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沩山

2009-7-30 12:4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28|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沩山又名大沩山,沩水的发源地,位于宁乡县西北部,北邻桃江,西接安化,“周回百四十里”,为雪峰山余脉,最高峰瓦子寨,海拔1070米。在海拔800米上下的崇山之中,隐匿着一块长达数里的盆地,明末举人陶汝鼐《游沩山记》称此盆地“平畴修曲,农世其阡,意乃坦然,夹润林木,且蓊蔚。境幽人淳,鸡犬桑麻,如一小桃花源。”《读史方舆纪要》称“四面水流深澜,故曰大沩”。四周云气在这里相汇,搅动旋转,漫山升腾,故有“四面爬坡上沩山”、“人到沩山不见山”之说。诚如王 运《游沩山》所云:

平沙修竹望沩西,行近灵山路转迷。

叠翠几重飞黛色,盘蛇一道引丹梯。

飞桥仿佛过灵隐,结社相将到虎溪。

更向南崖寻瀑布,净瓶公案与新提。

  关于沩山之名的来历还有一说,即说因舜帝有个叫“沩”的儿子在这里开发而得名。相传舜帝南巡带着两个妃子,即娥皇、女英和儿子“沩”,溯湘江,过长沙,跋涉苍梧,引水灌田,因积劳成疾而“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密印寺位于沩山山腰、毗卢峰下,海拔400多米。这里虽是山腰,却纵横数里平畴绿野,流水淙淙,清风习习。青松、翠竹、银杏、红枫相映成趣。

密印寺开山祖师灵祐(771-853),俗姓赵,唐代福州长溪人,家境贫寒,少年出家杭州龙兴寺,广究大乘小乘经律。23岁参谒江西百丈禅师。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受师命开拓沩山佛场,着手创建密印寺。

  他孤身一人,住石窟,卧柴薪,饮清泉,食野果,日与猿猴为伍,不以为苦。但苦干七年,建寺进展艰难,遂生打道回府之想。他走出沩山,刚入祖塔地界,遇到石板桥下一老妇手持铁棒在石块上来回磨擦。灵祐问老妇磨铁棒作何用途。老妇答道:“我要把铁棒磨成绣花针。”灵祐顿时醒悟,沉思道:“老妇尚能把铁棒磨成针,而我空手而归,有何颜面见百丈大师?”灵祐知道是菩萨点化,便坚定了建寺的信心,于是回心转意,回到毗庐峰下。从此发动信众,齐心合力建筑密印寺。密印寺终于在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建成。寺庙建成后,人们把灵祐回心转意的石板拱桥取名为回心桥。此桥位于祖塔乡上回村,1995年改建成公路桥。

  现在密印寺山门上还有当年建寺时石刻的“般若道场”四字,寺门两边有“法雨来衡岳,宗风启仰山”的隶书对联,门坊顶上有“敕建什方密印寺”的长匾。后逢唐武宗毁佛,灵祐见势不妙,于841年裹首为民。唐宣宗大中二年(848)解除禁佛令后,灵祐剃发重新出家,再度来沩山开法。经裴休奏请朝廷御赐“密印禅寺”门额,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再次建起了这座寺庙。

  大中七年(853)灵祐寿终,享年83岁,陵塔建在祖塔乡同庆寺,御封“大圆禅师”。祖塔乡的地名由此而来。后来灵祐弟子慧寂又传法江西宜春仰山,创立了沩仰宗。

密印寺建成后,沩仰宗师代代相传,住持传法,沩山成为沩仰宗百丈清规践行的圣地,远播东南亚和日本等地。两任中华全国佛教协会会长寄禅法师、太虚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虚云法师,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都是沩仰宗嫡传弟子。

  中国佛教禅宗创立于南朝刘宋时期,唐前期分为南、北二宗。到唐后期,北宗衰落,南宗盛行,并分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大教派,世称“禅宗五家”。其中的沩仰宗即始创于密印寺。禅宗所谓密印,是指禅门师师之间的密付,以心传心的心印。

  密印寺的建立,唐朝宰相裴休功不可没。相传唐穆宗太子李固重病,方士称须削发出家,才能病愈。其时贬官潭州即今长沙的宰相裴休正为奏建大沩密印寺而奔忙。他听到这一消息,连忙上奏朝廷,称愿以自己的儿子代太子出家。于是裴休携子先行至万寿山一民家迁延候旨。唐穆宗见到裴休的奏章后,感动不已,遂下旨准建密印寺。后人因此建亭纪念,名为“候旨亭”。

裴休在沩山终老,死后葬沩山乡清溪村端山山腰,距密印寺仅3.5公里。端山古木参天,四周有灯盏、长香诸峰,俯视即为碧波荡漾的黄材水库。裴休墓规模宏大,坐西北朝东南,其墓碑、墓围、墓冢等保存良好。

  裴休(786-860),字公美,唐代孟州济源(今属河南)人,曾任监察御史、兵部侍郎、诸道盐铁转运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相位5年,改革漕运积弊,制止方镇横赋,卓有政绩。因直言贬为河东等地节度使及湖南观察使。好佛法,贬官潭州时,除奏建密印寺外,还奏建了浏阳石霜寺。卒于唐大中年间,终年74岁。

