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多井的原因

2009-8-20 14: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56| 评论: 0|原作者: 谢建辉|陈先枢|罗斯旦|来自: 名城长沙网

长沙自古就是一个l临江多井的城市。古井之多,干旱少雨的北方城市自不待言,就是许多南方城市也为之逊色。这主要取决于长沙独特的气候和地质地理条件。

气候条件

长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360毫米,东部山区高达16002200毫米,西部为14001600毫米,年平均雨日152天。年平均降水总量为8265亿立方米。充足的雨水为长沙地面河流和地下含水层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源于邻县市的25条河流水系,进入长沙市径流量共345亿立方米;流出本地区的13条大小河流,出境径流量共397亿立方米;本地区地表实际径流总量为8213亿立方米。长沙市地下水动态储量总计935亿立方米,其巾长沙市区0 04亿立方米,长沙县236亿立方米,望城县155亿立方米,浏阳市313亿立方米,宁乡县227亿立方米。

长沙地区气候的特点是: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春秋短促,冬夏绵长,充分体现了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的共同特点。

长沙春季阴雨连绵,空气潮湿。长沙3月至5月的平均降雨日数(日降雨量等于或大于01毫米)528天,约占年(1512)总降雨日数的:35%以上,有不少年份还出现连续降雨1520天的情况,因此3月至5月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0%以上。这3个月阴天(日平均总云量大于8)占全年阴天总数3l%以上,相对湿度都在83%至84%之间,是全年相对湿度最大的季节。总之,长沙的春雨闻名全国。

长沙夏季降水不均。长沙的暴雨天多集中在567三个月,从1951年至198030年中,长沙地区出现暴雨110天,其中523天,629天,720天,为降暴雨总数的65%以上。

长沙秋季雨水较少,但时间较短,对地下水无甚影响。

长沙冬季的降水量虽仅占全年的16%,为降水最少的季节,但雨水最少的12月份,月平均降雨也有453毫米,比长江下游的南京(294毫米)、珠江三角洲的广州(247毫米)等地都要多,这些雨水已足够补给地下水的水源。

地形地貌

长沙位于湘江和浏阳河交汇的河谷阶地,周围为地势较高的山丘,可谓“环城皆山也”,其地形属于盆地,习称之湘浏盆地,亦称长沙盆地、长浏盆地或长平盆地。经过数十万年来的地质变化和大自然的侵蚀,湘浏盆地形成了3个较为明显的地貌特征。这些特征都是造成长沙多井的的原因之一。

第一,红岩白沙,形成天然的地下含水层。湘浏盆地的地质结构,可考察者均为第四纪沉积物,年代约在300万年至1万年之间。这里的山丘、河谷经过地层的断裂、掀斜、升降等运动,以及自然的风化、流水的冲刷等外力的作用,多处出现巉岩壁立,断岸垣横,河滩溪畔沙石裸陈,揭示了其原始的地质结构。地质工作者选择部分较为典型的裸露地层,做了地层的取样分析,有属于一级阶地的的水陆洲组,属于二级阶地的马王堆组,属于三级阶地的白沙井组,属于四级阶地的新开铺组及属于五级阶地的洞井铺组等,取得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可知长沙的地质结构主要由砂砾岩、粉砂岩、砂岩、砾岩及板岩等岩层组成,最上层则多为网纹红土。由于这些岩石均由铁质、钙质和泥质胶结,颜色多呈红色或紫红色,因此该盆地习称为红岩盆地或简称红盆。而地层的砂岩和砂砾岩中组成成分则以石英为主,颗粒较大,颜色灰白。长沙的上述地质结构的特点,早就为人们所注意,南朝宋庾仲雍《湘中记》中就称赞长沙“白沙如霜雪,赤壁似朝霞。”

