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白沙井与茶文化

2009-8-20 14:3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693| 评论: 0|原作者: 谢建辉|陈先枢|罗斯旦|来自: 名城长沙网

白沙井又名星泉,位于氏沙市天心区白沙路旁,自古为江南名泉之一,附近白沙街、白沙井街、白沙巷、白沙岭、白沙里、白沙游路等街道皆因白沙井而名。明《长沙府志》载:“白沙井,县东南二里,井仅尺许,清香甘美,通城官民汲之不竭,长沙第一泉。”白沙井在锡山与回龙山之间的山谷。有四口井,由东而西排列,每口井长约67米,宽深约03米,泉自沙石中涌出。原来回龙山一带为古河床,在地质学第四纪初,出现冰期,在冰川融水和河流冲刷下,形成砾石层于白斑网纹红土层下,再下层为不渗水的板岩。因地层下陷,使白沙井及其附近地层成为蓄水深厚的地下水库。长年累月地下水顺着地层斜面往下流动,经过沙砾层的沉淀过滤后,在白沙井处露出,形成所含杂质极少、清香甘美、长饮不竭的泉水。地下水有承压性.泉脉甚旺,原老龙潭即为泉水所汇集。可见,此地质形成时代早在明代之前。故明代以前此井已经存在,只不过当时不叫白沙井罢了。宋代《太平寰宇记》引宋永初《山川记》云:“长沙寒泉井,在县南一里,炎夏饮之令人寒颤。”郭仲产《湘川记》云:“其水清美,汲之则注而不竭,不汲则满而不溢,今按真泉有穴,相去四尺。”所记地理位置和井的特征,与今日白沙井极为相似。故清代著名方志学家陈运溶在《湘城访古录》中说:“寒泉疑即白沙井也。”据清光绪《善化县志》记载:“白沙井,旧建亭,为游息品赏之处。亭废,建石坊一座,右题玉醴流甘,左题星泉溥润。巡抚觉罗敦福有记勒石,旁有南沙井、老龙井,涓流不竭,清洌次之。”古时星象家认为白沙井上应天上的长沙星,故有“星泉溥润”之说。

民谚云:“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毛泽东诗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中的“长沙水”亦指白沙井水。清初白沙井就与山东济南趵突泉、贵州贵阳漏趵泉、江苏惠山陆子泉并称为巾国四大名泉。清初诗人蔡以偁《白沙二泉记》中的白沙井,四周野气横生,充满着粗犷之美。他写道:

长沙城南五里地,鸡犬成村,桑麻可绘,不巷不衢.编茅藉竹,三四茅屋豁出,平芜迤逦。石路数百步,半山垄、半田墅、沙石浴雨,倒树张伞,泉即出山下焉。满注不溢,取之不竭,甘逾醇酒,凉能醉人。折之西又得一泉,同老泉脉有如开双奁者焉。

白沙井水为旧时长沙市民的主要饮用水源之一。清康熙间岳麓书院讲席旷敏本《白沙井记》载:“时炎夏,近井居民净夕舀之,贮以巨缸,平日担入城,担可得钱七八。”沙水既成商品,白沙井旁便也出现了排队汲水的景象,汲水者以“后先为班次,担头各挂一瓢,班可容两人并舀。”文中记载,白沙井砌有阑甃,宽尺许,长倍之,深度略大于宽度,其形制已与今无异。

井水是人类共同的资源。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打长沙期间,太平军占驻白沙井一带,清军驻守离白沙井仅2里许的妙高峰。双方伙夫都到白沙井挑取饮用之水。尽管敌对双方正在激战不已,但双方汲水者在白沙井旁并肩而舀却相安无事。“往来井井”,在白沙井得到了最好的验证。

可是到了光绪年间,善化知县在井后立碑“出示晓谕”,把白沙井划为官井和民井,并订立用水章程。民国初年,湖南军阀又在井旁立碑“告示”,上面写道“照得白沙井水,四井界限分明,卖水吃水各井,官井专供官军。”而以卖水为生的挑夫还要受地痞恶霸把持的“挑水会”的盘剥,挑水者必先交8块银元做会费。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才废除了这些陋规。