今密印寺院尚存灵祐祖师亲手所植的两颗千年银杏,高近30米,树干周长达7米。“藏经阁”匾牌为裴休所书。唐代诗人王维、刘长卿等都曾涉足沩山,留下千古诗文。刘长卿《题灵祐上人法华院木》诗云:

庭有南中树,年华几度新。

已依初地长,独发旧园春。

映日成华盖,摇风散锦茵。

色空荣落处,香醉往来人。

菡萏千灯遍,菲芳一雨均。

高柯倘为楫,波海有良因。

裴休撰联云:

雷雨护龙湫,洗钵安禅,昨夜梦伽蓝微笑;

松花迷鹿径,鸣钟入定,何人知节度重来。

宋神宗赵顼御封密印寺为“报恩寺”。宋徽宗政和年间太师蔡京又为寺院亲题匾额。明清诗人李腾芳、陶汝鼐、王闿运等多有题咏。近年来,前来密印寺参观的人员络绎不绝,每年从日本等地均有人前来密印寺寻根问祖。

  据史籍记载,唐宋时,密印寺占地广阔,殿宇宏伟,僧众达3000多人,寺田3700亩,盛极一时。传说当时寺内铸有千僧锅,可作1000人的饭。宋大观元年(1107),铸5048斤大钟一口,涂以黄金,置之钟楼,晨敲夕叩,声闻数里,加之寺里原藏经文5048卷,原有田租5048担,故有“密印三藏”之称。

密印寺创建1000多年来,历经朝代更替,屡遭兵火,又多次重建。今存建筑有山门、大殿、后殿、配殿、禅堂、祖堂等,占地共9000多平方米。除禅堂为清顺治十二年(1655)所建外,其余均为民国时重建。

  山门正对沩山古镇,高大庄严,为红色三开牌楼式砖石结构建筑,硬山顶,盖黄色琉璃瓦,中置宝瓶,两端有鳌鱼鸱尾。中为拱形大门。拱门左右有侧门,又有红色排墙两扇,分别向两边展开,并接土红围墙转而朝后延伸,直到山腰。

  进入山门是宽阔的庭院,左右分别有放生池。穿过庭院,即是大殿。大殿又称正殿、万佛殿,是密印寺的主体建筑,也是全寺的中心。大殿系1933年重修,为砖木石混合结构,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高27米。正脊饰蟠龙吐珠等泥塑浮雕,中置宝顶,两端为鳌鱼鸱尾。大殿正面有石金柱8根,其他三面有白色花岗石檐柱18根,四周为走廊,庄严肃重,气度大方。殿前有朱红槅门三排18扇,上雕以花卉禽兽图案。迈入槅门,正面即为三尊大佛像,通体箔金,辉煌耀目。正中是释迦牟尼像,高10多米,端坐于金莲座上,手持宝塔,仪态端庄。密印寺万佛殿确实有万尊佛像。殿壁四面,全部以塑有佛像的陶砖排砌,全部箔金,共12182块,形态逼真,情仪各异,金碧辉煌,给人以庄严感和神秘感,为中国佛寺所仅见。

  沩山盛产茶叶,尤以沩山毛尖闻名于世。大约在南宋庆元年间,即公元1198年前后,沩山毛尖便正式规定为献给朝廷的贡品。沩山茶与密印寺有着不解之缘。上世纪60年代曾发现密印寺大佛殿中大佛像体内藏有茶叶30余斤,揭开时满殿清香朴鼻,令人惊异。

  密印寺四周遍布名胜古迹,其下不远有灵祐禅师的肉身寺—同庆寺。稍南有晚唐大诗僧齐己藏修遗址—齐己庵。再南至官山,有南宋抗金名相张浚及其子理学大师张栻的墓葬。往西南至巷子口是南宋状元、礼部尚书易祓的故里,附近有易状元墓。

  沩山一带屡屡出土精妙绝伦的商周青铜器。1938年,月山铺农民姜景舒兄弟挖土时,掘出商代青铜器—四羊方尊。方尊四肩饰浮雕蟠龙,腹饰四羊,造型生动,为国宝级文物,今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还有铸有“禾大”二字的人面方鼎、兽面提梁卣、大铜铙等等,均为商周青铜器的珍品。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么多高品位的商周青铜器集中出现在大沩山一带?果真是舜及其儿子“沩”在这里开发吗?或是商周某部落、某诸侯的祭祀地点?或是商周“禾大”方国的国都所在?这就是有待考古学家进一步揭示的“沩山青铜器之谜”。

  沩山境内另有千佛洞、小龙潭、芦花泉、应声泉、接龙桥、镜子石、狮子石等自然、人文景观。千佛洞位于崔坪乡,号称“湘北第一”溶洞。洞谷幽深,迂回曲折,洞内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帘、石幔等状如千佛,美不胜收,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本文录自湖南地图出版社2009年版《山水洲城——长沙》,主编陈泽珲,撰稿陈先枢。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7 14:28 , Processed in 0.09604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