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名人故居、祠堂旧址

2009-8-10 14:2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064| 评论: 0|原作者: admin|来自: 名城长沙网

三闾大夫祠旧址

三闾大夫祠又名屈原祠,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故址位于湖南大学知新村。原祠坐西朝东,依山面江,面积约3000平方米,共五院,呈一字排开,中院为主体建筑,四合院半封形,有廊通左右。祠内原有“清醒万古”石碑一通,为嘉庆二年长沙知府张(岁+羽)撰书。祠门悬嘉庆间刑部侍郎秦瀛所撰对联:“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尺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灵均,楚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曾封为左徒,因主行新政,贬为三闾大夫。顷襄王时长期放逐沅湘,作《九歌》。襄王二十一年(278)秦攻破楚都郢,屈原作《怀沙》,悲愤投汨罗江而死。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张仲景祠原址

张仲景祠又名张公祠,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光绪二年(1876)奉宪清复改修。故址位于蔡锷北路省中医院附二院。抗日战争时期,张祠毁于战火。1947年,长沙中医界又捐款重建新祠3间,改名仲景堂。张仲景(150219),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南)人,东汉杰出医学家,著有《伤寒论》,被誉为医圣。汉献帝初,举为孝廉,建安七年(202)后出任长沙太守。任内正值瘟疫流行,乃以自己的名字冠以“坐堂医生”四字,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日,打开衙门,为病人诊脉处方,拯救众多百姓性命。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友灵公祠故址

友灵公祠又名王公祠,祭祀明代王灵、王伟父子,故地在原营盘街王祠巷。王氏父子为长沙府攸县人,世居长沙。王公祠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左抵福善庵,右抵训导署,即建于王家世居的赐宅基地上。王灵,明洪武末年贡生,累官至江西右参政,后谪戍宣府(今河北宣化县)。王伟(1412——1469),字士英,号桐山,幼时随父戍宣府,正统元年(1436)成进士,授户部主事。正统十四年(1449)瓦刺首领也先侵挠大同,明英宗兵败被俘。王伟被命监御史事,召集土民据守广平(今属河北),迫使也先送回英宗,以功升兵部郎中。王伟深得于谦信任,晋兵部右侍郎。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曾国藩祠旧址

曾国藩祠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奉清廷上谕所建。祠址在今中山东路一带,占地62亩,建筑布局采用以中轴线为主、东西有序的对称手法,有大小房屋178间。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长沙府湘乡人,早年就读长沙岳麓书院,后成为湘军首领,官至两江总督。光绪七年(1881)郭嵩焘借曾祠西隅,辟为思贤讲舍。20世纪初讲舍停办。1912年曾祠改建为烈士祠,1918年恢复曾祠。1919年,曾国藩后裔曾葆荪、曾约农利用曾祠局关祠屋舍创办艺芳女中,即今长沙市实验中学。1926年湖南省农民协会曾砹此。1914年,曾祠另一隅思贤讲舍则被浏阳刘人熙刨为船山学社。1921年又改为湖南自修大学。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左宗棠公馆遗址

左宗棠于清咸丰二年(1852)定居长沙,购得司马桥(今司马里)屋舍。据左宗棠记述,此处“虽近城市,却似山村。种蔬数十畦养鱼数百尾,差足自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左公馆成为民房,但构筑完整,前门、花厅、轿厅尚存。198811月建设“长沙服装城”时被毁。左宗棠(1812--1885),长沙府湘阴人,字季高,道光举人,长期出佐湘幕,襄办曾国藩军事。同治元年(1 862)起相继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等职。光绪元年(1875)率兵收复新疆,光绪十一年(1885)病逝于福州抗法前线。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左文襄公祠旧址

左文襄公祠为清光绪十一年(1885)奉清廷上谕所建。上谕追赠左宗棠为太傅,谥文襄。祠址在北正街西侧茜园一带,占地约60亩,正门坐西朝东,上书“左太傅祠”。正殿坐北朝南,殿内有左宗棠檀木雕像,外穿礼服,形象威严。祠内有池塘、假石山、石舫。1938年祠堂建筑毁于“文夕”大火。20世纪50年代左祠旧址改建为工人文化宫,假石山今犹存。文化宫南侧的街巷改称“左文襄祠”,“文革”后改名“群力里”。今群力里附近九仪里还立着一块“左太傅祠”碑石。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郭嵩焘养知书屋原址

