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弹词的历史渊源

2010-2-4 21:3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594|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陈先枢|龚智强|陈览月|来自: 名城长沙网

丰富的民间音乐,表现了长沙地区劳动先民对音乐的喜好。因此,长沙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的乐班。从有文字记载的乐班来看,唐朝长沙城内就有“应福”、“长寿”等吹打乐班;宋、元有“宝盛茂”、“芝兰香”、“天喜”等民间职业乐班和“积善堂锣鼓”、“苏州丝竹”乐班等;明、清长沙还设有“琴庄”、“琴友社”等。至民国,长沙地区的吹打乐班(又名响房)遍布城乡,著名的有:史家巷的“多福堂”、湘春街的“双凤堂”、北正街的“吉庆堂”和“鸿庆堂”、通泰街的“湘庆福”和黄土岭的“福生堂”等。还有众多不挂牌半农半艺的农民吹打乐组织。1910年,长沙成立“国乐业公会”,有城乡乐师300余人入会。

长沙的民间音乐,在千百年来的流传过程中,还不断吸收外来音乐,以丰富自己的表现力。如长沙的丝弦音乐,就是金、元时期从长江下游地区的民间音乐中吸收过来的。

古长沙地区的民间音乐,其表现形式大都短小,难以表现大型的传说和故事,而丝弦音乐却善于长篇的表现。它的伴奏乐器全是丝弦,如扬琴、琵琶、三弦、月琴、大筒、胡琴、板鼓和板胡等。另外,丝弦音乐相对于吹打音乐,显得十分雅致,深为士大夫、文人学士和小资产阶级,甚至下层市民所欣赏。因此,明、清两代,丝弦音乐在长沙地区十分盛行,并为长沙弹词所吸收和地方化。

长沙弹词的“同胞兄弟”长沙丝弦,其形式主要分为小调、牌子丝弦、板子丝弦三类。演奏者有两类,一为以此为业的民间艺人,多为盲人、盲人弟子等;二为自娱自乐的市民和村民。丝弦音乐的曲调音乐性强,旋律优美,长于抒情,因此,自清代流入农村后即与长沙曲艺紧密结合,丰富了长沙曲艺的音乐部分。流行于长沙地区的曲艺还有渔鼓、评书等。

长沙弹词是长沙民间音乐的一大类别,南宗淳熙七年(1180),著名词人辛弃疾任湖南安抚史时,曾在长沙和友人听过长沙曲艺艺人的演唱,写下了:“听湘娥,冷冷曲罢,为谁情苦?悉为情,么弦诉”的词句,词中所说的“么弦”即琵琶,月弦的第四弦,听到的是一段男女爱情故事。这无疑是长沙在南宋时即有曲艺唱活动的可靠佐证。而正是从这时起中国南方的弹词曲艺已趋成形,说唱艺术由唐代的“说话”、“变文”发展为“说话”、“鼓子词”、“诸宫调”、“唱赚”等。宋末有了弹词《西厢传奇》,但只谱词曲,尚无说白。至金董解无作《西厢  弹词》始有曲有白。明代学者杨慎有《二十一史弹词》传世。清代弹词更为盛行。如《天雨花》、《笔生花》、《再生缘》、《凤双飞》、《珍珠塔》等都是分成章回的大部分弹词,并衍成多种曲调。

清末弹词已形成自身固有的形式和特征,清末徐珂编纂的《清稗类钞》中《弹词》条对此作了精辟的描述:

弹词为盲词之别支,其声调惟起落处转折略多,馀则平波往复,至易领会,故妇孺咸乐听之。开场道白后,例唱开篇一折,其手笔多出文人,有清词丽句,可作律诗读者。至科白中之唱篇,半由弹词家自行编造,品斯下矣。

戏剧有配角,而弹词无之。

弹词之插科,彼业谓之倏头。倏头之佳者其必迟回停顿,为主要语作势,一经脱口,便戛然而止。科白之能解人颐,非简练揣摩不可,其妙处在以冷隽语出之,令人寻味无穷。然亦有过于刻画,尚未启齿,而已先局局者,下乘也。

弹词家开场白之前,必奏《三六》。《三六》者,有声无词,大类《三百篇》中之笙诗。《三六》每节为三十六拍,不得任意增减,音节紧凑,无一支蔓。自业滩簧者增加节拍,使之延长,弹词家亦尤而效之,古意益荡然无存。或曰,《三六》,即古之《梅花三弄》也。

善弹词者之唱篇科白,悉视听客这高下为转移。有名书场,听客多上流,吐属一失检点,便不雅驯,虽鼎鼎名家,亦有因之堕落者。苏州东城多机匠,苦辈听书,但取发噱,语稍温文,便掉首不顾而去。故弹词家坐场近城东,多作粗鄙狎亵语,不如是,不足以动若辈之听也。然有时形容过刻,语涉若辈,彼业谓之千。则揶揄随之,甚且饱以老拳。

书场口碑,多出之听专。书者,中以轿役为多,倒面汤,逐客令也。捉漏洞,冲口即出,不稍假借。而且场地愈合宜,则听专书者亦愈多,弹词家于此等处,必兢兢惟恐失若辈欢。若辈又好与说书行生兜搭,得其欢心,则招呼尤殷勤。所谓先生者,亦必笑颜承迎,与之酬答,此辈之势力可知。毛儿戏场,遇旦角登场,则怪声四起,有猫叫声,有狗吠声,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声,场上女伶,于发声之尤怪异者,亦必回眸以一笑报之。仅此种怪声,多发自看白戏之马夫、龟奴。

清末长沙弹词风行一时,光绪三十二年(1906)浏阳人张新裕创作的长沙弹词《三荒记》描写当年浏阳县境迭遭春荒水祸,地方武装又对农民残酷镇压,逼迫农民揭竿而起的故事。同时,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曾运用长沙弹词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如陈天华的散韵夹杂的弹词作品《猛回头》,在当时就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唱词云: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

英吉利,假商通,毒计中藏。

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

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

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

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

这中国,哪一点,我还要分。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

夺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这是典型的长沙弹词,它用极为通俗、生动的唱词痛陈列强加紧瓜分中国的危急形势,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据杨源浚《君天华行状》记载,湘赣之间,三户之市,“虽目不识丁者,闻之皆泣下”,“稍识字者,即朗读《猛回头》”。至有小学之“  角少年,募资广刷,其感化力之深类是。”

(本图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5月第一版《中国长沙·长沙民间艺术》,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撰稿,龚智强、陈览月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30 13:47 , Processed in 0.11981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