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墓位于宁乡县巷子口镇官山村张浚墓之西侧,原以花岗石砌成墓围,三合土封冢。青石墓碑,碑长 1959年,张栻墓由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大儒张栻 张栻(1133-1180),字敬夫,一字钦夫,号南轩,张浚子,宋汉州绵州(今属四川)人。绍兴七年(1137年),随父居永州,后负笈至南岳受学于名儒胡宏。三十一年(1161年),随父至潭州,讲学授徒。后以荫补官,历任吏部侍郎兼侍讲、知江陵府兼湖北路安抚使,主张修德立政、用贤养民、选将练兵,以抗金复仇。乾道初,主讲岳麓书院,与朱熹讲学论道,同为道学大师。后入朝为官,旋落职还潭州,仍主讲岳麓书院。著有《论语解》、《孟子说》、《南轩集》等。 “东南三贤”之一 张栻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官宦家庭。父亲张浚是南宋名相、著名的抗金将领,曾任枢密使,封魏国公。张栻自幼亲受庭训,打下了深厚的学术根基。少年时,张栻随父亲迁居湖湘,年轻时,张栻勤奋好学,很快就在学林中崭露头角。后来,他又奉父亲之命到衡山拜著名学者胡宏为师,学习理学,经潜心苦读和四方讲学交友,学业日进。胡宏曾称他“圣门有人,吾道幸矣。” 张栻对宋代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宋代理学家强调义和利的对立,张栻更进一步指出这种对立实质上是天理与人欲的对立,利就是人们违背天理的心理活动,所以人们必须进行内心反省,以便使思想、言论、行动均符合天理的要求,而天理演化为社会政治道德就是纲常伦理,因此人们必须接受纲常伦理的规范。张栻还注重“力行”,反对空言,强调道德践履,行至言随。因而,他成为南宋著名的理学大师,和曾来长沙讲学授徒的朱熹、吕祖谦合称“东南三贤”。 朱张会讲 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张栻在长沙城南寓所授徒传业,后又主讲岳麓书院,从学者广及江西、浙江、江苏、四川等地,名声远播。胡安国、胡宏父子是湖湘学派的奠基者,而张栻使湖湘学派达到了极盛。当时学者就评价:“方今学术源流之盛,未有出湖湘之右者。”这一现象,深深影响到以后千余年的湖南文化历史。张栻主持长沙岳麓书院后,长沙成为湖南的文化中心,湖湘学派达到极盛,江南各省包括偏僻的四川都有众多士人远道来湖南求学。湖湘学派名声日增,以至人们都“以不得卒业湖湘为恨”,即将自己不能在湖南追随张栻学习看作是非常遗憾的事。而在这时,产生了中国文化学术史上的一桩千古佳话——朱张岳麓会讲。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宋代理学经过他的综合和总结,最终确立了独特的规模与体系。朱熹与张栻有过两次会晤,平时互有书信往来,他对湖湘学派和张栻评价很高,常在书信文章中加以赞誉。为了更好地切磋学问,探究理学精义,乾道三年(1167年)秋,朱熹从福建崇安出发,行程 烟云渺变化,宇宙穷高深; 怀古壮士志,忧 为了宏扬学术,朱熹和张栻还共同进行了会讲。会讲是中国古代书院的一种学术活动形式,不同学术观点的学派在或大或小的范围内进行辩难争论,学生可以参与旁听,这样既推动了学术又推动了教学。朱熹与张栻两人身处中国学术文化的最前列,用高超精密的思维探讨着宇宙和人生的秘密。这自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岳麓书院的讲堂中人满为患,有的就只能挤坐在堂前的走廊上或院子里,而听讲者骑坐来的马几乎把书院前池里的水饮干了。这就是当时人描绘的朱张岳麓讲学“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的盛况。这次会讲,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不仅是长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 岳麓会讲期间,朱熹又接受张栻邀请,经常渡江前往张的城南寓所讨论理学,张栻常愉快地陪着他来来去去。后来,百姓为了表达对这两位大学问家的尊重,称他们渡江的渡口为“朱张渡”,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本文录自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中国长沙·名寝与名人》,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梁小进撰稿,罗炯炯、陈览月等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4-30 15:41 , Processed in 0.09008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