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著名建筑和园林遗址

2009-8-10 14:2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138| 评论: 0|原作者: admin|来自: 名城长沙网

汉定王台原址

定王台又名望母台,公元前155年汉景帝之庶子刘发所筑。当时刘发被封为长沙王,因思念远在长安的母亲,在此筑台遥望。刘死后追谥为定王,故名定王台。刘发六代孙刘秀开东汉一朝之基业,定王台随之声名远扬,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登缶之处。定王台屡废屡建,最后一次修复在清光绪五年(1879),系道台夏献云领头捐修,并增建大楼阁所。1904年改建为湖南图书馆,1938年毁于“文夕”大火。1980年在旧址上建立长沙市图书馆。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陶侃射蟒台故址

陶侃射蟒台原址在古潭街白鹤观,系宋人为纪念晋代长沙郡公陶侃射杀恶蟒之功而建。陶侃射蟒的传说见清康熙《岳麓志》。志载:“晋时岳麓山抱黄洞有妖蟒能吐舌为桥,熠目为炬,以惑羽流,都监陶桓引弓矢射其炬,毙之。”明正德间诗人陆相《射蟒台》诗云:“烧丹人去但空崖,古洞年深锁绿苔。我有强弓无用处,春风闲上射蛟台。”射蟒台废于清初,今留“白鹤观”之街名。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古道林寺故址

道林寺位于岳麓山东麓,始建于西晋或南朝,旧时与麓山寺齐名,大约在唐肃宗(756760)时唐将马燧在此造藏修精舍,取名“道林精舍”,当时就有“道林三百众”之说。大历三年(768),杜甫曾游该寺,留下“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之名句。唐乾符(874——879) 年间,袁浩建四绝堂于寺中,借以保存沈传师、裴休、宋之问、杜甫4人为该寺留下的笔札和诗篇。到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又加上欧阳询书和韩愈诗衍为“六绝”。明正德四年(1509)寺毁,清顺治十年(1653)重建,民初尚存,后因年久失修而倒塌。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水陆寺、拱极楼遗址

水陆寺在橘洲尾,六朝济应禅师创建。清雍正八年(1730)世宗下诏湖南“以江神司江渎,利赖舟楫。”布政使赵城遂将水陆寺改为江神庙。乾隆、嘉庆、道光几朝又屡有修葺,庙前还建有戏楼,毁于清末。水陆寺后有拱极楼,建于明代。楼高约20米,登楼可平瞻岳麓,俯瞰湘流,草树参差,帆乌映发,若出若没,亦近亦远,蔚为大观。拱极楼又是当时避暑胜地,日有联云:“拱极楼中,五六月间无暑气;潇湘江上,二三更里有渔歌。”拱极楼毁于清咸丰年间战火。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九龙殿故址

九龙殿系五代十国时期楚国第二代王马希范所建。故址在今小西门。马希范仿唐太宗设天策府文学馆之先例,聘徐仲雅、廖匡图等18人为学士,号称“天策府十八学士”。天策府是一座总体建筑,府内有天策、光正等十六楼,天策、勤政等五堂,又在府中构九龙殿。殿内以沉香木雕刻八龙,各长百尺,饰以金宝抱柱相向,璞头,脚长丈馀,以象龙角。希范座居中,自谓龙。整个龙殿垂珠绣幕,香囊流苏,盘中花果,金枝玉叶,妓房歌室,朝夕兰薰,极尽奢华,建筑装饰之精湛,堪称奇迹。九龙殿毁于宋末元初战火。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古水利工程圭塘遗址

圭塘古称龟塘,传说有白色神龟出没塘中,故名。据《宋史》载,龟塘开凿于五代马楚时期,以诸山之泉筑堤储水,能溉田万顷。其后堤坏,至宋绍兴七年(1137)守臣吕颐浩始募修复,以广耕稼。明中期龟塘淤塞,万历三十八年(1610)善化县知县唐源再次修筑,广延十余里。清初又废,康熙年间生员王自拔呈请废塘作田,经知县丈承粮册,名圭字区,龟塘遂改名圭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此处大兴水利建设,修有环山灌渠一条。1974年又开凿长7公里,宽30米的圭塘河,千年水利工程死而复苏。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五代碧湘宫故址

