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浏阳市大围山镇

2009-8-10 14:1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17| 评论: 0|原作者: admin|来自: 名城长沙网

大围山镇地处湖南省东北部,湘赣边境,北与平江接壤,东与江西铜鼓相邻,南界张坊镇,西连达浒镇,闻名遐迩的浏阳河发源于此,璀璨的湘东明珠大围山镶嵌其中。据清嘉庆《一统志》载:大围山“岗峦围绕,盘踞四县,因名大围。”又因地扼湘赣两省交通要冲,为平、浏、铜三县货物集散地,是一个凝聚灿烂历史文化的边陲古镇。古称上东镇,素有“小上海”、“浏东重镇”之称。

大围山镇政府所在地为东门镇,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曾在这里进行激烈的战斗。全镇总面积25378平方公里,共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46个村民小组、5个居民小组,总户数5727户,总人口18215人。境内山地、丘陵、盆地交错分布,形成多类地貌。大溪河蜿蜒曲折贯穿境内,接纳大小支流14条,形成浏阳河上游,水系完整,雨量充沛,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

大围山镇东距浏阳城63公里,距省会长沙126公里,与外界沟通古以水路运输为主,一年四季,乌蓬船、秋江船往返穿梭,东门码头十分热闹。大围山又名首裨山,位于湘赣交接处,西邻官渡区;东邻江西铜鼓,南接江西万载,北靠平江,“岗峦围一绕,盘踞三县,因名大围”,总面积410平方公里。主峰七星岭海拔16078米。峰间地势平缓宽阔,形成一个纵横约一二十公里的小平原。古诗称大围“山根东走盘吴尾,水势西流灌楚头。”唐代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记》将大围山列为第十三洞天——“好生元上之天”。山上岩石神工锼琢,离合成奇。群峰献秀,古人曾赞美它为“南衡七二峰峦外,别样岩蛲足胜游。”今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大围山山顶的小平原上有天心湖48个,总面积4公顷,又有“白沙湖”之称。秋天,湖畔芦花似雪飘飞,有“西峰雪影”之美誉。小平原东北方古有玉泉寺,今留遗迹,相传火烧红莲寺的故事来源于此。西南为船底窝,洞口有石如门立;其北为西岭龙须漕,龙潭瀑布、枫林瀑布、峡口瀑布等多瀑相连,飞珠溅玉,声响数里;沿船底窝溪流直下,行半小时,道旁有“夫妻松”,两株高耸的古松依偎在一起。一为马尾松,粗犷劲拔;一为黄山松,婀娜多姿,天作之合,耐人寻味。元代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玄对此赞不绝口,其咏《大围山》诗曰:

大围山高高几许,绝顶嵯峨载林坞。石隙花开自春夏,地炉僧拥无寒暑。

清流白鹇涤毛距,绿树黄熊引筋膂。山腰日午婴儿唬,知有雷公出行雨。

自古以来,勤劳的大围山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远在新石器时期,境内就有人类居住。考古学家曾在大围山发现商周文化遗址1处、龙山文化遗址3处。从楚东村新田坳、金钟桥村金钟组、朱家坪、中岳村等地遗址中出土大量的石斧、石凿、石箭簇、穿孔石马片、印纹硬陶等,可以印证早先人类的踪迹。清嘉庆年间(17961820),在金钟桥法林寺附近出土的一口南宋编钟,钟面上铸有“大宋国潭州浏阳县流阳乡金溪北十二都金钟山,绍熙二年”诸字,由此推断,大围山镇地域内的行政建置史,可以上溯上千年。

在建筑史上,大围山镇。人民创造了许多神奇。明初,由地方绅士鲁荣业捐资修建的跳石桥,坐落东门市上游两公里处,横跨大溪河两岸,全部采用标准麻石作桥墩。石墩为长方体,高出水面约2尺,底部嵌入河床。墩长3尺、宽约08尺,两墩间距为12尺,共有65个石墩,每年除丰水季节外,均可供行人通过。此桥经清康熙、乾隆、嘉庆和1995年四次复修,保存完好,维持原貌,是浏阳河上一道独特的景观。境内清代修建的石拱桥众多,共计28座,现在保存完好且能作公路桥梁的有4座,即同治年间修建的青兰桥,道光年间修建的长鳌江桥,光绪年间修建的田心桥、永幸桥。

