝中国近代造船工业从这条小火轮起飞,鹏程万里。

不久,有人推荐容闳给曾国藩。容闳曾留学美国八年,深通洋务,回国后先入天京投靠太平军,因太平天国领导人未能采纳其意见而潜出天京,投靠曾国藩。曾国藩得知容闳求见,喜出望外。他正苦于身边没有深通洋务的人才,于是对容闳殷勤款待。两人相见,一个是年过半百的协办大学士、钦差大臣,一个是30多岁的留学博士,竟谈得十分投机。一谈就谈了三天三夜。他对容闳说:“你的建议我都能赞成,因我军务缠身,无法细谈。”说罢,交给容闳一批银两,让其作全权代表,赴美国采购机器。1865年,容闳将机器买回。这批机器与原上海洋炮局、苏州洋炮局的机器合起来,建成了中国近代最大的军事工业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本文录自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8月第一版《中国长沙·名寝与名人》,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梁小进撰稿,罗炯炯、陈览月等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5 14:30 , Processed in 0.09534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