碧湘宫原址位于下碧湘街一带。碧湘宫为五代时楚王马希范营建的行宫。旧志载,长沙城西南角城墙还开有门,因紧挨碧湘宫而名碧湘门。宋时碧湘宫遗址尚存,当时诗人陶弼《咏碧湘宫》诗有“城中烟树绿漫漫,几方楼台树影间”之句。《冷斋夜话》还载,南宋两位兼为书画家的大诗人黄庭坚和洪觉范,曾在碧湘宫“勾连一月有余,不忍离去”。元代碧湘宫废,碧湘宫一带居户渐多,终成阛阓,遂改称碧湘街。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潇湘八景台故址

八景台建于宋嘉祜(10561063)年间,因台上摩画宋迪“潇湘八景图”,故名。故址在大西门湘江滨。潇湘八景为: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睛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南宋淳熙十五年(H88),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陈傅良讲学岳麓,又在八景台边建有二亭,登临观景者日多。元代八景台尚存,曾王编宋、辽、金三史的大学士欧阳玄返乡省亲时曾登临台上,留下“潇湘八景丹青画,都在高台指顾中”的诗句。至清乾隆年间,八景台已荒废,但遗址尚在,当时经学家张九镡曾“登高而观”,作有《八景台记》。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明吉王府故址

长沙为明朝皇帝封王之地。成化十四年(1478)明英宗第七子朱见浚就藩长沙,是为吉王。以原潭王府故址改建吉王府,位于长沙城的中心。王府坐北朝南,以王府坪(今樊西巷一带)为前门,以紫金台(今紫荆街)为后户,以东西牌楼为左右翼。吉王府有4个大门,前门为端礼门,东为体仁门,西为遵义门,北为广智门,正殿称承运殿,位于今药王街口。八角亭、走马楼、万春池等地都在吉王府内,是吉王游乐、走马的地方。吉王府毁于明末清初的战火,今日只留下东牌楼、西牌楼、司门口等地名。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藩城堤故址

藩城堤又名紫金堤、王城堤,今为街名。原是明吉藩府的防洪堤,相传堤之北端有水港,通湘江东岸保城堤(成功堤)。此地又是明潭王(朱梓)府的所在地,清光绪《善化县志》载,谭王府“今改万寿宫,旁建仓,外为民居,士人尚名藩城堤”。藩城堤街的日公馆多系明兵部右侍郎王伟后世所居,当时有“王半街”之称,故藩城堤又名王城堤。王伟后裔王啸苏有《王城堤》诗云:“牌楼城斓显嶙峋,桐叶分封一本亲。我过乌衣旧门巷,更从先世溯仪宾。”原来王啸苏的四世叔祖王善所当过明吉藩的仪宾。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乾元宫旧址

乾元宫又名火宫殿,原为祭祀火神的火神庙,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清乾隆十二年(1747)、道光六年(1826)二次重建。乾元宫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南起坡子街,北抵火后街,西邻三王街,正殿为火神庙,左为弥陀阁,右为普慈阁,建筑宏伟。正殿屋脊上安有7个铜铸大葫芦,金光闪耀,内供3米多高的泥塑神像。民国日寸期,长沙消防联合会和长沙三区第一坊坊公所设于此。1938年神庙焚于“文夕”大火,门坊牌楼幸存。1941年再建神殿时,由商贩出资在庙前空坪建铺面48间,形成小吃市场。2002年神庙在原址重建。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望麓园故址

望麓园原为宁乡县试馆,清陕西巡抚、宁乡籍人士刘典于同治四年(1865)倡建,以为宁邑学子来省城进行科举考试时居住和学习的场所。试馆三进,凡四斋,斋房各14间,规制略仿岳麓、城南两书院。后改为宁乡县驻省中学,1916年刘少奇曾就读于此。1923年曾为中共湘区委员会的秘密工作机关,毛泽东曾在此撰《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曾列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旧有周道恒题“望麓园”门额,1959年郭沫若重题。望麓园遗迹于1999年拆除,今修复一线墙垣,存其“望麓园”之街名。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浏阳门故址

浏阳门为长沙旧城东城门,始建于五代时马楚王朝(907951)。因出城便是通往浏阳县的驿道,故名浏阳门。城墙与城门于20世纪20年代修筑环城马路时拆除。原浏阳门外护城河上有便桥,名浏城桥。清末便河填塞,以作粤汉铁路路基。1910年便桥改建为大石桥,铁路从桥下横过。1935年长沙市首任市长何元文为浏城桥题写碑额。1990年在原铁路路基上修建芙蓉路,石桥和碑额道被拆除。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宋云阳门、清新开门故址