白沙井水水质极佳,清乾隆间学者张九思《白沙泉记》描述:

其泉清香甘美,夏凉而冬温。煮为茗,芳洁不变;为酒,不酢不滓,浆者不腐;为药剂,不变其气味。三伏日饮者,霍乱、呕吐、泄泻,病良也。

难怪清末长沙名流、史学家王先谦对白沙井水情有独钟,作诗二首:

其一:

寄我新芽谷雨前,呼奴饱汲白沙泉。

怪君诗思清如许,更有庐山活水煎。

其二:

雪芽沙水最相宜,午睡初浓一沁脾。

还似江南风味否,墨华榭里品茶时。

王诗把井文化、水文化和茶文化融为一体,道出了用白沙井水煎茶的那种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意境。如用白沙井水冲泡长沙名茶,品味更佳。高桥银峰叶形匀整,条索紧强卷曲,色泽翠绿均匀,表面白毫如云,堆叠起来似银色山峰一般。冲泡后,汤色晶莹,叶底嫩匀明净。长沙毛尖茉莉花茶条索紧结,茶叶浓醇,花香鲜灵,纯正持久。冲泡后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匀嫩,耐冲泡,饮后满口留香。宁乡沩山毛尖叶缘微卷,呈片状,形似兰花,色泽黄亮光润,身披白毫。冲泡后内质、汤色橙黄鲜亮,烟香浓厚,滋味醇甜爽口,风格独特。

在品茗艺术中,茶叶的品质固然是第一位的,但水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论茶也:”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也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最早提出泡茶用水标准的是宋徽宗赵估,他在《大观茶论》中写道:“水以清、轻、甘、冽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宋徽宗把“美”与“自然”的理念引入到鉴水之中,升华了茶文化的内涵。后人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活”字。也就是说,只有“清、轻、甘、冽、活”五项指标俱全的水,才得称得上宜茶美水。

其一,水质要清。水清则无杂、无色透明,无沉淀物,最能泡出茶的本色。

其二,水体要轻。即比重要轻。明末《苟芨》云:“各种水款辨美恶,以一器更酌而称之,轻者为土。”清乾隆皇帝很赏识这一理论,他无论出巡到哪里,都要随从带上一个银斗,去称量各地泉水的比重。乾隆皇帝以水的轻重,评出了全国七大名泉,白沙井就名列其中。其他6泉为:北京玉泉、塞上伊逊水、济南珍珠泉、扬子江金山泉、无锡惠山及杭州虎跑泉、平山泉。现代科学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因为水的比重越大,溶解的矿物质越多。实验证明,铁过量使茶汤发暗,滋味变淡;铝、钙过量,使茶汤苦涩;铅过量不仅使茶汤变得苦涩,且具毒性。经检测,白沙井水中的这些矿物质含量都没有超过饮用水的标准。

其三,水味要甘。所谓甘,即水一人口,舌尖顷刻含有甜滋滋的美妙感觉。咽下去后,喉中会有甜爽的回味,用这样的水泡茶自然会增茶之美味。

其四,水温要冽。冽,冷寒也。古人云:“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冽则茶味独全”。白沙井疑即古之寒泉,水出于地层深处的泉脉,没有污染,泡出来的茶汤滋味自然纯正。

其五,水源要活。“流水不腐,声枢不蠹。”白沙井水随舀随满,说明活力极盛。在流动的活水中细菌不易大量繁殖,同时活水有自然净化作用。活水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较高,泡出的茶特别鲜爽可口。

现代茶人对泡茶用水的五项标准,恰好是对白沙井水的全面而准确的评价,故“长沙水”已成长沙的一张“城市名片”。今日白沙井旁建起了一座“白沙源茶艺馆”。馆舍装修玲珑剔透,静坐馆中,白沙全景尽收眼底,品茗沙水名茶,香沁心脾,宠辱皆忘。茶艺馆的经营者也非常看重这一品牌,特作《白沙源记》,记日:

白沙源茶楼精舍,东倚回龙山,南接白沙井,北朝天心阁,西向云麓宫。尽得衡岳之灵秀,长沙沙水之渊源。饮水思本源,惜清流珍贵,乃人情之哲理。品茶留余芳,索其味悠长,含世俗之纯真。东坡诗云: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玉川子云:平生不平事,尽向汗毛发。然也!自古以泉而茗,延年而正道。若以素琴雅律烹茶,清泉皓月为鉴,更置身仙境矣。抚精雕细琢,观奇珍绝艺,醉在人间。赏中外名点,论君子大度,交如清水。纵使阴雨连天,隐星敝月,亦乃蕉窗夜雨之幽美。不尽湘缘,留连忘返,他处何求?若有不悦,只须轻弦杯茶。是以蕴八音之精华,涵四时之朝露:宁静以神游,淡泊以气正。信然,白沙源提倡修身养性之道也。

当代楹联家祝钦坡题白沙公园茶艺馆联云:汲水可箴,应解一清澄百浊;品茶有悟,须知馀味最多甘。

白沙井还酿出了名酒“白沙液”。自古成就美酒之泉,皆秉天生灵气。茅台酒之水,源自赤水河,历经大青山浸润,人日“集日月之精华”;五粮液之水,取自岷江安乐泉,乃宋朝名酒“姚子雪曲”酿酒之泉。而白沙液之水,历经江西袁州(今宜春市)至长沙回龙山,山石土壤层层浸润、沙砾岩层层层过滤,井水无色、无异味、强透明,水温寒冽,且含有钾、钙、钠、锌、镁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井水清冽无比,甘甜怡人,在精心酿造过程中,井水中的微量元素与乙醇发生化学作用,产生一种特殊芳香,独具一格。白沙液清澈透明,香气浓郁,醇正柔和,后味回甜,香型介于茅台和泸州大曲之间。清末民初诗人周正权《白沙泉》诗写出了用沙水酿酒的妙处,诗云:

石罅泻珠泉一勺,千年不竭响玲玲。番人翊汉沙名国,天阙垂芒井是星。

酿酒最宜浮大白,绘图莫漫染空青。怪他渔父沧浪曲,鼓棹江潭笑独醒。

1993年白沙古井被列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到了上世纪最后几年,当房地产开发热火爆湘城时,终于有开发商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要在白沙井岭上兴工动土,建造大型公寓。

大型机械一进入,几个桩打下来,白沙井的泉脉就被无情地截断了。白沙井眼看要成枯井,即使不成枯井,水体也会受到污染。这使数代饮用白沙井水的市民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一些社会贤达联名上书,要求保护白沙古#20001月长沙市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把13位代表联名提出的《关于保护白沙古井,建设白沙井绿化广场的议案》确立为大会唯一的议案。市政府顺应民心,终于将白沙井岭上的隆隆机器声停止了。市政府决定,把白沙井四周辟为公园,栽种树木花草,保护环境,使白沙井的水源流长,水质不变,尽最大的力量抢救白沙古井。

新建白沙公园沿街立石坊大门,大门石柱上镌刻对联2副。

其一:

高阁仰天心,贲临瀛海三千客;

古城寻地脉,细品长沙第一泉。

其二:

高天聚风月一园,是造物之无尽藏,好为寄兴怡神地;

古井媲潇湘八景,看游人之所共适,都在廉泉让水间。

白沙井的右侧是一排石刻,最有警醒意义的是3块水字碑石,上刻历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130多个水字,以呼唤人们爱护水,珍惜白沙泉。长沙人离不开包括白沙井在内的城市文化精神。滋润星沙数百年的白沙井,不仅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而且是祖先留给我们子孙万代的遗产,是湖湘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白沙古井右上方为长廊碑刻,都是历代名人题咏白沙井的诗文,不失为公园的一大景观,也为白沙井的水文化增色不少。这些诗文见证了白沙井的悠久历史,揭示了白沙井浓厚的文化底蕴。

(请接看下一页)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6月第1版《中国长沙·长沙井文化》,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12下一页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5 09:33 , Processed in 0.10672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