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交通史纲(二)

2009-7-29 19:4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13|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

宋代仍旧是南方著名的米市、茶市。南宋叶适说:湖南“地之所产,米最盛,民计种食之外,余米尽为贸易。”其时,湖南境内基本上形成了以潭州为中心的交通网络,故潭州有“湖岭一都会,西南更上游”之称。北宋时,长沙与中原的联系主要是水路,如上供京都的货物均由水路运至真、扬、楚、泗州转仓,然后分调船只溯流入汴京。据《宋会要辑稿·食货》记载,南宋时,还开辟了一条经由两浙路通平江府(今苏州)的道路,“二广、湖南北纲运,如经由两浙路,亦许平江府送纳”。湘江沿线还建有码头、驿馆、递铺,把潭州与各地沟通起来,“北来因鼎粟,南至山渠(灵渠)船”。还有供农民出售柴草和饲料的草市,“通货”、“驿步”、“草市”3门由此而得名,这是潭州交通便利的写照。

随着交通的拓展和经济的发展,两浙、闽、广一带的商人涌入湖南进行贩茶、贩盐、贩米贸易的日益增多。每到产茶时节,这些客商就“聚在山问,般()贩私茶”。南宋范成大《骖鸾录》记载:潭州槠州市(今株洲市),地当舟车来往之中,居民繁盛,“交易甚夥”。在溁湾市道旁的兴化寺,“门连城市,车马骈填”,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潭州城郊的乔口镇,是各地商旅必经之路,潭州的土产物一货从这里源源不断输住各地,“而驯致收客旅往来之税”。

《宋朝事实类苑》记载:“长沙人常自咤吾州有三绝,天下不可及。”其中一绝是“巨舰漕米,一栽万石”。宋真宗天禧(1017-1021)年间全国各地制造的漕运官船共2916艘,其中潭州占去280艘。从造船技术而言,潭州能制造载米万石的巨舰,其技术水平高超可想而知。“巨舰漕米”的景象一直延续至元代。元代湖广行省每年北运的漕粮为50万石,与江西相等,仅次于江浙。除北运漕粮外,元朝政府还经常从湖广调粮接济他省。据《续资治通鉴·元纪十四》载,至大元年(公元1308)中书省就“请从湖广调米十万石,贮于扬州”。

明代长沙几次展开了“开河通商”工程,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宋代长沙有成功堤,在城西草场门外,长八九里,堤内风涛无虞,“内泊贾舟”。又有“通货门,盖货所以出也。城内落篷桥,言至此可望归帆也”。宋末,长沙城内的这些交通设施都因“消水树云梯”而荡然无存。明统一中国后,长沙府着手重建长沙城,西城有4门,沿湘江新辟码头7座,分别是驿码头、草码头、义码头、通货码头、德润码头、鱼码头、木码头,还有专业性的通货门和驿步门,以通商贸和驿递;东有3门,南有一门,以陆路连通浏阳、平江、湘阴、湘潭、醴陵诸县。

嘉靖(15221566)年间,任长沙府推官的翟台主持疏浚了湘江的西湖桥段,辟成港口,停泊舟楫。商民为感激推官的功德,特将港口取名为“翟公套”。万历(15731619)年间,善化知县唐源又倡议“开河通商”,启用长沙、善化两县“解银每年三十余两,又每年登报赎银计五百五十两”,招募民工,把南湖(今南湖路一带)通往湘江的小港疏浚为能行商船的大湖港。尽管工程未及全竣,但仍是长沙交通史上的一次壮举,到清代南湖港仍是船舶屯集的港区。在“开河通商”的同时,沿湘江以长沙城为中心‘,向南北两个方向延伸的各个集镇,也新辟或修浚了多个码头,如新康市就是当时重要的航运口岸。

明代长沙的陆路驿道也大为拓展,长沙府多次议决“开复宁乡、湘潭古路”,长沙驿改名为临湘驿,以长沙为中心向各方辐射逐步形成了5条干线:(1)通湖北大道,自长沙北达湖北蒲忻;(2)通广西大道,自长沙西南达广西全州;(3)通贵州大道,自长沙西达贵州玉屏;(4)通广东大道,自长沙南达广东乐昌;(5)通江西大道,自长沙东南达江西萍乡。这些驿道到清代仍是湖南的主要陆路交通干线。

交通促进了流通,商品吞吐量迅猛增长,长沙城实际已是远近闻名的大米市。宣德(14261435)年问,苏州、松江一带发生灾荒,而湖南粮食却大丰收,浙江、湖北等地的大商人云集长沙,坐庄收购大米,贩运至苏、松等地,湘江河上运粮船只“数百艘一时俱集”。湖南盛产茶叶,唐五代时推行的以茶换马的贸易方式一直流传到明代。马车是古代陆路的主要交通工具,马的需求量很大。明初实行茶叶官营,除为了稳定政府财政收入外,主要是为了控制马的货源。由于湖南及长沙茶叶贩运贸易的活跃,使茶叶的官营政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那时湖南贩运到西北地区的黑茶多产于安化,而从长沙集中转运到陕西泾阳,再加工成砖茶销售。到明后期长沙已与广州、九江、杭州并列为全国四大茶市。至清乾隆年间,长沙已是湖南的重要商埠,商贾云集,百货流通,竞争十分激烈,成为清代四大米市之一。清同治《长沙县志》记载了这期间长沙商品流通的盛况:“秋冬之交,淮商载盐而来,栽米而去;而贩卖皮币金玉玩好,列肆盈廛,则皆江苏、山陕、豫章、粤省之客商。”清初实行海禁,全国对外贸易的正常发展受到阻碍,但湖南长沙反而受益。因为清政府仅开放广州为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内地的土货出口,西方的洋货进口,都必须在广州进行。《广州府志》载,乾隆年间广州“人多务贾,与时逐”,“西北走长沙、汉口,其黠者南走澳门,至东西二洋,倏忽千万里,以中国珍丽之物相贸易,获大赢利”。这样,便在广州~内地~广州之间形成一条商道,长沙则是这条商道的必经之地。因此,长沙是中西商品交流最先受益的地区之一。如《金陵物产风土志》所说,南京等地生产的绸缎,“南泛湖湘,越五岭,舟车四达,悉贸迁之所及耳”。

鸦片战争之前,湘潭是湖南省最重要的转口贸易城市,清代容闳作过这样的描述:“凡外国运来货物,至广东上岸后,必先集湘潭,由湘潭再分运至内地;中国丝茶之运往外国者,必先在湘潭装箱,然后再运广东放洋。以故湘潭及广州间,商务异常繁盛。”除水运外,陆路肩货往来于南风岭者,不下十万人。相邻各县的药材、蓝靛、竹木、稻谷,也多经湘潭直销汉口,再转江浙。湘潭商务的繁忙对邻近的省城产生了直接影响。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湖南巡抚杨锡绂开始浚修南湖港;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巡抚陈宏谋又修建草潮门以北湘江东岸泊岸80丈,使长潭之间的水路交通更加称便。

(原载《文史拾遗》2000年第2期、第3) (本文来源《湘城文史丛谈》陈先枢/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6 08:53 , Processed in 0.09790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