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张浚墓

2010-5-10 20: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89|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 陈先枢 梁小进|来自: 名城长沙网

张浚墓位于宁乡县巷子口镇官山村,东距县城约70公里,墓葬位于沩山一脉的官山南麓,背依九曲奇峰,前临沩水。原以花岗石砌成墓围,前立石华表,以三合土筑成凸字形封冢。冢首竖青石墓碑,碑长1.6、宽0.6,碑文为“宋元辅封魏国公张公德远之墓”。山脚距墓60处有祠,清同治八年(1869年)建。1967年,墓、祠均被毁。1981年,按原形式修复,并觅得原墓碑依旧竖立。全墓长9.6,宽6.8,冢高1.5,径4.7

1959年,张浚墓由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抗金名相张浚

张浚(10971164),字德远,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政和进士。建炎三年(1129年),因苗刘之变中勤王复辟有功,除知枢密院事,力主抗金,建议经营川陕,以保东南。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富平之战失利,但得保全蜀,江淮赖之以安。绍兴五年(1135年)除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部署沿江、两淮诸路兵马大举北伐。是年夏至湖南,督岳飞等镇压杨么起义,安定湖湘。后受秦桧排斥,三次落职,安置永州。三十一年(1161年),重新起用,判潭州。后又任枢密使,督师北伐。曾长居潭州,在长沙建有城南书院。子张栻,为著名理学家,曾主讲潭州岳麓书院。

 

大器之才

张浚为唐代著名宰相张九龄之后。他的父亲张咸,北宋时中进士、贤良两科。张浚4岁时就失去了父母。少年时代的张浚,行为端正,目不斜视,口无狂言,识者一见,即知其将来必成大器。北宋政和年间,他进入太学,不久就中了进士。

靖康元年(1126年)闰十一月,金兵攻陷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次年三月立宋中太一宫使张邦昌为帝,国号楚。这时,张浚任太常簿,见京城陷落、奸臣僭立,遂逃入太学中。五月,宋宗室康王、兵马大元帅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被群臣拥立为帝,是为宋高宗。宋代自此称为南宋。张浚在汴京闻讯,马上赶赴南京,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旋改虞部郎,升殿中侍御史。

十月,高宗闻金兵继续南下,又逃离南京,于十一月到扬州。张浚升侍御史。面临赵宋王朝危局,他上书陈言:中原为天下根本,请下诏修整东京(今河北大名)、关陕、襄邓,以待巡幸。意在请高宗作收复中原的准备。但因与朝中宰相妥协求安的主张不合,被改任为集英殿修撰,知兴元府,后又改为礼部侍郎。当时,高宗召见他说: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要有所作为,正如欲飞冲天而无羽翼,因此希望你留下来辅佐我啊!于是任命张浚为御营使司参赞军事。张浚预料金兵必然来攻扬州,而朝廷晏然无事,不作战守准备,便极力向宰相黄潜善、汪伯彦陈言,而黄、汪两人不但听不进耳,反而讥笑他想的过多。然而,事态的发展却证实了张浚的预见。

 

平定苗刘之乱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果然再次南侵,宋高宗仓皇南逃,经镇江、平江(今江苏苏州),抵达杭州,而留朱胜非防守平江,以张浚为副,节制各路兵马。当时,南宋溃兵数万到处骚扰剽掠,张浚力撑危局,将之招集平定。

是年三月,武将苗傅、刘正彦因认为高宗对其赏赐太薄,发动兵变,杀死同签书枢密院事王渊和宦官康履,并逼迫高宗传位于皇太子,改建炎三年为明受元年。此时,张浚在平江,忽然收到改元赦书,心知发生变故,乃命守臣汤东野秘而不宣。随后,苗傅等人的檄文传来,张浚为之痛哭,便召集部下商量起兵平乱的大计。

为了平定苗、刘之乱,张浚急邀承宣使张俊一见,告以将起兵讨贼之事。他派人带上腊书,去建业(今江苏南京)、镇江,约大将吕颐浩、刘光世率兵来会,后写信招武将韩世忠赶赴平江。诸军云集,张浚、吕颐浩等人便上疏朝廷,请求高宗复位。苗傅等听说张浚等起兵问罪,惊恐万状,一方面任命张浚为礼部尚书,以解除其兵权;一方面派出刺客,妄图加以杀害,并悬重赏以购张浚的首级。张浚毫不畏惧,并上书宣告苗、刘罪状,传檄中外,率诸军开赴杭州平乱。

