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灵祐祖塔

2010-5-10 20:2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78|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 陈先枢 梁小进|来自: 名城长沙网

灵祐墓佛教界称为灵祐祖塔,位于宁乡县祖塔乡。古代佛教大法师的陵墓均为佛塔形,灵祐为佛教禅宗沩仰宗的祖师,故称祖塔。祖塔乡亦由此而得名。祖塔始建于唐大中七年(853年),故保留着唐代从古印度传入的舍利塔形制,即在实心半球体顶上做塔刹。印度梵文中称为“堵波”(stupa),或称“浮图”,译成中文称“塔婆”,以后就简称塔。

祖塔坐落在青山绿树丛中,占地约400平方米,全花岗石构造,由墓道、石阶、墓园和墓塔组成。塔的造型,下部为莲花宝座,座上平面为半圆形球体,再上是多层相轮,最上为塔顶,塔高约6。墓围由圆形实体石墙围成,塔前有拜台,墓道石阶两侧立石麒麟一对。墓围正后方嵌塔碑三通。中碑刻“大圆灵祐禅师净慧塔”。两侧刻灵祐祖训:

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若也单刀趣入,则凡圣情尽体。

原塔毁于战火,今塔为2004年重建。

 

大圆禅师灵祐

灵祐(771-853),俗姓赵,唐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早年出家,研习大小乘经律。23岁时至百丈山参谒怀海。元和末年,遵怀海嘱到潭州沩山开法,独栖七年,建同庆寺。武宗毁佛时,隐于民间。大中初年,湖南观察使裴休迎请归寺,禅风为之一变,世称“沩山灵祐”。划世界为“三种生”,又提倡顿悟。门人辑其言为《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语录》一卷,弟子有慧寂等四十余人,卒谥大圆禅师。

 

云游各地

灵祐15岁即随福州法恒和尚出家,三年后随钱塘义宾法师学习大小乘经律,后游历各地。他到天台山,遇见了当时名气很大的诗僧寒山子。寒山子对灵祐说:“行千山,跨万水,遇潭则止,获无价宝,以赈恤众生。”对灵祐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普渡众生的期望,而“遇潭止”的潭便是潭州(治所长沙)。

灵祐告别寒山子后又继续云游各地,晓行夜宿,且行且息。不久,灵祐到了国清寺,会见了当时著名诗僧拾得。两人一见如故,谈了很多对人生的理解和对佛法的感悟,使灵祐受益匪浅。灵祐辞别拾得,又继续西南行,23岁那年到达江西百丈山,参拜了怀海禅师。百丈怀海一见,就许他入室为弟子,后任寺院典座,负责寺院杂务。

 

师从百丈

灵祐在百丈禅师处,一边参禅悟道,一边参加劳动。一日,灵祐侍立在怀海身边。怀海闭目养神,随口问道“谁?”灵祐立即应道:“是我。”怀海又问:“你把炉中灰拨开看看,是否有火?”灵祐拿起火钳,在炉中拨弄一番道:“没有火了。”怀海听后睁开双眼,在炉中深入拨弄,夹起一点微小的火星,说:“你说没有火,这难道是鬼,是精?”灵祐听罢,顿时大有所悟,立即谢过师傅。怀海便开导他说:“这原来是暂时走上一条岔路啊。佛经上说,要认识佛法的性义,应该看时节因缘。时节一到,就像从迷惑中一下觉悟了,就像忘记了的事情一下记起来,这时才认识到自己的东西不必从别处获得,所以祖师说,“晤了同末悟,无心亦无法’,这是说本无虚妄凡圣等心,本来每个人的心法原是完备的。你现在既达到了这样的认识,请好好护持下来。”

第二天,灵祐随同百丈怀海到山上砍柴,途中,百丈禅师突然问:“带得火来了么?”灵祐应道:“带着哩!”百丈又问:“在甚么地方?”灵祐随手拾起一根树枝,吹了一吹,然后递与师傅。百丈一见,大为感叹:“你真是像一条虫子一样钻入了我的心中哩!

