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湘剧戏班与戏园

2010-2-4 19: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689|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陈先枢|龚智强|陈览月|来自: 名城长沙网

明嘉靖(1521-1566)年间徐文长《南词叙录》载:“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可见明嘉靖间湖南就有弋阳腔戏剧流行。再从现在湘剧一些特有的戏剧术语,亦可见湖南戏剧活动时间之早。如湘剧后台术语,“做工曰‘乔’(剧目册子亦曰‘乔本’),排练身段曰‘牵乔’”。宋人耐得翁《都城记盛》、吴自牧《梦梁录》等言杂剧角色特点时说:“末尼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发乔”作何解释,一向不大清楚。而由湘剧“做工曰乔”,排练身段曰‘牵乔’可知,‘乔’,表演活动也。上书亦言宋人有‘乔杂剧’,我们今天作假曰‘乔’,如‘乔妆打扮’等。即假装扮什么事情,实无其事而装扮表演也。

黄之冈《论长沙剧流变》一文考证:长沙在清康熙三年(1664)已有福秀班,其招牌直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还保存在长沙三王街老郎庙里。康熙六年成立的老仁和班,小生喜保演“赶斋”、“泼粥”,杜三演“打猎”、“回书”,在当时都很有名。昆、弋合演,与北京昆弋班很相近。长沙三王街老郎庙原称梨园公所,成立于乾隆十六年(1751)六年初九日,比湘潭老郎庙建立年代更早,当时艺人有陶相言、熊伯先、许若圣、张国相、卢文虞、高仁池、裴册朝、张弘仁、周玉成、魏之虎、黄正宗等。乾隆末年(1795)办的九麟科班为湖南较早的戏曲科班。后班社发展至数百,以伍云科班和同春戏班影响最大。班社流派各不相同,如福秀班以高腔为主,大普庆班以昆腔为主,仁和班以弹唱腔为主等。

光绪《湘潭县志》载,嘉庆十四年(1809五月初一,因江西商帮请江西戏班于火神祠演戏,湘潭本地人看不惯江西班所演而起哄。初七日江西人故意于万寿宫设戏,引来湘潭人看戏,结果江西人关闭大门,双方械斗,打死湘潭几十人。湘潭人亦把持水陆交通,杀死江西几十人。械斗一事折射出长沙府湘潭县演戏之盛。黄芝冈又言:“根据老郎庙文献所载,长沙当乾嘉时,艺人有赵常福、赵俊星、陈喜宗、刘赋斋等”。道光十八年(1838),杨懋建在《梦华琐薄》中记载,在岳阳,得知长沙普庆有佳伶曾超,字猗兰,艺名瓣香,因负气离长沙去常德元秀班演剧。书中并言其学南北曲,诸部中殆无其耦。普庆班据云为乾隆间官班,其中名艺人还有小生熊庆麟,其昆戏如《长生殿》之“絮阁”、“小宴”、“惊变”、“闻铃”等出本子。

关于湘剧所宗声腔、流派、活动地区,周贻白《湘剧漫谈》,附有一幅表格,兹录于下。

 

 

 

到清光绪间,长沙湘剧戏班有五云、泰益、清华、仁和等班子,或唱庙台子戏,或躜乡,无正式剧场。经戏曲爱好者斡旋,才借得小瀛洲席少保祠、西园北里左文襄祠演出。唱庙台戏是祭神,则在城隍庙、天符庙。那时坡子街火宫殿,乃区坊士绅会所,会馆、同乡会、同业公所多借该庙办会唱戏。戏班若逢国家庆典,及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必须演戏。地方官员诞辰亦须演戏,戏班则半义务表演,谓之“发官价”、“当官差”,唱一本戏,只须36百文钱。其时堂会极多,凡仕官富室之家,婚寿喜庆,过年等,一演就是几日,有的10多日。庙戏系早、中、晚三台,每台唱6出,戏长便唱4出,视戏的繁简、堂会一次为6串文,点一出戏一串文。台上行头,多为彼辈出钱所制,旦角必工修饰美容,才得他们欢娱,点戏十有九点唱“后庭花”,不如此就不足使人怜爱,报效之资甚巨,非生、净、丑相提并论。演堂会时,遇座中有显贵,必打加官。加官典故,出自于唐明皇梨园子等班,他第一个在台上走一轮,所以后来称为加官。加官上台不开口,只手持一块红锻子绣牌,上写“天官赐福”,由后台人喊“××老爷指日高升”,这就要赏赐钱。如唱点戏,赏赐角色彩金,班中有一杂角,身穿彩衣彩裤,手捧盘子,屈膝请赏,此一陋习,到民国已完全消失。

