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火神庙会民间艺术

2010-2-4 22:0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041|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陈先枢|龚智强|陈览月|来自: 名城长沙网

玩龙。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物,是神灵和权威的象征。作为龙的传人的长沙人民,心目中自然享有龙的崇高威望。长沙的龙舞,一般出现在重大节日、庆典和求神的活动之中。龙舞中龙的形象千姿百态,是长沙人民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创造的极具浪漫色彩的形象。具体说来有用布扎的“架子龙”,有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青草龙”,还有一条龙身,3只龙头的“三头喜龙”,还有“火龙”、“摆龙”、“乞丐龙”、“草龙”等等,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

舞狮。和玩龙一样,舞狮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民间舞蹈。这两个舞蹈虽然没有故事情节,但都具有健美、轻快、活泼和富有特色的舞姿和音乐,反映了长沙人民的某种生活情绪。“狮”的质料上有“毛狮”、“布狮”等。从所表演的内容上看,可主要分为“灵狮”、“耍狮”、“赞狮”三类。“灵狮”的表演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象征着权威与神灵。其舞蹈动作潇洒豪放,但没有翻爬滚打之类的动作,一般只在堂屋正厅表演,且需香烛果品设置,气氛肃穆、庄严。“耍狮”,又叫竹马狮、文武狮,其表演则自由活泼,纯属娱人之舞。狮舞动作趣味性强,幽默诙谐,逗人喜爱。目前乡间的舞狮多为此种,保留节目有80余个。“赞狮”则把舞蹈和叙事结合起来,舞狮时有一人在旁伴唱,舞狮者随唱词内容而变换动作。唱词内容多为表现民间传说或反映劳动生活情趣的故事,通常表演的动作有“骆驼恋沙”、“黄龙出洞”、“檐老鼠追蚊子”等。

鼓舞。长沙火宫殿火神庙庙会多次引来了湘西的苗家鼓舞。苗家的舞蹈均以乐器伴奏,因此不少舞蹈以伴奏的乐器命名,鼓舞就是其中最传统最普遍的一种。硕大的木鼓支在一个木架上,鼓心与舞者的头部同高。舞者手持两根木棒,边击边舞。腰间和手里的红绸飞旋着,成为以鼓心为轴的半圆,将其紧紧裹住。舞蹈本是一套完整、独立的动作,击鼓也是一套完整独立的动作,而这几乎不能同步的两者,被无名的舞者分解又组合成为和谐的一体,鼓是舞,舞也是鼓了。“猴儿鼓”在苗族人民中世代相传,它的表演技法变化莫测,取山中猴子灵活特点,结合武术做出各种动作,要求表演者形神兼备且脆快有力、步轻身活。打击时其形、其神无不生动逼真,妙趣横生。

棕编。长沙棕编是以棕叶编制而成的小工艺品。棕榈为常绿乔木,长沙县农村各地都有种植,民间艺人采集棕叶,编织成鸟、虫、是、鹤、蛇、青蛙等各种昆虫动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被誉为“江南一绝”。因其多为鲜叶编织,易枯变形,艺人研究改进,将鲜叶进行处理,编后染漆,经久不变,色彩鲜明,形态更为逼真,曾参加德国莱比锡世界博览会,获得好评。上世纪70年代后,棕编曾一度绝迹,近年又出现在长沙火宫殿火神庙庙会上。

面塑。面塑,指用面粉或糯米粉加彩后,捏塑成各种形象的民间手工艺,俗称面人、面羊、面花、年馍、花馍、羊羔馍、花馒头等。面塑在中国流传极广,宋《梦梁录》即有把面塑用于节庆,祝寿等喜庆日子的记载。后人在汉墓中发现的残破面偶和在唐墓中发现的人俑、小猪。经过几千年的民俗传承,面塑早已成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面塑可分为食品面塑和工艺品面塑两种。

食品面塑,主要用于岁时、仪礼等民俗节日中喜庆、祭祀、馈赠、祈祷以及装饰等方面,是一种由风俗习惯积淀而成的极富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形态。食品面塑本身就是一种民间艺术品,其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食品面塑,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

一般面塑,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岁时节令风俗中,面塑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是人对天、地、神的祭祀与祈祷,是寄托心愿的一种表态方式。春节期间要敬神蒸供。农家妇女按当地习俗捏制成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满堂红和巧公巧母等面塑制品,以象征多福多寿,祝愿万事如意。

糖画。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为原料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糖人、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这一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工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据考,它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褚人获《坚瓠补集》载:明俗祀神,人们即“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画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其时戏称为“糖丞相”。后来,民间艺人又将皮影、民间剪纸等姐妹艺术的造型手法融于一体,不用印铸模具,而改为直接操小铜勺,舀糖液绘出皮影般图画,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今日的糖画艺术。

制作糖画,一般多用纯棉白糖或饴糖熬成的糖浆。糖画的关键之一就是糖的熬制。熬糖时,大约半公斤的纯棉白糖配上50左右的水,用大火熬25分钟,边熬边搅。当糖呈稠状,用勺舀时不断条,就算熬成了。卖糖人用一个铁勺把糖汁舀起来,在一块平整、光滑的石板上,双手翻飞,糖汁或多或少地洒落在石板上,即兴创作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显示与众不同的能耐。待糖汁稍微降温、定型后,就用一把薄铁刀将糖画铲起来,交给早已急不可耐的小买主。

简单的糖画,卖塘人一气呵成,通常是蛇、鱼、仙鹤等。复杂起来,还可以制作老虎、狗熊、飞龙、飞凤一类的飞禽走兽,很受小朋友的欢迎,有的小孩把糖画翻来覆去痴痴看上大半天,也舍不得吃。

吹糖人。吹糖艺人挑着小担,前挑是柜子,有个抽屉,内装一个火炭盆,火上坐一大铁勺,勺里温着糖浆,上面蒙一层布,用时从勺内取一块用手揉捏。艺人把捏好的糖浆往模子一搁,往里吹气,即可呈现可爱的小玩意。如玉米、公鸡、耗子等,晶莹剔透,喷上红绿颜色,又好看,又好吃。这个行当就是吹糖人。

吹糖人具有淳朴的民间艺术特色。艺人们能吹制“猴子偷桃”、“黄鼠狼拉鸡”、“鹬蚌相争”等各式动物及典故。“老鼠偷油”,一只老鼠,俯身向下,正贪婪地盯着坛口内的香油,其垂涎欲滴的神态,不仅吸引住孩子们的眼球,而且也常让成年人驻足观看。

艺人吹糖人使用的工具为小锅、木勺、木模和苇秆儿等。多以糖浆(即麦芽糖饴)和玉米糖为原料。艺人将麦芽放到炭炉上烘软后,以吹、捏、挤压、拉、模制(把软化的麦芽糖放在两块半片的木模内再吹、捏)等方法,制作成各种生动活泼的形象。一小勺糖浆放在艺人手中,搓成一个中空的圆型球,紧接着把口封住拉长,再把细糖管弹断,一个生动的动物艺术造型瞬间便告诞生了。

(本图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5月第一版《中国长沙·长沙民间艺术》,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撰稿,龚智强、陈览月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12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5 11:08 , Processed in 0.09512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