养知书屋为近代学者郭嵩焘故居,位于六堆子,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郭嵩焘自署联中“终老书丛原宿愿”之句道出了取名“养知”的原意。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长沙府湘阴人.道光进士,曾署广东巡抚。1876年出任中国首任驻英公使,1878年兼驻法公使。是湘系经世派的代表人物,力主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因而遭到守旧派的攻击。1879年辞职回湘,主讲长沙城南书院、思贤讲舍,著有《养知书屋诗文集》、《使西纪程》等。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王闿运湘绮楼故址

湘绮楼为清末文坛耆宿王闿运建于营盘街的宅院,有一厅一堂,书室二椽。王闿运自题居所为湘绮楼,故人称湘绮先生。“湘绮”表现了他对湖湘绮丽风光的眷恋之情。王闿运(18331916),字壬秋,长沙府湘潭人,是近代卓有盛名的经学大师和诗文大家,经学治《诗》、《礼》、《春秋》,宗法公羊。为“汉魏六朝诗派”的代表乍家。早年就渎于长沙城甬书院,晚年在长沙开福寺办碧湖诗社,并曾邀集文人学士到宁乡灰汤开鸭宴、办诗会。光绪十二年(1886)主讲长沙思贤讲舍。民国建立后,聘为国史馆馆长。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秋瑾烈士祠原址

秋瑾烈士祠原为湘军将领陈湜宅第陈家花园。故址位于黄泥街双鸿里。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1893年随在湖南任职的父亲秋寿南来到长沙,1896年嫁予长沙府富绅子弟王廷钧。1904年,秋瑾只身东渡日本,次年加入同盟会。1907在在浙、皖举行反清起义。事败被捕,就义于绍兴。时任浙江候补道的长沙府湘乡人陈国栋,力促浙江巡抚处斩秋瑾。为了表示对陈的痛恨和对秋的悼念,辛亥革命后,湖南同盟会将陈国栋之父陈浞在长沙双鸿里的宅弟改建为秋女烈士祠。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辛亥烈士祠旧址

辛亥烈士祠建于19122月,初址设在局关祠。1913年铸成焦达峰、陈作新、杨任三烈士铜像,置烈士祠前坪供人瞻仰。1916年烈士祠迁至湘春门外关帝庙。正殿供烈士神位,两壁悬湘鄂战斗图数幅。图上炮火横飞,战斗场面激烈。殿中嵌古梅花石,上有白纹,呈梅树形。1938年火毁,火后复建正殿,三烈士铜像移至烈士祠西边门首,以木栅围之,直至20世纪60年代。抗日战争胜利后,烈士祠改办崇烈小学,1952年改名湘春路小学。烈士铜像毁于“文革”时期,今存石麒麟对。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程潜公馆旧址

程潜公馆位于今省委大院内,保存完好。公馆为半回廊院落结构,中西合璧二层楼房,红瓦,木地板,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程潜(18821968),字颂云,长沙府醴陵人,早年就读长沙岳麓书院,入湖南武备学堂,后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历任湖南省军事厅长、护国军护法军湖南总司令、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国民政府参谋总长、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主席等职。19498月与陈明仁将军共同宣告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湖南省省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陈明仁公馆原址

陈明仁公馆位于麻园岭今团省委机关大院内,为别墅式二层楼房,2000年被拆除。陈明仁(19031974),字子良,长沙府醴陵人。1922年就读于长沙兑泽中学,后在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升至军长。1947年坚守四平,获蒋介石青天白日勋章,升第七兵团司令官。1948年任第一兵团司令,19491月率部抵长沙。84日与程潜领衔通电湖南和平起义。所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仍任司令员。后任五十五军军长。1955年授上将军衔。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萧劲光故居旧址

萧劲光故居位于赵洲港,东缶湘江堤岸,西靠天马山嘴,为土木结构民宅。前留坪地,后有竹林。房舍始建于清末,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坐西朝东,泥土夯筑墙。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有正堂屋、退屋、两侧厢房和杂屋,共14间。朱漆格扇雕花大门,青瓦双坡屋顶,门额上方堆绘图案装饰。萧劲光(19031989)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任四野战军十二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等职,率部渡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1955年授大将军衔。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2 15:08 , Processed in 0.09680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