四月,张浚率各军抵杭州,自北关入城。苗傅、刘正彦率兵二千乘夜出涌金门,拟逃往福建。吕颐浩、韩世忠率军赶到,将二人击毙,迅速将此兵变镇压了下去。退位不到一个月的宋高宗复位。

 

宣抚川挟

平定苗、刘之乱后,张浚以功任知枢密院事、御营副使。他又谋划朝廷大计,认为宋室中兴当自关陕始,如果金兵先入陕取蜀,则东南大局亦不可保,并慷慨请行,担负重任。高宗便任命他为川陕宣抚处置使,负责川、陕一带军事。七月,张浚率亲兵1500人、骑兵500人离开建康,开赴川、陕。著名的原河北八字军首领王彦为前军统制,率八字军随行。

张浚率军进入关陕地区后,访问风俗,罢斥奸邪,招集义士豪杰,力图稳定西北局面。而此时,金军元帅兀术还在淮西,指挥金兵大攻江、淮。张浚虑其骚扰东南,想牵制其兵力,于是调集五路兵马在陕西一带进击金兵。

金兵见宋军大举来攻,急忙调兀术来援,双方大战于富平。其时,张浚调集各部约40万人,马7万匹,金钱粮帛运输不绝于途。张浚亲至州(今陕西彬县)指挥。大战开始后,泾原统帅刘亲率将士冲击敌阵,杀获颇众。不料环庆统帅赵哲一见金兵势众,擅自离去,所部将领见主帅逃走,慌忙撤退,金军乘势追杀,宋军诸路皆溃。张浚见此,急忙下令斩杀赵哲。富平之战以宋军大败结束。

富平战后,张浚命各部退保川、陕交界积各镇“以固蜀口”。绍兴元年(1131年),他指挥所部吴、吴力保陕西,二次大败金兵,兀术仅以身免。张浚在关陕前后三年,以新集之兵,当方张之寇,虽然失去关陕之地,但保住了全蜀的安全,而且牵制了金兵在东南的兵力,江、淮一带也赖以获得暂时的安定。张浚镇守关陕也是有功的。

 

魂归湖湘

张浚一生,处于激烈的宋、金战争时期。他始终倾注于收复中原的大业,坚决反对与金国妥协和议。绍兴五年(1135年),他担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位高权重,威信甚高。他曾多次部署江、淮各路兵马,以图大举北伐,以致金兀术闻之色变。他还曾率领名将岳飞来到湖南,平定乱兵溃卒,镇压了钟相、杨么起义。

然而,由于张浚力主抗金,也遭到妥协议和派的反对和诬陷,曾被秦桧排斥,三次被罢官,安置于湖南永州、潭州等地。相传居潭州期间,张浚携子张策马宁乡沩山一游,父子游览了密印寺、同庆寺等诸多寺庙后,沿九折仑骑岭而下,行至山脉一龙塘谷地,坐骑突然止步不前。父子下马就此歇息。环顾四周景色,高山流水,藏风聚气,“一洗胸怀万里尘”,顿感周身适展。张浚大生感慨,对儿子说:“百年之后,我在这里不走了。”张栻心领神会,把父亲之言牢记在心。

隆兴二年(1164年),张浚再一次被起用,受命视师。于是他又招募四方壮士,修筑城堡,添置军器,力图再举。不料又受到宰相汤思退的陷害,又一次罢官,改判福州。忠心耿耿的张浚仍然上书力反和议。有人劝他勿言时事,他慷慨答称“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间”,我“久居重任,今虽去国……苟有所见,安忍弗言?”是年八月,他在赶赴福州途中,行至余干(今江西余干西北)而病,因自知一病不起,手书遗其子张栻、张枸说:“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几天后即溘然长逝。其子张栻等遵照遗嘱,即将他安葬于潭州宁乡县的官山之麓。一代抗金名相、耿耿忠臣,魂归湖湘。

(本文录自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8月第一版《中国长沙·名寝与名人》,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梁小进撰稿,罗炯炯、陈览月等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19 11:03 , Processed in 0.09751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