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井的渊源、构造和风俗

2009-8-20 14:1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459| 评论: 0|原作者: 谢建辉|陈先枢|罗斯旦|来自: 名城长沙网

《说文》云:“井,凿地取水也。”《易·井》:“改邑不改井。”孔颖达疏:“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泉是从地下流出的水及水源的通称,因而井水也是泉水。

传说炎帝神农氏始教民凿井。《本草经》:“神农问于太一曰:‘凿井出泉,五味煎煮,口别生熟。’”因为古人所居,虽在大河左右,但不可能处处有水泉,故必凿井以济其穷。《水经注》曰:“神农既诞,九井自穿。”亦是凿井之证。炎帝部落被黄帝打败后,迁徙于今湖南一带,炎帝则“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因此,长沙也是凿井历史最早的地区之一。据考证,早在商周时期就确有井了,但是现在可看的古代井的实物,最早为汉代的。长沙太平街贾谊故宅中的“长怀井”,据南朝刘宋时盛宏之所撰《荆州记》记载为贾谊所凿。《荆州记》云:“贾谊宅中有一井,谊所穿,极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如壶。”汉文帝三年(177)贾谊贬谪为长沙王太傅,至今已2182年,故贾谊井号称“天下第一井”。

井分为深水井和浅水井。浅水井实为井池,井口和井池直径大小一致,如白沙井、红叶井、彭家井。

深水井的地下部分各地叫法不一,如井筒、井洞、井窖等。深度一般从五至三十米不等,如果井打在泉眼上,井深一至二米就够了。井洞由井底、井壁、井眼3部分组成,井洞形状一般为圆形,也有方形的。

井底有的用石板、砖块铺就。有的用沙沉于井水底部,谓之沙井。沙井可防止泥土混入,井水特别清洁。

井壁有多种类型,土、陶、砖、石、木、竹等材料均可用作井壁。土井,即掘井后,以原土为壁。陶井的井壁用陶制井圈垒叠而成。从河南一些古城的汉井来看,陶井圈直径12,圈厚10厘米,圈高80厘米,每圈之上再加一圈,层层如此。东北地区的井常用木板做壁。木板厚10厘米,长宽各12。井为方形,四角都用木制榫卯。木板腐朽了,随时可更换。井口上的井围也是木制的。长沙地区的井,井壁大多用青砖、青石或花岗石砌成,坚固耐久,而且渗水性能好。

井口有单眼、双眼和四眼之分,如趣园巷甘露井为单眼井,幸福桥鸳鸯井为双眼井,鱼塘街聚福井为四眼井。单眼井,井洞直径较小,一般23尺;双眼井和四眼井,井洞直径较大,小者l2,大者23。井口有的敞口,有的有井围。敞口井,井眼一般由两大块长条形花岗石拼合而成,对接的一边各凿出一半圆形缺口,吻合在一起,便成一圆形井眼。井眼也有用一整块花岗石从中凿眼而成的,如吊马庄古井、高升井。井眼除圆形井,也有椭圆形、方形或其他形状的。

构成井的各元件,古代都有专名,如韩,井栏也;壅,井口也;眉,井口之边沿也;绠,又称繘,汲水绳也;辘轳,吸水起重装置也。

井栏亦称井床,李白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床便是井床。若是睡在屋内的床上,举头是望不到明月的。氏沙的井栏多用花岗石建造,有的栏柱和栏干雕有龙凤或其他吉祥物,柱顶上饰有圆形石球或桃形、莲瓣形石雕,甚为精美。有的井,为防止小孩误人,用木栏围之。

井眉又称井围、井圈。有井围的井,井围一般用整块花岗石打凿而成,造型十分丰富,有圆箍形、圆筒形、外方内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甚至还有更艺术性的匏瓜型、盂形、莲花形、须弥座形等等,有的还雕出狮兽或龙凤,体现了古人在艺术方面的修养和取向。有的井还打凿有井盖,井盖也为石质,中有抓手。有的井台两头安置有小型石礅,礅中心为空心圆眼,以作晚间栓锁井盖之用。井盖之目的,一防小孩跌入,二防恶人投毒。万一有人落井而亡,则要在井台花岗石上刻上“阿弥陀佛”4个大字。

长沙大部分井都设有井台,井台全为花岗石板拼接而成。井台一般高出地面1530厘米,井台四周有排水沟,以便于洗涤用水的排泄。有的井旁置有石盆,多由一米见方的大型花岗石整体凿成。贾太傅井旁的大石盆,相传为贾谊所造。今德雅村等处的古井旁尚存这种大石盆,民众仍在作洗涤之用,延续着古老的生活方式。

远古时期汲水最初用独木凿成的桶,陶器发明后则多用陶制容器,古称其为“瓶”。《左传·襄公十七年》载:“卫孙蒯田于曹隧,饮马于重丘,毁其瓶。重丘人闭门而诟之。”又杨子云《酒箴》云:“子犹瓶矣,居井之湄。”可见瓶为公共物品,常置井旁,供众使用,故孙蒯毁其瓶,重丘人皆诟之。又《后汉书-鲍少君传》中说:“拜姑礼毕,提瓮出汲。”可证汉魏以前汲水用具主要是陶器,这也可从长沙五一广场一带汉代古井中出土有大量敛口绳纹陶瓮、凹底绳纹陶罐等汲水用具得到证实。到唐代才广泛使用箍木桶。段成式《剑侠传》:“见老人方箍桶,乃出桶板一片。”木桶较之陶瓶,不易破碎,先进多了。

