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楚汉名城

2009-7-30 16:1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83|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屈子祠  长沙是楚国爱国主义诗人的放逐之地,因而长沙很早就有了祭祀屈原的屈子祠。屈子祠原在长沙市河西湖南大学,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岳麓续志·杂记》云:“古道林寺基久失考,乾隆中罗(典)院长建三闾大夫祠,发土得古砖。后土人于祠前阡陌中锄出石磉,广径盈三尺许,又石砌数层,约长四五丈,或曰此即道林寺遗址也。”嘉庆二年(1797),长沙知府张翙重建。

原祠坐西朝东,依山面江,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共五院,呈一字排开式。中院为主体建筑,四合院半封形,有廊通左右。两侧各接一耳房,青瓦硬山屋顶,檐下额枋,彩绘图案,格扇门窗,小巧古朴。祠内有石碑一通,为嘉庆二年长沙知府张翙撰书。碑为青石,高200厘米,宽76厘米,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首方形,刻“清醒万古”四字,隶书,故又称清醒万古碑。碑身刻楷书《修建三闾大夫祠记》,铭文9行,每行30字。从碑文所记,可知当时屈子祠巍然规模。原祠门悬有清嘉庆间刑部侍郎秦瀛所撰对联: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相传《九歌》就是屈原放逐长沙一带时据南楚民间祭神乐歌所作。清咸丰初,长沙遭兵燹,屈子祠几近荒芜,但凭吊者仍络绎不绝,谭嗣同的岳父、时称“湘中五子”之一的李寿蓉(篁仙)有《谒三闾大夫祠》诗:

荒凉屈子旧祠堂,遗像犹净日月光;谣诼倘能诛靳尚,放流何敢怨怀王。

沅湘有恨沉终古,兰芷无情向夕阳。今日少年非贾傅,也来凭吊倚苍茫。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灵均,楚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初辅佐楚怀王,被封为左徒。草拟诰令,欲行新政,主张联齐抗秦,贬为三闾大夫。后遭子兰、靳尚谗毁,免官去职。顷襄王时,长期放逐沅湘,亲睹人民困苦。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攻破楚都郢,屈原作《怀沙》,悲愤投汨罗江而死。有赋25篇,创楚辞诗歌新体裁,《离骚》为其代表作,充分表现其热爱祖国、同情人民、愤世嫉俗的高贵品格。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湖南大学为扩展校舍,原存屈子祠屋舍陆续被拆除。2005年岳麓书院管理处在院内另择地重建屈子祠,“清醒万古”碑得以保留。

贾谊故居  在屈原投江100余年后,又一位文学大家贾谊贬谪到长沙,贾谊故居即在长沙市天心区太平街太傅里。此地古名濯锦坊。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载:“湘州郡廨西陶侃庙,云旧是贾谊宅……旁有一石床,才容一人坐,是谊宿所坐床。又有大柑树一。”魏晋以来,故居已成为官宦名流必访之处。唐开元、至德间诗人刘长卿即作有《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寞江山正摇落,怜君何事到天涯。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洛阳人。少时便以文著称,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旋迁太中大夫。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更定法令。后为周勃等人中伤,被谪为长沙王吴著的太傅。故世称贾长沙、贾太傅。4年后召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死,谊抑郁而卒。今存赋4篇,以在长沙所作《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有名。散文成就在其辞赋之上,代表作有《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明人集有《贾长沙集》。另有《新书》10卷。

2000多年来,故居毁建相继。唐时毁,宋复建贾谊祠。明万历八年(1580)兵备道李天植于祠内增祀屈原,故又有屈贾祠之名。清康熙、乾隆年间两度重修;嘉庆年间(17961820),湖南巡抚左辅再度修建贾祠。光绪元年(1875)粮道夏献云、巡抚王文韶择地另建屈祠,此处仍为贾祠。并增建清湘别墅、怀忠书屋、古雅楼、大观楼等,又叠石造池,形成典雅园林建筑群,一度享有“园林池馆之胜”美誉。王文韶题联云:

故宅重新,喜湘水天涯,依然三载栖迟地;

