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裴休墓

2010-5-10 20:2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15|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 陈先枢 梁小进|来自: 名城长沙网

裴休墓位于宁乡县沩山乡清溪村之端山山腰,东距县城约75公里,距密印寺2.5公里。墓坐西朝东,以花岗石及青石砌成,直径4。墓门饰有二龙珠、双凤朝阳等精巧石雕。墓首竖花岗石碑,刻“唐故相国裴休之墓”。碑左右有石刻对联,系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众僧重修时所立,联曰:

亮节高风,乾坤并老;

慈情道气,天地长存。

另有花岗石刻易祓所作七言诗;

万重云捧古人坟,花木争奇紫翠纷。

神气丽天经夜月,山光映水度秋雯。

田犹荷锸耕罗汉,法有金城赖相居。

掷却金鱼逢佛选,至今完璧颂元勋。

1956年,裴休墓由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墓周围的石砌围及石刻均被破坏。2005年修复。

 

晚唐名相裴休

裴休(786860),字公美,唐孟州济源(今属河南)人。自幼苦学,洁身自好。长庆进士,大中初年累迁至户,兵部侍郎,充诸道盐铁转运使,兼御史大夫。六年(852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在相位五年,革江准漕运积弊,定新法十条;立税茶法十二条,禁藩镇苛索行商。十年,罢为宣武军节度使,再历昭义、河东、凤翔、荆南节度使。咸通初年,入迁吏、户部尚书,太子少保。平生嗜佛学,大中初迁湖南观察使,迎请灵主持潭州沩山同庆寺。善为文,长于书法,《全唐文》存文九篇,《全唐诗》存诗二首。致仕后居宁乡沩山。

 

读书有志

裴休出生于唐代后期的官宦家庭。父亲裴肃,唐德宗贞元年间,先后任常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越州刺史、浙东团练观察使等职。其时浙东发生山越之乱,攻陷郡县,裴肃召集州兵将之平定,并著《平戎记》一书,上呈朝廷,受到德宗的嘉赏。裴肃生有3个儿子,分别叫裴俦、裴休、裴俅,三人后来都中了进士。

裴休为人志操坚正。少年时,他们兄弟三人同时在济源别墅读书。裴休学习特别用功,一年到头不出墅门,白天讲经籍,晚上习诗赋。有一次,有人给裴俦送来一只鹿,裴俦和弟弟裴俅二人连忙将之煮熟,并叫裴休来吃。裴休说:我等都是穷书生,菜食都不够,今天吃了肉,以后又有什么吃呢?便没有去吃。裴休坚持读书不懈,后于唐穆宗长庆年间乡试登第,又应贤良方正之选,升甲科。唐文宗大和初年,又召入朝廷,担任监察御史、右补阙、史馆修撰的职务。唐武宗会昌年间,还曾担任了几个郡的长官。

 

整治漕弊

唐宣宗大中初年,裴休担任户部侍郎,兼任诸道盐铁转运使,后来改任兵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大中六年(852年)八月,又担任宰相之职同平章事,但一直兼盐铁转运使的职务。盐铁转运使掌管漕粮运输的重责,但自大中初年以来,漕运弊端百出,每年转运江淮一带漕米不过四十五石,而能运到渭口京仓的还不到十之三四。“漕吏狡蠹,败溺百端”,每年沉没的运粮官船达七十余艘。

裴休担任转运使后,派遣部下治理漕弊,而漕运所经之处,都命县令兼管,“能者奖之”,从而大大减少了贪污中饱。从江津到渭口,每年二十八万贯运输费用,全部由漕吏经管,而“巡院无得侵牟”。裴休担任转运使的三年,漕米运到京仓的达一百二十万斛,而且没有沉船之事发生。为了使漕运更有章法,裴休还制定了新法十条,奏准实行。又制定税茶法十二条,也得到实行。

 

嗜好佛法

裴休为人性情宽惠,为官不苛严,但吏民畏服。他家世代信奉佛教,而裴休更精通佛典。太原、凤翔依近名山,多有佛寺。裴休在治理公事之余,经常游览山林,与各寺的学问僧人讲求佛理。中年以后,他不吃荤血,经常实行斋戒。“香炉佛典,不离斋中,咏歌赞呗,以为法乐”。他还与笃信佛教的尚书纥干相互的法号为字。当时的人都非常崇仰他志行的高洁,而见他如此的嗜好佛学,却颇是鄙视,多以词语嘲讽。裴休不以为忤。

大中初年,裴休一度担任湖南观察使,驻节潭州(今长沙市)。其时潭州的宁乡县西沩山有一著名佛寺同庆寺,因会昌年间朝廷毁弃佛教,寺堂颓败,主持僧灵祐也只得还俗为民。裴休来潭州后,朝廷又恢复佛法。于是他亲自迎请灵祐回到同庆寺,主持佛事。于是同庆寺佛法重光,钟罄重鸣,香火缭绕,延续下来。

沩山密印寺亦为裴休所奏建。今宁乡县万寿山乡万寿山有一名胜古迹,名“候旨亭”,系为纪念裴休在此地送子出家而建。相传唐穆宗太子李固重病,方士称须削发出家,才能病愈。其时在潭州的裴休正奏建大沩密印寺,并愿以己子代太子出家,遂携子先行,至万寿山一民家迁延候旨。唐穆宗见到裴休的奏章后感动不已,遂下旨准建密印寺。裴休喜作《送子出家偈》,诗云:

江南江北鹧鸪啼,送子茫茫出虎溪。

行到水穷山尽处,自然得个转身回。

裴休之子裴头陀,即民间传说中的法海和尚。同庆寺早毁,而密印寺作为禅宗沩仰宗的祖庭保存至今。

今浏阳市金刚乡的石霜寺也与裴休有不解之缘。据《浏阳县志》载,唐僖宗时,有庆诸和尚,居石霜寺,20年开山讲佛,学众云集,皆长坐不卧,当时佛家人称之为枯木禅。唐僖宗信佛,闻庆诸名,即遣人赐赠紫衣。他辞谢不受,僖宗更喜,乃命扩建禅林,敕匾曰“崇胜寺”,又封庆诸法号为“普会禅师”,并派裴休监造寺院。一日,普会手拈裴休牙笏问:“在天子手中为硅,在官人手中为笏,在老僧手中且唤作甚?”裴休一时语塞,无以对答,遂将笏留石霜寺,以作镇山宝。于是,另建“遗笏堂”珍藏,累代相传,至康熙年间,被某僧不慎遗失。同治七年,乡人刘澍访到踪迹,购回还归寺中,作《还笏记》刻石立碑于遗笏堂,记述此事始末。“裴休笏”今藏于浏阳市文物管理处。系玉环象牙笏,两头上翘,形似缩小的滑雪蹬板,全长57厘米,上宽6.5厘米,下宽8.5厘米,质地细腻、坚硬,亘古不腐,纹理清晰,色泽金黄。“裴休笏”距今已逾千年,实为传世珍贵文物。

(本文录自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8月第一版《中国长沙·名寝与名人》,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梁小进撰稿,罗炯炯、陈览月等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3-29 17:50 , Processed in 0.10177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