湘赣接壤处的浏阳、万载,盛行迎神赛社。万载县早年县城隍庙新年演戏十天,四月十八日城隍庙神诞日,庙中演戏至月底。其乡镇如槠树潭,八九月演唱神戏,其他乡镇或在五月,或在五、八两月演唱神戏。湘东如浏阳、醴陵迎神赛社,亦如赣西,浏阳县城各庙宇,无日不轮流唱神戏。乡镇市集神祠,每年亦唱神戏,无神祠者则搭棚唱戏。

长沙湘剧,源自长沙府浏阳县,当地艺人有浏阳老案堂“九条网巾打天下”之说。老案堂为浏阳巫神小庙,其神即当地傩神,原称“东山圣公”,还有一女神,名“白氏三娘”,合之即南方少数民族所传伏牺、女娲,长沙称一尊神曰一案,清乾隆四年(1739),长沙府醴陵县农村艺人自组小班,扛抬案神到四乡游行演戏。还愿人家写这种戏班唱戏还愿,与案神一并接来供奉。浏阳亦是如此,这种戏班称作“案堂班”。老案堂本为一案神小庙,各案堂班以此为业务活动的共同地点。

所谓“老案堂九条网巾打天下”,即这类案堂班都由演员九人组成一班,盔头戏衣由班上公办,网巾靴鞋演员自备。因之称为“九条网巾”,亦称“九老图”,其角色分配为:末一人,生一人,杂(大花)兼净(紫脸)一人,跌(二花)兼小生一人,丑(三花)一人,老(老旦)兼外一人,小生一人,旦、正旦一人,做工(跷旦)一人。这9个演员,能唱十行角色,能演《封神》、《目连》、《西游》、《南游》、《北游》、《精忠》等整本大戏和《金印》、《白兔》、《投笔》、《琵琶》等四大高腔戏。黄芝冈《论长沙湘剧流变》一文还说:“戏里角色太多,就采用兼演、代演,如《盘河桥》由老旦代袁绍,由麹义兼刘备,由韩馥兼关羽;《西川图》由老旦代刘备,由张松兼刘璋都是。龙套例由老旦、衣箱兼扮;老旦跑第一龙套,二衣箱跑第二龙套,把子箱跑第三、第四龙套。报子例由第三龙头兼演。他们叫“一枪、二马(马鞭)、三报子”。场面或用六场面,分掌鼓、大钹、小锣、三弦,或不用三弦,并由大锣兼大钹,就只用四场面了。”

至于怜人戏份、戏价是极低的。一般情况下,四、六分成,上半年农忙,为戏剧活动淡季,伶人与场面分四,老板分六;下半年为旺季,九金十银,伶人与场面分六、老板分四。

案堂班戏箱称五大箱。分头盔箱、大衣箱、二衣箱、场面箱、把子箱。为便于山路运输,以罩皮篾篓装盛。每次转场,班名牌、老郎神、锅盆饭甑,由伙头前站挑走,五箱由管箱人自运,艺人、场面、管事老板自带行李。其活动范围,包括浏阳、醴陵、江西萍乡等地。据说浏阳东、万载西,湖南江西交界处,山上有一小庙,庙中戏台西半漆作红色,东半漆作黑色,以示湖南、江西分属。

相传在吉安城有3个固定的湖南班子,亦有江西班子大城内演唱,双方有时同在一个班子唱戏,合作得很好。而且江西人很尊重长沙湘剧艺人,有时年节湘剧艺人不能回家者,江西乡绅还请湘剧艺人到他家过节,亲切地称他们为“子弟先生”。

案堂班演戏,离不开赛神还愿,凡是神庙新建戏台、乡镇火灾、发生病疫,一定要演唱整本大戏。乡镇神庙,每年五月、八月看乡镇丰歉,也要演上三天五天、十天半月的整本大戏,演出时间经常半天半晚(上午十二时至夜半十二时)。整本大戏称二十四块牌或三十二块版(即二十四折或三十二的),称一大本。七天称七大本戏,半月称十五本大戏。剧目多宗教性的,非宗教性只《水浒传》一种,其剧目有《封神榜》、《目连传》、《西游记》、《精忠传》等。乡镇演整本大戏,戏台前栏杆短柱上必套以纸糊乌牛白马之头。每本第一块牌一定是“天将定台”,每天由一位伶人扮成天将登台,举行定台仪式。

案堂班伶人,一般戏路宽阔,因为在小乡镇演戏,多不点名戏,受点冷戏。而且一招一式都不得含糊。含糊一点,或表演不出某一点来,就得重演,直到每一细节都表演出来为止。而且案堂班有一个很好的规则,不管什么班来浏阳演戏,如果他们戏折中有不经之见剧目,都得抄录下来,交与案神小庙储存,作为戏剧艺人公产。

(本图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5月第一版《中国长沙·长沙民间艺术》,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撰稿,龚智强、陈览月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12下一页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5 14:10 , Processed in 0.10049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