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开福寺历史风貌保护区

2009-8-10 14:1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853| 评论: 0|原作者: admin|来自: 名城长沙网

开福寺历史风貌保护区位于开福区,以开福寺为中心,南起文昌阁、幸福桥一带,北至新河,东起华夏路,西至湘江大道,已规划为宗教商贸旅游区。主要老街有文昌阁、十间头、幸福桥、开福寺路和新河老街等。

开福寺始建于五代,是我国古代佛教禅宗临济宗杨岐派的著名寺院。当时,马殷割据湖南,建立楚国,史称“马楚”。马氏以长沙为都城,在城北营建行宫,建有会春园,作为避暑之地。后唐天成二年(927),马殷之子马希范将会春园的一部分施舍给僧人保宁,创建了开福寺。希范继位后,又在附近大兴土木,旁垒紫微山,北开碧浪湖,使开福寺一带成为著名的风景胜地,有内外16景。白莲池、龙泉井、鸳鸯井等,相互辉映。明李冕《开福寺》诗云:

最爱招提景,天然入画屏。水光含镜碧,山色拥螺青。

抱子猿归洞,冲云鹤下汀。从容坐来久,花落满闲庭。

佛寺兴盛时,住僧达千余人。后历经宋、元、明、清各朝,开福寺香火不绝,名僧辈出。南宋时道宁禅师住持,使缶济宗杨岐派五传至日本僧人觉心。明朝时,吉王曾铸造一座重达2吨的观音铜像,供奉佛寺,“文革”时被毁。晚清时,开福寺名僧寄禅、笠云雅诗好文,曾于光绪十二年(1886),与著名诗人王闿运等在此组织碧湖诗社。今开福寺仍是殿宇宏丽,气势非凡。整个寺院以3米高的红墙环绕,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三大殿及两厢的堂舍等。

山门即开福寺大门,为四柱三门花岗石牌坊式建筑,高10米,宽85米。上作3层短檐,盖黄色琉璃瓦,中置宝顶,鳌鱼鸱吻。丽侧门联为清嘉庆十年(1806)湖南布政使、名书法家韩葑所书。联云:

紫微栖凤;碧浪潜龙。

文昌阁至幸福桥一带历史遗迹众多。文昌阁小学为明代长沙县学宫遗址。十间头工农街,旧名洋火局,是长沙市第个近代工厂和丰火柴公司所在地。十间头68号保存一座完好的民国时期的公馆,二层青砖楼房,三合院式院落,木楼梯,木地板,一进三开间,两侧厢房起翘,颇具长沙地方特色,据调查是任弼时叔父任理卿的公馆。任理卿为著名纺织专家,曾任上海恒丰纱厂厂长,1949年后任纺织部司长等职。十间头21号亦为任氏家族公馆,建于“文夕”大火之前,纯木结构的内宅虽显露出岁月的沧桑,但骨架依然完整。宅院原主人为著名教育家任邦柱。任邦柱1927年任长沙广益中学校校长。在他的经营下,湖南省一至三届中学毕业会考第名皆为广益学生夺得。

幸福桥(原名福寿桥)的鸳鸯井原是开福寺十六景之一,因有两个并列较大的泉眼俨然一对佳偶,故名鸳鸯井。此井历史悠久,明崇祯《长沙府志》载:“鸳鸯井,县学后,清洌甘美,汲者如市,昔有亭覆盖。”传说井内有一对鸳鸯神,人们取水时可见水中有一对鸳鸯并列嬉戏,将井水倒在缸里,盛在碗里,都是如此。此井深不及人高,但常年不涸,日时是当地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与白沙井齐名。1978年,当地政府为方便群众取水,将原井台抬高08米,并增建泵房。上世纪90年代后这里兴基建,泵房和井台先后被毁。今井犹在,被某单位宿舍的自行车棚所覆盖。近年修复鸳鸯井的呼声又起。

新河原名新开河,是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湖南巡抚王艮相为停泊湘江船舶而在长沙北门外新开凿的人工港湾。港湾如月形,两端通湘江,长1000余米。至康熙末年,月河淤塞近半。雍正五年(1727)、乾隆二十七年(1762),湖南巡抚王国栋、陈宏谋两次组织疏浚,使月河两岸均可泊船。

光绪二十二年(1897)湖南巡抚陈宝箴再倡疏浚新河。长沙大商人朱昌琳(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之曾伯祖父)积极响应,捐资13万两白银,将湘江、碧浪湖和浏阳河凿通,历时10年竣工,河长数里,泊船盈万。新河~带随之出现了街市、码头和行栈,成为长沙北门繁华之区。今仍保存了约五分之二的旧河道,辟为渔场。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6 11:56 , Processed in 0.09726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