苍生无恙,对夕阳秋草,正与诸君凭吊时。

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故居被毁,仅存太傅殿、古井、石床和神龛。祠前,有一两眼水井,其口敛腹阔,状如壶,水极清淳,传为贾谊所凿。因杜甫“长怀贾傅井依然”诗句,此井又叫长怀井。原置宅内独脚石床,“文革”时下落不明。19886月,长沙市信托贸易公司拆除旧墙时,在故居遗址上发现石碑三通,发掘出两晋至明清时期文化遗存。其中“屈贾双祠序”碑为翼城人上官(“钅”+“立”)撰写,圆首,青石质,清顺治七年(1650)立。碑文188字,楷书,记叙了屈贾祠的位置、撰写的缘由、时间,以及屈原和贾谊生平事迹;另一碑刻于清乾隆元年(1736);馀一碑由于风化严重无字可辨。199810月重修时又在故居太傅殿基址发现石碑座,故新建“古碑亭”,嵌护二碑。

199611月,市政府拨巨资对故居进行第一期修复工程。19999月一期工程竣工并对外开放,辟有长怀井、古碑亭、太傅殿、贾太傅祠、寻秋草堂等景点。今二期扩建工程已立项,占地1.5公顷,南至解放西路,东至三兴街,拟恢复清代规模。

马王堆汉墓 芙蓉区距长沙火车站东北2公里处马王堆乡(马王堆街道),地势平衍,一片稻田中间突起2个巨型土冢,传为五代时楚王马殷墓地,故称马王堆。

1971年,湖南省军区某部在该处土冢下挖防空洞,塌方严重,遂用铁钎探查,发现地下冒气;以水灌注,强大的气流喷水而出;点火抽烟,则燃蓝色火焰。于是,马王堆的千古之谜终于揭开了。

经考古发掘证明,马王堆原来是西汉初长沙国丞相侯利苍及其妻儿的墓葬,距今已近2200年。其墓3座,东土冢编为1号墓,是利苍之妻辛追的墓,西土冢编为2号墓,为利苍墓;1号墓南面一座编为3号墓,是他们儿子的墓。

考古工作者首先从1号墓开始对马王堆汉墓进行科学发掘。此墓封土厚4米,墓室深16米,正中为棺椁,外由厚0.4-0.5米的木炭和厚1-1.3米的白膏泥封裹。椁室长6.72米,宽4.88米。共用木板70块,平直方正,都是巨大的整块木板。椁有外、内2层,形成4个边箱,塞满大量随葬品。有的物器上有“軑侯家”文和“軑侯家丞”封泥,一奁盒内有一方“妾辛追”印章,始知这就是西汉初长沙国丞相 侯的夫人辛追之墓。

椁室中央置放四层套棺。外为黑漆素棺。第二层为黑地彩绘棺,绘流云漫卷的宇宙太空,其间画有110多个神怪、仙人以及鹤、鸟、豹、牛、马等飞禽走兽,动作各异,神态飞扬,富有深厚的的浪漫主义色彩。第三层为朱地彩绘棺,通体朱漆,外表绘彩色祥瑞图案和龙、虎、朱雀、仙人及云纹,构图精巧,色调明快。第四层为锦饰内棺,内髹朱漆,外髹黑褐色漆。外表以帛、绢、绣绵等丝织品装饰,极为精美,更显华贵。当年尊贵的长沙国丞相軑侯的夫人静卧其中。428日,考古专家揭开内棺棺盖。只见棺内满是色彩绚丽的丝衾,并有深褐色的棺液。解开横扎于外的9道丝带,取去20层丝绸麻布衾被衣袍,沉睡了2100多年的辛追夫人终于重见天日。

这具女尸保存特别完好,体形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弯动,软组织尚有弹性,令人惊诧,说明汉代长沙的尸体保存防腐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不能不认为是世界一大奇迹。

3号墓棺内尸体已腐,但出土文物十分丰富,漆器和竹简都比1号墓多,特别是12万余字的28件帛书、5幅帛画和2幅地图,更是罕见的重大发现。其中有一件木牍,上书“十二年二月乙已朔戊辰,家丞奋,移主(藏)。”可知墓的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

2号墓,曾多次被盗,但发现了“利苍”玉印和“长沙丞相”、“軑侯之印”铜印3枚,表明这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軑侯利苍之墓。

马王堆汉墓特别是第13号墓,出土文物十分丰富,极其珍贵,计有漆器、纺织物、帛书、帛画、简牍、兵器、乐器、陶器、粮食、水果、肉食等共3000余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20世纪70年代,在湖南省博物馆内新建了一座“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将这些珍贵文物及巨大的棺椁及2100多年前的女尸移此陈列。馆内恒温恒湿,陈列方式独特新颖,格调高雅,使人们大开眼界,惊叹不己。