为了汲水省力,古人想了许多办法,如在架子上或树上挂一杠杆,一端系水桶,一端坠大石块,一起一落,将水桶提上。此法称之为桔槔。后发展为在井边竖立一个挑臂式木柱,横向穿通木制辘轳,边部安上弓形摇把,转动弓形摇把,拉动套在辘轳上的绳索,把水桶拉出井洞。辘轳是汲水起重装置的专用名称,车字偏旁说明有着车轴般的运转结构,“鹿卢”则是转动时发出的声音。唐代诗人张籍《楚妃怨》诗中有“梧桐叶下黄金井,横架辘轳牵素绠”之句;王昌龄《行路难》诗中有“双丝作绠系银瓶,百尺寒泉辘轳上”之句。长沙走马楼等处汉井中曾出土辘轳。直至今日,井在广大农村仍在使用,不过古老的辘轳汲水方式已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水泵。泵有电动的,有手摇的,或电动、手摇两用的,民间俗称“摇井”。有的乡村,几乎家家打有摇井。一些乡村的“自来水”,水源仍是井水,即把井水抽上水塔,再用管道输送到户。这种井无需井洞、井口和井台,只需将取水钢管打入地下泉眼即可。长沙城最早的“自来水”也是这种形式,即1930年建于留芳岭的“自流井”。

井水洁净不变,称为“井井”。《易·井》云:“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碍,往来井井。”《疏》注:“此明性常井井,洁静之貌也。往来者皆使洁净,不以人有往来改其洗濯之性,故日往来井井也。”即使井的主人更换了,城池变化了,井的洗涤功能、洁净性质也不会改变。因而有了井井有条、秩序井然等成语。由于井太重要了,于是引申出许多意义,如政制上的井田,地质上的矿井、盐井、油井,建筑上的天井、藻井、流泥井,民俗学上的市井、乡井等。井还是古天文星象二十八宿宿名之一、周易六十四卦卦名之一、中医经络五输穴穴位之一。井也是百家姓之一,据说还是姜子牙的后裔:在自来水未出现之前,井水等天然水可以说是主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命脉。在很多地方,饮食、起居、沐浴、洗涤、治病、灌溉乃至民间百业,哪一样都离不开井。故古人对井赞誉有加,像“盥之取新,渫之去故”,“汪秽津润兮,物得其利,沃汤盥漱兮,人赖其生”之类的佳句层出不穷,留下了不少《井赋》,特录2篇如下,以饷读者。

 

井赋

唐·张耀

原夫井之为德,以不变而居贞。既成形于方载,亦列象于圆清。润下之功,爰修之于六府;习坎之义,则配之于五行。惟斯井之肇作,实伯益之所营。尔乃玉甃,爰起银床。斯立窥寻丈以惟深,觇清泉之始及。青梧下映,泛桂叶以摇扬;素绠高悬,弄银瓶之出入。光洞彻而缘止,影飞翻而为汲。且其盥之取新,渫之去故。体清通之惟审,知应物而无忤;居上善而且平,挹清规而可遇。庶乎鸾镜荧煌而可比,凤池皎洁而为喻。别有前临紫殿,俯映丹墀。上栋下宇,绣栭文楣意者,岂非至尊。尚恬澹而取诸,动善时而已哉。懿夫粉署清华,飞禽载止。对仙郎之章奏,近尚书之剑履。窃自羞嫫母之陋姿,鉴清澜之眩美。

 

井赋

唐·吕令则

体群物以举要,多井功之大成。洒元气之洪液,翕泉源之至精。巽下坎上,创庖羲之画象;锸壤畚土,喜伯益之初营。澹其味,澄其清。同不变以育德,履刚中而益平。汪秽津润兮,物得其利;沃汤盥漱兮,人赖其生。是以养而不穷,则取之而逾出;止而有分,即舍之而不盈。故启幽人之三径,首先王之五行。若乃寒浆是汲,美人至止;玉甃骈固,银床沓起。辘轳宛转以旋目,素绠逶迤而度趾。罗袖互引扇,皓腕而生香;金瓶数倾曲,纤腰而贮水。虽腾突于溜源,不混淆于泥滓。汔至而泻巳就,犹尚潜声而骇耳。濯之既洁,漱之则美。何自下而汲上,与溪壑而殊旨。故其旁搜诡,迹遐评殊。见土精攸,出惕羵羊之怪;奇缺角巳,沉郁神龙之气。变金色,化粥山,形留殿。源洞德阳之兵,势匿江陵之县。秦分星聚,邛都火煽。汉皇炊应于云飞,葛公一窥而电烻。斯故潜怪之所蓄,泄吾不可得而言。遍徒美其括坤之灵,包坎之德。往来井邑,用之不忒。秉虚澹而能施,守卑静以自得。终勿幕之有孚,保元吉而无惑。苟在时而不泥.庶当渫而见食。

(请接看下一页)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6月第1版《中国长沙·长沙井文化》,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12下一页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5 08:18 , Processed in 0.10520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