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墓在长沙市雨花区雨花亭乡石人村石竹坳东山坡。石人村因存多尊宋代石人而得名。墓坐西朝东,花岗石墓围,直径 1988年,何绍基墓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规划建“绍基公园”。 晚清书法大家何绍基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 嗜碑 何绍基学书法有一个鲜明特点,即“重骨不重姿”。他在习书法之时,特别注重临碑。一生为寻碑访拓,费尽心血。 “但闻名迹与古刻,不惮临深兼履危。”《灵岩寺碑》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所书。何绍基为求得此碑真迹,曾“遍问寺僧”,但很久不知其下落,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后来何绍基从一友人口中偶然得知此碑在鲁班洞中,欣喜若狂,决定亲自取碑。鲁班洞因处于峭崖陡壁上,又为杂草覆盖,即使一般山樵也难以进去。但何绍基“草间就沿缘,石罅竞摩控”,好不容易下到洞中,一看,“书势果雄伟,义征非谀诵”,大喜过望,如获至宝。 焦山的《鹤铭》因是篆文,千百年来“任风潮打,形神未改”,且“南碑兼有北碑之势”,何绍基对此碑格外看重推崇。“每至焦山,必手拓此铭”,前后数次。在他第一次手拓此铭时,正值大雪,何绍基却兴趣盎然,照拓不已,事后还写诗纪念: 我昔渡江冬扬,笠戴大雪拓鹤铭。 登山瞻之疑有灵,雪色石气交晶荧。 为买碑拓,何绍基更是不惜重金。北魏《张黑女墓志》、宋拓唐代薛少保书《信书禅师碑》等均属墨拓孤本,堪称海内之奇,历为书家所重。为求其藏本,何绍基倾其所有,重金购得。他本人有诗云:“吾为子谋非所惮,连城之价恐佛任。”耗资之巨,可以想象。 对每一名碑拓,何绍基欣赏揣摩,“爱玩不辞”。在得到《张黑女墓志》后,前后四年入都出都,往返二千余里,“船窗行店,寂坐欣赏”,所下功夫极大,以致不少书家认为他的书法多得力于此。 正因为他如此勤学苦练,博采众长,既临摹碑帖,又不为之所拘。所以,他的书法艺术既能保持古法特色,又颇具独立个性,终于自成一家。 回腕悬笔 何绍基一生善书,在清代后期名家众多的书坛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书法大家。他真、行、草、隶、篆诸体具备,熔铸古人,自成一家,被人推为第一,誉其“使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然而他这种为后人推崇备至的“何”体字,则是他用别具一格的回腕执笔法创造出来的。 传统书法指法,都是指背朝右,虎口向下。但何绍基则反其道而行之,使用所谓回腕法或叫反执笔法,即把腕肘提起,把手掌折将过来,指背朝左,虎口向上,用四指与大指相对夹管作书。用此法作书是很费力的,因为腕力笔锋非天生自然,但为了“从一二千年后策驾骀以蹑骐骥”,何绍基坚持用这种方法写下去。在书写中他也吃尽苦头,曾说:“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矣。”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反而“至老不废”,硬是用回腕法创立了一种新的风格,不但牢笼百代,而且睥睨一世。用此法作书,何绍基曾令研香“伏地叩头曰:‘佩服,佩服。’”在游港澳时也曾“试悬老腕惊群酋”。 对于何绍基这种反传统的握笔法,后人也曾给予各种非议,但大多数书家都予以褒扬。有人说他:“为了自立成家,跳出板滞僵化的馆阁体桎梏,毅然用回腕的方法,于是笔势大异,写出了面目一新的何字,终于成为一代一家。”还有人说他“从一个错误的方法获得了神奇效果。” 性喜远游 何绍基一生豪迈不羁,酷爱游览,他的许多诗作都是在远游中成就的。对于游览的兴趣,他自己曾说过:“一年不出游,似负一年债。” 虽在梦中,亦梦出游。在《无园种菜》诗中说:“夜夜不离车与舟,梦中勤补醒时游。好乘健臂如双翅,快与翱翔遍九州。”他所游范围极广,除甘肃、云南、西藏之外,几乎走遍了全国。在《解缆》诗中,何绍基说:“看山持节旧词汇,游遍闽黔粤蜀秦。野逸本如猿性格,超遥真有鹤精神。”即使到了老年,他也游兴不减:“我从踏雪峨眉后,岱华嵩衡遍狂走”,“游踪漫笑老来颠,颇喜爱山得偏福。” 对于游山玩水的目的,何绍基也是自有道理的。一是增广见闻。在《爱山》诗中说道: 诗人爱山如骨肉,终日推篷看不足。 诗人腹底本无诗,日把看山当书读。 二为开拓胸襟。在《夜起》诗中说: 寒雨连江又逆风,舟人怪我屡开篷。 老夫不为青山色,何事欹斜白浪中。 三为扩充知识。诗曰: 我虽足迹半行省,若说狂游今始逞。 世间千幽万奇境,几时到遍心始肯。 同治年间,何绍基回到长沙,主讲长沙城南书院多年,并任书院山长之职。其间他居于长沙化龙池街,居室名为“石山房”,其《秋旱》一诗云: 深秋懒上定王台,日气薰蒸眼怕开。 晚稼难将农望补,闲云不送雨声来。 荒原愁咏王孙草,夹道空忙举子槐。 最惜门前萧淡意,化龙池水浅如杯。 (本文录自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中国长沙·名寝与名人》,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梁小进撰稿,罗炯炯、陈览月等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4-30 15:54 , Processed in 3.39301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