漆器,共500件,有锺、鼎、钫、壶、卮、盒、奁、盆、盘、匜、勺、耳、杯、案、几、屏风、博具、箕和木桶等。胎质多为木胎,少量为竹胎和夹纻胎。纹饰有漆绘、粉绘和锥画多种,制作精美。多数器物有文字,如“軑侯家”、“君幸食”、“二斗”、“四升”等。其中尤以1号墓出土的云纹漆锺、云纹漆鼎、双层九子漆奁,3号墓出土的龙纹活动漆几,造型生动,制作精巧,堪为珍品。

1号墓出土的大量丝织品十分珍贵。其品种众多,有绢、纱、锦、绮、罗、起绒绵和编织的组带。纹饰多样,色彩绚丽。有袍、衣、裙、帽、枕、手套、鞋、袜、香囊、镜套等各式各样的服饰。反映了汉代纺织印染和服装工艺的高超水平。特别是素纱褝衣,衣长1.6米,袖长1.95米,重仅49克,轻若烟雾,薄如蝉翼,折手可以握尽,令人惊讶。

大批的帛书、帛画更为罕见。其中3号墓出土的帛书共2812万字,有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中国最古老的医药专著《脉法》、《五十二病方》等,《周易》、《老子》甲乙两种写本,春秋战国史料《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13号墓出土的帛画,画面宏大,布局严谨,构思巧妙,色彩艳丽,线条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性。3号墓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实用地图。

乐器有瑟、竽、琴、笛、律管等,其中竽为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低音簧管乐器;律管共12根,分别写有律名,为国内首次发现。

1号墓出土的粮食及其他食物非常丰富。还有大量的兵器和用于日常生活的陶器、木器、竹器、铜器、角器等等,琳琅满目,品种繁多。出土时,许多食物和物品都盛装在用竹丝编织的笥内,这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最为完整的包装实物。

马王堆汉墓几乎给人们展示出了近2200年前长沙国的全部社会生活,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奢侈豪华的生活,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非凡的科学成就和灿烂的文化艺术。

王陵公园  长沙作为汉代长沙国的都城,除马王堆汉墓外,还存有历代长沙国诸王陵墓,它们连绵于长沙河西咸嘉湖畔的象鼻山一带,今辟为王陵公园。这些王陵的墓穴规模都相当宏大,是长沙市目前发现和保存的最大的古墓葬集中地。1974年和1978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西汉长沙靖王吴著和某长沙王妃曹*的陵墓。1993年又发掘了一座长沙国某代王后渔阳的墓,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这些墓虽然均被盗过,但仍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玉器、漆器、陶俑等珍贵文物。其中以玉器最富特色,有玉佩、玉璧、玉环、玉瑗、玉璜、玉贝等众多类型。王妃曹*3方玉印,制作极其精美,堪称汉印之冠。曹  的墓室与墓之间尚有一对偶人,高仅88厘米,头部为木质雕刻,泥胎木骨,头插鹿角,身着彩绘,屈膝坐于竹垫之上,造型生动,为汉代雕塑珍品。该墓葬旁有3座从葬坑,分别是庖厨坑、车马坑、陶性俑坑。牲俑高416厘米,牛形健壮,猪形肥胖,鸡形灵巧,龟形笨拙,惟妙惟肖,形象极为传神。

尤其令人兴奋的是,渔阳墓室中出土了一种早已失传的木质五弦乐器—筑。相传战国晚期,燕国勇士荆轲西刺秦王,在易水之上击筑悲歌。作为我国迄今惟一的一件筑乐器实物,令全国的古乐器专家们叹为观止。

长沙西汉王室墓发掘的重要价值,还在于展示了当时的葬制礼俗。所发掘的3处墓室,均是有“梓宫”、“偏房”、“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构。据史书记载,这些木构都属“天子之制”。“梓宫”指梓木制作的寝宫;“偏房”是帝王墓中供吊祭者休息用的侧室;“黄肠题凑”中的“黄肠”是指树心为黄色的柏木,“题凑”是指柏木绕棺椁四周层层垒积。长沙靖王吴著的陵墓由通道、题凑、外椁、前室、外回廊、内回廊、棺室和套棺组成,通道、前室、回廊、棺室间都有门扉相通,俨然是地上宫殿的缩影。这些墓葬为人们研究当时的葬制和礼俗提供了生动的实物资料。因而,咸嘉湖西汉王陵和马王堆汉墓一起,构成了长沙楚汉文化的无价宝库。

