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道宪墓旧名蔡公坟,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天心街,即里仁坡之东侧。里仁坡原名“醴陵坡”,清人为纪念蔡道宪,改名理灵坡,曰:“改醴为理,完公之尽职也;改陵为灵,言公之不朽也。”后又取《论语》“里仁为美”之意,改名里仁坡。今墓冢已不存,墓基保存完整。为同治十二年(1873)藩宪重修。墓基由花岗石砌成,高约 蔡道宪为明末长沙城守城官员,长沙城被张献忠所率大西军攻破后,蔡被捕,宁死不降,被张凌迟处死。谥忠烈。以后被历届湖南巡抚誉为“忠臣烈士”,其墓多次修缮。清康熙年间,湖南巡抚丁思孔作《重修蔡忠烈公墓记》,称赞蔡公“碧血如新,灵爽熠熠,塞天地,泣鬼神,千秋万世,历久弥光”。 大明忠臣蔡道宪 蔡道宪(1615—1643),字元白,号江门,福建晋江人。明崇祯六年(1633年)入县学,中举人。十年(1637年),参加会试,中进士。授云南推官,因守制未赴。性孝友,讲气节。十四年(1641年),改授长沙府推官,在任锄暴雪冤,爱民课士,颇有官声。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大西军进击湖南,初秋攻克岳州,明军闻风皆溃,又攻长沙。蔡道宪以孤城独守。总兵尹先民出城投降。城陷,蔡被俘,因拒降,被磔而死。谥忠烈。 晚明进士 蔡道宪,明万历四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 崇祯十年(1637年),蔡道宪进京参加会试,一举夺魁而成进士,被授以云南某府的推官。但正当他赴任途中,接到父亲去世的讣告,哭不绝声,乃归家守制。蔡道宪身体不太好,经此丧父的打击,更为虚弱。母亲黄氏孤寂,他一粥三年,弧单一人在家侍奉,足不出户,闲暇之时,正襟危坐,阅读屈原的《离骚》,或起立高吟文天祥的《正气歌》。有心人见了,都深深感到,这真是一位志向远大、气节崇 任职星沙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蔡道宪守制期满,被授长沙推官,来到长沙。推官负责刑狱和对官员的考察。蔡道宪抵任后,能尽心职守,锄除强暴,平反冤狱,爱民课士。当时,任长沙府知府的是后来成为抗清名将的堵胤锡。堵知府为人正直忠诚,但在明末腐败黑暗的年代,动辄得咎。蔡道宪为之苦心调护,闲则促膝道古,同心相勉;急则同艰共苦,手足互应。 蔡道宪任官星沙,已是明朝灭亡前的最后几年。他和堵胤锡都已感到天下大乱,身无死所了。崇祯十五年(1642年)春,蔡道宪将承担一项押运漕粮的使命,便劝其嫂侍奉母亲归家乡。堵胤锡从旁劝阻未成。后蔡道宪因故未赴。堵胤锡又劝他回家乡接母来长。蔡又不从,并告堵知府道,我们都是老母在堂的人,今天下大乱,民生凋赦,赋役繁重。朝廷上下疲沓玩泄,吾无死所,怎么忍心让慈母见到而伤心呢?随即奋笔题诗于墙壁:“许多上将薪谁徙,正在中流楫自然。”表达了他急切报国又无力回天的思虑。 这年十月,蔡道宪有事外出,堵胤锡赴京觐见。堵知府临行时特往蔡的住所看望,两人秉烛夜谈,直至半夜,意犹未尽。蔡道宪说,你怎么能走啊!你一去,就没有星沙了!堵胤锡说,你要从速回来,死而后已,吾公勉之!不料,这两句话竟成凶谶,不幸言中,两人也从此而永诀了。 “南朝仅见李侍郎” 崇祯十四年(1641年)十二月,张献忠大西军攻克长江重镇荆州。次年五月,又顺流而下,攻克武昌。七月,挥师南下,进入湖湘,攻克岳州。大西军势不可挡,而明王朝藩王、重臣、大帅所统劲兵,遇之则溃。岳州的失陷,标志着湘北门户洞开,长沙危在旦夕。 十月,大西军继续南下,进逼长沙。这时,明朝的惠王朱常润、偏远巡抚李乾德、总兵孔希贵等均已先后逃到长沙,惶惶不可终日,但又无法自卫。长沙城内大小官员一夕数惊,一心只想着逃命,根本不作战守的准备,只有巡按御史刘熙祚和推官蔡道宪准备指挥抵抗。时长沙总兵尹先民,号称能战。蔡道宪便想与他团结一致,组织抵抗。谁知尹先民也是个胆小如鼠之辈,竟偷出城外,投降了大西军。蔡道宪自知兵力不足,难以固守,便令城内老百姓逃避山谷,自己督率士兵独守孤城。然而因大西军攻城甚猛,守军兵单势薄,长沙城终于被攻克,蔡道宪被俘。 蔡道宪被俘后,大西军将领深为他的孤勇忠烈所动,连忙走下台阶,劝他投降。蔡道宪不为所动。大西军又派尹先民来劝说,却遭到蔡道宪的痛斥和殴打。大西军见他不降,砍断他的手足,甚至剜眼劓鼻。蔡道宪受尽酷刑而始终不屈。其时不少大西军将士也为之咋舌叹息,并为之感叹:“南朝仅见李侍郎也!”将他比作南宋末年为抗击蒙古军队、保卫长沙的潭州知州李芾。蔡道宪就义于藩城堤外明月池,他的仆役凌国俊脱下衣服,将他骸骨包裹,葬于城南醴陵坡,然后上吊以殉。 (本文录自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中国长沙·名寝与名人》,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梁小进撰稿,罗炯炯、陈览月等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4-30 16:02 , Processed in 0.09288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