长沙地区岳麓山、谷山、鹅羊山、黑麋峰、影珠山、天华山等众多名山,山体为砂岩、砂砾岩、板岩等较坚硬的岩层组成,抗风化力强,故能保持低山地貌,四周断裂处经长期的侵蚀,逐渐形成沟壑、溪谷。如岳麓山从白鹤泉至爱晚亭一线为一横向断裂带,发育成谷地,地下水沿断层汇向低谷,因而有白鹤、青风诸名泉形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营造出了名誉宇内的岳麓山自然景观。南宋词人李曾伯在《水龙吟·长沙》中称其为“疑从太华,分来岳麓,根荄玉井”。太华即西岳华山,“玉井”本为华山上的名泉。康有为曾有诗赞道:“泉声山色可忘世,让与希夷睡万秋。”词人把岳麓山的名泉与华山的玉井相媲美,丝毫也不过分。

长沙地区由于盆地内阶地是由崩塌的砂岩与粘土构成,地层中孔隙多,有较好的含水层,地下水源丰富,形成众多泉井,清澈甘冽,四时不竭。城中水井比比皆是,著名的有白沙井、鸳鸯井、桃花井、长怀井等,其中长怀井为西汉贾谊所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从地质学角度进行分析,长沙城区近地表红土为第四纪蠕虫状或网纹状红土,其间夹有一至数层砾石层或砂砾层,地质上统称白沙井组。由于砾石层或砂砾层含水,而位其上、下的红色粘土层隔水,由此构成长沙地区靠近地表的第四系浅层地下含水层。而长沙地区多雨的气候,江河汇集的地形和被剥蚀切割的丘岗地貌,又为含水层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以及地下水的补给通道。

第二,丘涧交错,为地下水的补给创造了条件。湘浏盆地为湘巾丘陵与洞庭湖平原的过渡地带,为我国东南丘陵中的一个断陷盆地,其中自然保存着丘陵地貌的部分特征。盆地南起昭山,根据山岭作西南——东北走向,偏西从河两靳江流域,经湘江东岸今长沙市区向北至捞刀河,转而偏东沿浏阳河至浏阳、平江县境,成长条状分布。在此范围内,沿湘江和浏阳河西侧经长期风雨侵蚀和流水冲刷,发育成较宽阔而平坦的冲积阶地,地质工作者根据标高和岩石风化程度等,将此范围内的阶地分为七级,第一级为湘、浏水交汇的河滩,阶面比高为。一5,第七级在雨花区洞井镇内的天际岭、石碑岭一带,阶面比高为7181。在各级阶地上仍有岗丘起伏,溪涧纵横,今城区范围内在古代就有不少通湘江的溪、涧,如城南的南湖港曾经过沙河街南门口一带直达城东,城内今凡有带桥名的地方,如西湖桥、文星桥、培元桥等过去均有河水贯通。在今五一大道中段的省二轻厅院内,上世纪50年代曾经挖出过唐代木船,二轻厅正北面的蝴蝶大厦在基建现场清理出10多米深均是淤泥,可见这一带在唐代尚是河涧。此盆地内,虽然千万年以来,施自然之造化,尽人力之所为,但丘涧纵横的原始地貌遗痕至今依然比比可见。

第三,南高北低,加速地下水的流动。清学者张九镡在《八景台记》中用文学语言描绘了长沙城“北低南高”的地形,记日:“北望洞庭重湖,吞吐日月,浮沉乾坤;南则有潇湘之泉,白沙露,赤崖立。”在地质史上,中国大陆由于受菲律宾板块向西北的挤压,在华中和华南部分地区曾产生活动性断裂,湖南的地层也曾发生过问歇性掀斜式的升降运动,南部地层抬升量较大,向北逐渐减少,至洞庭湖区地层反而下降,因此形成长沙南高北低的地势,城南的金盆岭、豹子岭一带,海拔均高于100米,而城北的湘、浏二水交汇处,海拔不超过30米,与北面的洞庭湖平原衔接。湘浏盆地南高北低,也形成了地下水的落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长沙井水清洌异常,与地下水的不断流动不无关系。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6月第1版《中国长沙·长沙井文化》,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5 10:50 , Processed in 0.11428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