 

驻锡沩山

灵祐获得了入住沩山的机会,随即衣钵行囊,昼行夜宿,赶赴潭州。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灵祐在潭州城西200余华里处找到了沩山。灵祐沿沩江溯源而入,山中悬岩峭壁,树木森然,流水潺潺,清碧如玉,杳无人烟,野兽出没。灵祐先在山间结草为庐,终日与猿猱为伍,靠采摘野果充饥,一住就是五六年,但山下乡民也仍然不来山上。灵祐心想:我奉命前来安禅接众,为的是普渡众生,如今这么一连几年,上山的人都没有,我长此下去,岂不浪费了时间?又于众生何益?便准备打点行装下山离去。

灵祐舍弃草庵,抄道下山。可刚行至半山,忽然树丛中一阵声响,蛇、虎、狼、豹纷纷涌向山间道中,挡住去路。灵祐大惊,喝道:“尔等诸兽,何苦拦我的去路?我若真与此山有缘,尔等且各自散去,我自会留下:我若与此山无缘,尔等且待着,我自会走了过来,一任尔等吃掉!”不料野兽闻言纷纷散去。灵祐十分惊异,当即返回草庵。这野兽拦道之处,就是灵祐回心转意之处,后来人们便在此建了一座桥,名曰回心桥。过了几个月,江西派来僧众,为首的法号长庆大安。长庆大安又名紫林懒安,福州人,俗姓陈。他带着一些人来后,帮助灵祐创建寺院。于是灵祐等在沩山扎下根来。大安对灵祐说:“我做你的典座,等到僧众达到500人,不管是什么时候,便可以不造我的粥,放我下山。”于是大家开荒种地,下山传教,沩山渐渐发展起来。据记载,当时的湖南观察使李景让还特地上书奏建同庆寺。相国裴休时任荆南节度使,讲学益阳后,还曾来此山拜会灵祐。灵祐继续开山垦地,共置僧饭田达3700亩。但是,好景不长,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恶僧尼耗蠹天下”,突然下令废除全国佛寺,毁铜像以铸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会昌灭佛”。灵祐为暂避锋芒,只得下山裹首为民。

 

沩山说法

唐宣宗大中初年,佛教又被重新允许活动,笃信佛教的相国裴休贬职潭州后,亲自来沩山请灵祐再度出家,住持沩山。于是灵祐再度开山造田,建设寺院。大中三年(849年),密印寺正式建成,一时间壮丽辉煌,名播九州,僧众云集。

灵祐是秉承百丈禅师家风而来的,就整体而言仍然是六祖慧能传承而下的顿悟法门,但是灵祐具有许多独特的见地和风格。他的主要禅学思想都体现在他和徒众讲经说法上,也体现在他和徒众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一些对话中。

一次,灵祐上堂说法:“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譬如秋水澄淳,清净无为,澹渲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人。”

有僧问灵祐,“顿悟了的人还有什么要修持的吗?”灵祐道:“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江西仰山和尚慧寂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灵祐指灯笼道:“大好灯笼。”又问:“莫只这便是么?”灵祐道:“这个是甚么?”仰山道:“大好灯笼。”灵祐赞叹仰山道:“果然不凡!

 

从沩山僧到沩仰宗

长庆大安后来一直留在沩山。灵祐去世后,他继位住持沩山。他和慧寂、香严等徒众一道将灵祐大师葬到了大沩山东半山坡下的同庆寺后院,构筑了祖师塔,在今黄材水库西头。

灵祐奠定了沩山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也和沩山深深结缘。他曾说:“老僧百年后,向山下作一条水牯牛,左肋下书五字,曰‘沩山僧某甲’,如果是这样的话,唤作沩山僧的便是水牯牛,唤作水牯牛的也便是沩山僧了。”

《五灯会元·灵祐禅师》称:“师敷扬宗教,凡四十余年,达者不可胜数。唐大中七年正月九日,盥漱敷坐,怡然而寂。寿八十三,腊六十四,塔于本山,谥大圆禅师,塔曰清净。”所谓腊指的是僧龄,意思是说灵祐当了六十四年和尚。

继任沩山住持的是长庆大安,五年后为慧寂。慧寂住持沩山四年后离开沩山,到江西袁州的仰山,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了灵祐创立的教义,因而这一宗派,被称为沩仰宗。

(本文录自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8月第一版《中国长沙·名寝与名人》,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梁小进撰稿,罗炯炯、陈览月等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6 07:01 , Processed in 0.10040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