境内祠堂星罗棋布,大多建于清代,各姓以聚族地中心点择地而建。这些祠堂大都为青砖木石结构,雕梁画栋,颇为气派。有的墙、檐上塑有历史、戏曲、人物雕像;有的刻有狮、虎、龙、凤等精美图案,构思别具一格,展现出民间艺术的风采。比较有名的祠堂有15座,分别是:东门李祠、东门袁祠、东门涂祠、东门曾祠、上车季祠、鹅颈李祠、夏造冲吴祠、鲇鱼坪何祠、枧坑何祠、枫树夏陈祠、南冲张祠、赵湾刘祠、鱼头鱼祠、长鳌江廖祠、高漕邓祠、铜湾郑祠等。其中鲁家湾村鲁氏家庙保存且修缮完好,对联、书画点缀其间,富丽堂皇。

境内有各类庙宇15处,多数被毁。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占地400平方米的东门万寿宫,外型保存较好,该庙为青砖木梁石柱结构,单列四进。庙内现无菩萨香火,已改作他用。马元师庙位于中岳村大坳上,始建于清光绪初年,为青砖木石结构,占地300多平方米,曾一度倒塌,1994年按原貌恢复,现为境内香火集中的最大庙宇。

宋朝名人汤寿,刚直不阿,累官大理寺少卿,人为徽猷阁学士,死后葬人大围山上鸡笼尖,墓碑高耸,石羊、石马陈列左右,庄严肃穆,并在墓旁建有守墓庐,此乃规格较高的古墓之一。

清代民居锦绶堂,坐落东门近郊漾水湾,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由孀妇涂刘氏所建。该房屋为三进五开间,左右各列两厢房,外设围墙,内建雕梁画栋两层楼房百余间,有天井19个。走廊、天井错落有致,梁、柱、卷棚、墙壁均绘有各种精美图案及名人诗赋。布局合理、结构紧凑、装饰豪华、建筑精湛。1931年,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曾驻于此处办公,红军标语、财政收支账目均保存于墙壁上。2002年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过3次较大的维修,现保存较好。锦绶堂不仅是浏阳清代民居的标本,也是一处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另有清代民居楚东山大屋,曾是中共湘鄂赣边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旧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始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围山书院,总占地面积3039平方米,建筑面积1635平方米,名列浏阳八大书院之一。由谭嗣同的老师、维新派名儒涂启先带头捐资、捐地并主持修建。书院建筑为青砖、石柱、木梁结构,沿中轴线五单元对称排列。有春满堂、大成殿、嘉惠祠等,前后天井4个。围山书院是浏阳盛极一时的书院文化的代表。以永福桥(东门老桥)为起点,夹大溪河两岸,明、清时建造的吊脚楼群,是一道独特的景观。楼为土木结构,约三分之二建于河岸,三分之一延伸于河面上,以木柱支撑楼饭,临河面开有各式小窗户,便于观赏河景。建筑古朴雅致,富于江南水乡情调。全盛时期,每逢端午、中秋、元宵等佳节,两岸张灯结彩,灯笼高挂,河中船筏穿梭,弦歌抑扬,仿佛秦淮胜景。今由于年久失修和建筑风格的改变,吊脚楼所剩不多,但风韵犹存。

东门古街由上街、下街、浆兴街组成,全长2公里,两边店铺林立,路心麻石铺就,曾是“小上海”繁华的象征。下街及浆兴街现仍保持原貌,成为历史的见证。

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培英塔,位于都佳村的前坳上。塔上青砖木结构,八角形、七层,塔高25米,有长条麻石砌成的楼梯盘旋直达顶部。站在飞檐斗拱的塔顶,可以俯瞰东门市全貌,为大围山标志性建筑,1951年修建东门万石粮仓时拆除,现存遗址。

明、清时代,大量的广东客家籍人迁入境内,带来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其中客家山歌最负盛名。歌词涉及的内容有生产、劳动、爱情、自由、和平、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现搜集整理的山歌有近千首,是一笔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2 17:53 , Processed in 0.10225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