宋云阳门、清新开门为古长沙城北二门之一,位置在今蔡锷北路与湘春路交汇的地段。民国初期拆除此段城墙时,曾在地下发现古城门遗迹,并出土宋代石刻“云阳门”门额一方,上题“景定庚申向士璧立并书”。向士璧为当时潭州知州,景定庚申为公元1260年。清代重建城门,因为稍移动位置,故名新开门。19111022日,湖南新军响应武昌辛亥起义,从湘春门入城,赴新开门夺取军备局,~举成功,遂将新开门改名为兴汉门。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湘春门故址

湘春门即长沙古城北门,因附近有湘春塔而名。湘春塔为铁佛寺内的一座铁塔,法华禅师建于唐开元(714741)间。铁塔7层,供石佛3尊,石罗汉18尊,有长47米、周长057米的铁柱直贯塔中,铁柱上镌刻宋潭州判官李思明的皈依慈氏佛发愿文。清咸丰二年(1852)铁塔毁于炮火。日时从此门进城,即为北正街。与北正街对接的路称外湘春街。今北正街、外湘春街皆拆建为或即将拆建为黄兴北路。湘春门口的湘春路上原有关帝庙,民国时改为辛亥革命烈士祠。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小吴门故址

小吴门又名小乌门,为古长沙东城二门之,位于今中山路、八一西路与建湘路的交汇地段。从小吴门进城之街原称小吴门正街。民国初拆城墙,门不存,形成街市,渐成商业繁华之区,湖南邮政局、湖南国药局等位于此地。小吴门外为古校场所在地,清末又在小吴门外兴建长沙第座火车站。194985日,长沙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138师在小吴门举行盛大入城式,十万市民夹道欢迎。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德润门故址

德润门又名小西门,始建于宋代,为长沙日城西城四门之,也是古代长沙城连接湘江河运码头的主要通道之。从德润门进城即小西门正街,日时为商业繁华之区,有美记油行、楚盛米厂等著名店铺,1971年并入坡子街。相传小西门外江滨有古铁械,重数千斤,为许逊逐蛟时掷此。门外旧有水府庙和娘娘庙,均毁于“文夕”大火。1904年长沙开埠,长沙海关最先建在小西门外。同年,日本人在此建湖南轮船公司码头,小西门内外成为洋行聚集之地。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驿步门故址

驿步门又名大西门、临湘门,始建于汉初长沙国,为吴芮所筑“临湘故城”的西城门。宋代为长沙城驿传的主要通道,改称驿步门。从驿步门进城,即大西门正街,于1951年扩建为五路的一段。清代驿步门外湘江渡口为长沙第一大渡。嘉庆十年(1805)在此设义渡,有渡船20只。两岸及水陆洲均建有石阶码头和江神庙。水陆洲建义渡亭,供过渡行人休息。亭内碑刻记载着各姓捐赠田亩和银两的情况。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通货门故址

通货门因通货码头而名,为古长沙西城四门之一。清乾隆《长沙府志》云:“旧有通货门,盖言货所从入也。”从西城通货门进城即为通泰街,故通货门亦称通泰门。旧时通泰街堆栈林立,是土特产货物的著名集散地。街两侧有著名古迹马王塘、龙王宫、寿星观、玉皇殿等。通泰街胡家菜园系湘军悍将胡林翼故宅“五福堂”的所在地。通泰街泰女里古为文教发达之区,清末著名新式学堂明德学堂和周南女校都建在这条街上。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潮宗门故址

潮宗门为古长沙西城四门之一,门外为草码头,故又称草场门。从潮宗门入城即著名的麻石老街潮宗街。潮宗原为“朝宗”,朝拜祖宗之意。因此处旧时为挑卖河水的入城之口,终日水流遍地,故“朝”衍化为“潮”。潮宗门是长沙米市的主要集中地,粮栈、米厂多达10多家。明清时期潮宗门内是长沙县暑和临湘驿站所在地,行人来往,车水马龙,因而旅馆业特别发达。潮宗门内又是人文荟萃之区,清未军机大臣瞿鸿机居此,1920年毛泽东曾在这里创办文化书社。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2 19:13 , Processed in 0.10326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