王陵公园自然景观独特,一线堤岸把望月湖一分为二,给人以层次感。象鼻山、狮子山、扇形山,三山鼎立,呈品字形。古墓复原展厅依山而建,给公园增添了文化内涵。

走马楼吴简  19961017日凌晨,长沙市中心五一广场走马楼西侧的“平和堂商厦”建筑工地内22号古井里,出土了一大批简牍,均为三国孙吴时代简牍,总数约14万余片,约200万字,其数量超过了以往中国各地出土简牍的总和。这是20世纪继殷商甲骨文、敦煌石窟文书、西北屯戍简牍发现之后,中国文献档案方面的又一次重大发现,被评为中国1996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远隔1700多年,简牍为什么还保存完好,可从22号井的结构进行初步分析。22号井直径3.13.5米,5.6米的堆积共分为4层。第一层为褐色覆土。第二层为存放的简牍,厚20-50厘米,由中间向四周倾斜,呈冢状堆积。第三层为黑灰土层。第四层为灰褐土层。在井深512厘米处发现一方形木构井圈,木板四周再填土加固。由此可见,走马楼22号井不是一般的水井,而是一个仓井。从简牍内容来看,大多数是佃田租税券书和契约合同凭据,时值战乱时期,有可能是匆忙掩埋,以避免流失。

简牍从形状上看,长短、宽窄各异;从字体上看,工整有序,隶中带楷;从行笔上看,笔墨书写流畅清晰;从字数上看,多少不等,木牍每片80120字,竹简每枚3040字。

这批简牍按其类别、形制用途,大致可分为5类:

1.券书类。其中又分为两类:一是佃田租税券书。形制为大木简,长49.854.3厘米,宽2.64.3厘米,厚0.41厘米。由右至左直行书写,内容分单行或数行不等。从券书上可看出孙吴时长沙郡佃户租佃土地须向官府交纳钱粮、布匹、赋税的数额。二是官属各机构之间钱、米、器物调拨券书。

2.司法文书类。这类简牍主要涉及一些文化、经济案件审理、申述、复核的具体内容和有关程序。形制为尺牍,长23.425厘米,宽66.9厘米,厚0.60.9厘米。字迹大多清晰,直行书写,木牍上均有上下二道编纶的痕迹。

3.长沙郡所属人名民簿类。主要记载户主姓名、年龄、身体状况及有关事项。形制除少量的木牍外绝大部分为竹简,长约23厘米,宽11.2厘米,厚0.2厘米。编联的绳纶均已腐朽,从其痕迹观察为上下二道。这类竹简质地较差,大多未经杀青,粘连较甚,文字书写在竹里。

4.名刺、官刺类。大多涉及赠物、问安、行政公务等方面的内容,形制均为木牍。

5.账簿类。包括市租、田租、关税、官吏俸禄、借贷、钱月旦簿(月度报表)、长沙郡属诸曹岁尽簿本事(年终财务结算报表)7个方面,内容包括钱、布、米、器物、租税等各项出入账目。形制有木牍和竹简。

走马楼简牍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据已整理的简牍,墨书纪年为黄龙元年至嘉禾六年(229238)。这是公元3世纪上半叶吴国长沙郡的一批极为珍贵的档案文书。嘉禾年间正是东吴孙权政权最为兴盛的时期。这批档案真实而详细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经济关系和社会交往、风俗民情,为研究东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税赋、户籍、司法、职官等方面的制度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出土文献资料寥寥无几,长沙走马楼简牍的出土当可弥补文献史料之不足。仅一种长50厘米左右的大木简,完好或基本完好的就有2480片;其余的是竹简。2000多枚大木简每简约容100字;竹简每简平均容字以20计,14万片即是280万字,即使有半数漫漶不清,也有140万字左右。如此算来,这批简牍至少有190万字左右的内容,不但超出《三国志·吴书》十数倍,而且也大大超出《三国志》的总字数,为研究孙吴的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另外,简牍书法颇具汉隶风格,对研究中国书法的演变史极具价值。

位于白沙路的简牍博物馆已于2007年落成,对外开放。

开福寺 开福寺位于长沙城北湘江东岸的凤嘴,即今开福区开福寺路,是我国古代佛教禅宗临济宗杨岐派的著名寺院。

开福寺始建于五代。当时,马殷割据湖南,建立楚国,史称“马楚”。马氏以长沙为都城,在城北营建行宫,建会春园,作为避暑之地。后唐天成二年(927),马殷之子马希范将会春园的一部分施舍给僧人保宁,创建了开福寺。希范继位后,又在附近大兴土木,使开福寺一带成为著名的风景胜地,有白莲池、龙泉井、鸳鸯井、会春园、紫微山、碧浪湖、放生池、凤嘴洲、木鱼岭、祓禊亭、回步桥、舍茶亭、清泰桥、舍利塔、嘉宴堂、千僧锅内外十六景。张栻称“自为此邦登临胜境”。明李冕《开福寺》诗云:

