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国长沙•长沙民间艺术》序

2010-2-4 22:2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788|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来自: 名城长沙网

民间艺术是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孕育着思想火花,闪烁着智慧光芒,彰显着独特魅力。她历经岁月的洗礼和时空的变幻,植根于民间文化的土壤而连绵不绝、经久不衰。

长沙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留下了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这些民间艺术既具有浓厚的湘楚文化底蕴,也具有鲜明的湘楚地域特色。

远古时期,长沙地区的居民以越、蛮、濮等民族为主,最初的本土文化乃是这些民族创造的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巫傩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向洞庭湖以南地区扩张,楚人、巴人等楚国境内的民族相继进入湖南并逐渐成为湖南境内的主体,也使楚文化成为湘楚文化的源头。随着屈原的放逐沅湘并创作出传世之作《九歌》,楚文化被发挥到极至。到秦灭楚统一六国后,随着汉文化势力的南下,湖南本土的巫傩文化逐渐受到冲击。湖南境内原有的大部分土著民族逐步向西部、西南部山区退徙,留下广大的江湖平地供中原人和楚人聚居。

处湘中北的长沙,大片的江湖平原地带遂成为从中原而来的汉文化的传播地。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湘楚汉文化便逐渐与中原文化融为一体。在文化大融合的过程中,巫傩文化并没有在汉族居住地区完全绝迹,仍然有许多痕迹留存在长沙民间艺术当中。可见,楚文化是长沙民间艺术的源头,而秦汉以后从中原进入并与本土文化融合为逐渐形成的汉文化为长沙民间艺术的主体。

长沙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和内容虽然极其广泛,但大体上不外乎两个方面。其一是湘楚文化中反映长沙地区居民集体生活、制度文化层面的民俗风情和社会风俗。如本书介绍的望城剪纸样式、长沙戏曲剧情、长沙弹词词曲中的楚风楚韵,浏阳古乐、长沙火宫殿火神庙会中的民俗民风等。其二是湘楚文化中反映长沙地区居民内心生活、精神文化层面的知识技能和民间艺术。知识当然是指各种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它有意或无意、有形或无形地渗透在各种民间艺术中。舞蹈、戏剧、曲艺、皮影等在传统文化中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而属于“艺”的范畴,本书介绍的长沙湘剧、长沙花鼓戏、长沙弹词以及火宫殿庙会期间的评书、木偶、皮影等就属于这种“艺”。艺还包括技艺,即技能的范畴。就民间艺术而言,主要是民间手工艺和工艺美术,如本书介绍的湘绣、浏阳花炮、菊花石雕、铜官陶瓷、望城剪纸的以及火宫殿传统小吃制作技艺等。

这些民间艺术经过千百年的历史传承,至今还在人们生活中产生作用和影响,成为一种“活态”文化,并逐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

文化与经济结缘,经济与文化互动,是当今时代的显著标志。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合,催生了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民间艺术在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等外部因素的诱导下,商品化、产业化也成为大势所趋。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代表作”的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质朴风格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既为民间艺术的弘扬开辟了广阔前景,也为民间艺术的保护提出了新的课题。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毕竟有其自发性、盲目性和局限性,很容易引起民间艺术资源开发利用的急功近利,出现世俗化、庸俗化倾向,缺乏创造力和生命力,丧失地域特色、个性特色和原生态特色。如何避免为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如何防止因急功近利而粗制滥造、仿制成风,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民间艺术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开发和利用,也需要保护和传承。能担负主体责任、发挥主导作用的,还是各级政府。我们在对民间艺术进行产业化运作时,应注意商品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注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两者并重,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商品价值规律,又要遵循社会价值规律和民间艺术自身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继承和创新、市场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力求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当务之急就是要出台扶持政策,引导组织民间工艺由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向产业化生产方式过渡,建立市场性的演出机制、运作机制和保护机制。尤其要注意以艺人的激励来推动艺术的传承,以调动艺人的创造性来保持艺术的生命力。很有必要成立专门的研究机制,指导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既通过产业化、市场化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又确保民间艺术产品不因产业化、市场化生产而丧失原汁原味的个性特色。

长沙建设文化强市,离不开民间艺术的弘扬和发展。要将民间艺术产业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进行正确引导、科学管理和有序开发,让民间艺术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但愿这本《长沙民间艺术》的出版,能唤醒我们的文化自觉,增强我们的文化意识,把民间艺术这朵奇葩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本图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5月第一版《中国长沙·长沙民间艺术》,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撰稿,龚智强、陈览月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3-29 18:13 , Processed in 0.39845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