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道行墓位于岳麓山云麓峰飞来石右侧山上,据说此处为吴道行绝食殉国之处。其原配夫人石氏与其同穴而葬。墓区简约,荒草丛生,风景迟暮,墓碑、墓围等皆毁,在周围古树浓荫笼罩下更显苍凉。 明代最后一任长沙知府堵胤锡为其撰《吴嵝山墓碑》,今墓碑亦不存,幸得清陈运溶将其全文收录在《湘城访古录》中,才得以流传至今。碑文中云: 长沙之岳麓,为距于郡,为客为贤者区数,为名物景光。先生当若地,近厥幽居,讲学于山堂,志纪其胜迹,而不足以竟先生之奇,毕岳麓之事。于是怀忠感赋,绝笔甲申,千秋已矣,一笑冥冥。度麓阡陌,升麓冈原;营苍莨以载魄,抱苍白而长眠。先生以岳麓为生死焉。 大明忠儒吴道行 吴道行(1560一1644),字见可,号嵝山,明长沙府善化县人。吴猎后裔。因历试不举,久未走上仕途,一生以讲学授徒为业。7岁便到岳麓书院听讲,为其先贤之忠义大节所动。万历十年(1580年),从游张元忭,深得张的赞赏。其时长沙惜阴书院重建,聘为山长,人称嵝 张元忭高足 明代理学大师王守仁的再传弟子、浙江山阴人张元忭于万历十年(1582年)主教岳麓书院。其时正值张居正诏毁天下书院,禁止自由讲学,岳麓书院亦停止了讲学。自张元忭主教岳麓之后,讲学之风才再度兴起,“士风翕然丕变,湖南正学,绝而复苏”。 张元忭在岳麓培养了不少“良知”学生,吴道行就是他最得意的一位。吴道行系张高足、开禧北伐功臣吴猎之后。吴道行因历试乡国不果,终未走上仕途,一生以讲学授徒为业。他从小就对岳麓书院有倾慕之情,“方七岁,闻长老谈岳麓先贤讲学,便肃然倾听,指示古来忠义大节,辄色喜”,为先贤之忠义大节所感动。张元忭讲学岳麓后.已逾“而立”之年的吴道行,从游就学其门下,与之“大畅良知孝弟之旨,一时遂相引重”,深得张元忭的赞赏。其时,被张居正禁废的长沙惜阴书院恢复,吴道行被聘为山长,人称“嵝 振兴书院 吴道行作为明代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致力于殷勤讲贯朱张之学,力纠王学空疏流弊,使明末长沙岳麓书院与无锡东林书院成遥相呼应之势。《善化县志》称他“留心经史,百家诸子,兵饷军政之属,剖决利弊,悉见施行”,可见其学注重务实。在学术上,他反对王学末流的荒诞,“笃伦敦义,讲学穷理”,“自余著述,藏之家乘,扬之国华”。吴道行提倡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学”,与极力维护理学正宗的东林学派十分接近。东林学派传人无锡高世泰称赞吴道行“道以朱张为宗,与文端(顾宪成)、忠宽揆(高攀龙)固一也,可不谓衡湘之贤哲哉”.肯定他与顾宪成、高攀龙思想的共同之处,以及他们对延传“道南正脉”的贡献。崇祯十四年(1641年),高世泰任湖广按察使佥事提督学政,次年来岳麓讲学,并协助修葺书院。吴道行与高世泰成为至交好友,二人共同为恢复理学正宗,培养湖湘弟子而竭心尽力。他们的最大功绩是培养出了像王夫之这样的一代贤才。王夫之在吴道行任山长、高世泰来院讲学期间升入岳麓书院肄业,成为明代岳麓书院最杰出的学生,后来成为与顾炎武、黄宗羲齐名的大思想家。 绝食殉国 崇祯十七年三月(1644年4月),明王朝覆亡。吴道行“郁郁不自得,一日趋吉藩故邸,望阙痛哭展拜,舆归(岳麓)山中,不食而卒”,以身殉 (本文录自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中国长沙·名寝与名人》,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梁小进撰稿,罗炯炯、陈览月等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4-30 16:02 , Processed in 0.09267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