最爱招提景,天然入画屏。水光含镜碧,山色拥螺青。

抱子猿归洞,冲云鹤下汀。从容坐来久,花落满闲庭。

佛寺兴盛时,住僧达千余人。后历经宋、元、明、清各朝,开福寺香火不绝,名僧辈出。北宋洪蕴,佛、医俱精,被宋太祖召见,赐紫方袍。南宋时道宁禅师住持,使佛寺中兴,其临济宗杨岐派五传至日本僧人觉心。觉心归国后,创法灯派,被日皇赐以“法灯圆明国师”谥号,僧徒众多。明朝时,吉王封于长沙,曾铸造一座重达2吨的观音铜像。晚清时,开福寺又有名僧寄禅、笠云等。他们雅诗好文,曾于光绪十二年(1886),与著名诗人王闿运等在此组织碧湖诗社。

千余年来,开福寺经过多次改建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十三年(1887)重建,民国十一年(1922)又有改建修葺。“文革”时损毁严重,1983年进行了全面修缮。

清末民初诗人赵宗献撰《开福寺》联云:

佛本无生,信陆象水龙,百转劫灰终不死;

我来访旧,看紫微碧浪,千秋景物此重新。

今开福寺占地12公顷,殿宇宏丽,气势非凡。整个寺院以3米高的红墙环绕,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三大殿及两厢的堂舍等。2006年新增大悲殿等建筑。

山门即开福寺大门,为四柱三门花岗石牌坊式建筑,高10米,宽8.5米。上作三层短檐,盖黄色琉璃瓦,中置宝顶,鳌鱼鸱吻。门坊上分栏为浮雕彩绘,或为人物,或为树木花草,色泽斑斓。中门上方刊石匾,刻“古开福寺”四大字,是清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时由江苏福山镇总兵陈海鹏题写;两侧门联,为清嘉庆十一年(1806)湖南布政使、名书法家韩葑所书。联云:

紫微栖凤;碧浪潜龙。

左、右门上方则分别为浮雕“回头”、“是岸”四字。山门两旁立有石狮、石象各一对,以护卫山门。

进入山门,即放生池,上架单拱花岗石桥一座。走过石桥,就到了三大殿。

前殿为弥勒殿,又称三圣殿,面阔3间,进深3间,花岗石柱,木架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中置陶宝顶,两端为鳌鱼鸱吻,檐角高翘。

中殿为正殿,又称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体建筑。占地524平方米,殿高20米,四周回廊,石柱木架。屋面为单檐歇山顶,浅黄琉璃瓦,飞檐高翘。殿内供大佛像,仪态端庄。

后殿为毗卢殿,三开间硬山大殿,占地719平方米,除明间金柱外,俱为砖砌空斗墙。后殿左右两壁塑有五百小罗汉,高约0.4米,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寺内楹联甚多,大佛殿的一副很有特色:

斋鱼敲落碧湖月,觉、觉、觉、觉,先觉后觉,无非觉觉;

清钟撞破麓峰云,空、空、空、空,色空相空,总是空空。

联中折射出的佛教哲学耐人寻味,对于热衷名利者,可说是一剂清凉药。

马楚名刹开福寺,自创建千余年来一直香火不绝,佛事兴盛。特别是每年大年初一,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生日,四方香客络绎而来,山门佛殿人如潮涌,香烟缭绕,钟罄齐鸣,一番兴旺景象。

岳麓书院  坐落在长沙湘水之滨、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从岳麓书院到清末的湖南高等工业学堂,再到今日的湖南大学一脉相承,故有“千年学府”之称。

宋真宗祥符八年(1015),山长周式以品学称著,真宗赐名岳麓书院,从此书院名闻天下。南宋时,理学家张

主持书院,大理学家朱熹两次前来讲学,生徒达千人,有“马饮则池水立涸,舆止则冠冕塞途”之说,是岳麓书院的全盛时期,有“潇湘洙泗”之称,号称宋代四大书院之首。

自宋以后,岳麓书院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清康熙帝曾书赐“学达性天”匾额,乾隆帝又赐以“道南正脉”四字。光绪二十九年(1903),湖南巡抚赵尔巽奏准改书院为湖南高等学堂。至民国十五年(1926),正式成立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素称人才荟萃之地。历代不少著名学者和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宋代的张栻、朱熹、陆九渊、陈傅良,明代的王守仁、王乔龄、张元忭,清代的李文炤、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30 15:55 , Processed in 0.10812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