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之一长沙历史

2009-7-29 18:4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49|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长沙,湖南的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通信、金融的中心,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首批对外开放的旅游之一。全市现辖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五区和长沙、望城、宁乡三县及浏阳市,总面积11825平方公里,人口563万,其中市区面积554平方公里,人口151.5万。

一、长沙历史

建制沿革

长沙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达3000多年之久。古人观星授时,分周天星空为28宿,又按星宿分野。南方朱雀七宿中的轸宿“长沙”星所对应的这片地方就叫“长沙”,因而长沙又有“星沙”之雅称。史书记载长沙之名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书中所载献周王的贡品有“长沙鳖”之称。关于长沙名称的由来,还有“万里沙祠”、“长沙洲”、“沙长如米”、“祭祀女神之地”等诸多说法。长沙西濒湘江,东瞰临湘山,秦代长沙郡治设于湘县,汉代改称临湘县,故长沙又称“湘城”。

在长沙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20-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先民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更引人瞩目,长沙南大塘遗址是湘中地区同大溪新石器文化相近的代表,距今约7100年,出土了大量研究价值很高的石器陶器。长沙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其数量之多,器形之美,纹饰之精,居我国南方之首,其中四羊方尊、人面方鼎堪称国宝。

古长沙的史前文化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尧舜之前,长沙为扬越之地,属古三苗国。炎帝教耕,“崩葬于长沙”。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把“熊湘”封给他的儿子少昊。熊、湘二山即在长沙。舜帝南巡,“葬在长沙零陵界中”。禹分九州,长沙在荆州境内。相传大禹治水,到过长沙,至今岳麓山还留有禹碑、禹迹蹊等胜迹。

春秋时期长沙纳入楚国版图,战国时城邑颇具规模,已为楚南重镇。秦王扫六合,立国分36郡,长沙郡名列其内。自此,长沙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治所历代相传。西汉封长沙国,都城为临湘。长沙王刘发的六世孙刘秀建立东汉帝国,复置长沙郡。三国时,长沙属吴国,1996年走马楼出土有大量孙吴纪年简牍。两晋南朝置湘州,长沙又为湘州治所。隋唐两代曾为潭州,唐代中期还是湖南道的治的。五代十国时,楚踞湖南,以长沙府为国都。明清两朝长沙府辖12个州县。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两湖(湖南、湖北)分藩。长沙即为湖南省治。民国11年(公元1922年)定为湖南省会;1933年正式设市,直至今日。

古城长沙历史尽沧桑之变,城区在不断扩大,但城址却原封未动,长沙之名也沿袭至今,这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实为罕见。

文化名城

长沙自古以来就是湖湘首邑,历史辉煌,文化灿烂,名贤荟萃,遗存丰富,素有“楚汉名城”之称。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发掘春秋战国古墓3000余座,汉墓10000余座,保护完好的出土文物20多万件。全市现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

政治军事方面      长沙作为历代湖南地方军政长官的驻节之地,对息境安民起着重要作用。长沙为湖南重镇,自古而然。汉代以来,有孙坚、谢安、孙盛、陶侃、褚遂良、裴休、李纲、张浚、岳飞、张孝祥、真德秀、魏了翁、辛弃疾、文天祥、季本、赵申乔、陈宝箴、黄遵宪等名人,曾在长沙任地方长官,或为一代名将,或为当世名臣,或为一代循良,把长沙治理得井井有条。长沙又是著名的古战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众多名将在此挥兵鏖战,波澜壮阔。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大战长沙,在此招纳黄忠、廖立、蒋琬等众多名将贤臣;初唐名将李靖平定三湘,驻扎靖港;南宋末潭州知州李芾率全城军民血战元军,直到矢尽粮绝;明末李自成大顺军与明将何腾蛟在长沙联合抗清;近代太平表国战争中,太平军与清军在长沙展开了攻与守的殊死拼搏。在中国近代史中,左宗棠率湘军从沙俄手中收复新疆,威振天下,在“无湘不成军”之誉。在抗日战争中,日军三攻长沙不下,使长沙更具英雄气概。

经济方面      “长沙,楚之粟也”,到唐代已有“三秦之人待此而饱,三军之众待此而强”的美名。大诗人杜甫“市北肩舆每联袂,郭南抱瓮亦隐几”的诗句记载了潭州集市的盛况。晚唐长沙窑首创釉下彩工艺,产品远销10多个国家。五代时长沙茶叶贸易盛极一时。宋代潭州商税名列全国第四,排在扬州、苏州、福州、广州之前,仅次于杭州、开封和楚州。元代潭州的油漆广告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印刷广告实物。明代长沙府提出“聚四方之财,供一方之利”的战略,耗巨资开河通商,蔚为壮观,长沙成为中国四大茶市之一。到清代,长沙又成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有“长沙财赋甲天下”之美名。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八大菜系之一的湘菜,为长沙商贸注入几分文化底蕴。

科技方面      长沙有许多“世界之最”、“全国第一”。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学专著,中国最早的毛笔、地图、医学著作、钢剑、玻璃制品都出去在长沙。近代长沙的冶炼技术在全国居先进行列。清末长沙在国内第一次采用西法提炼纯锑,“成色在世界著名之英京郭克逊之前”;民国时期又是长沙第一次成功采用西式“横罐炼锌”法炼锌,打破了洋锌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

文化方面      长沙有“屈贾之乡”雅称。屈原、贾谊、李邕、杜甫、柳宗元、刘长卿、杜荀鹤、欧阳修、姜夔、范大成、杨万里、袁枚等古代文学巨匠都曾“一为迁客去长沙”,为古城留下了千古绝唱和传世碑刻。长沙又是湖湘学派的发祥地,宋代著名的朱(熹)张(栻)会讲在这里展开;清初王夫之又把湖湘学派的经世致用之学提到新的高度。医圣张仲景任过长沙太守,药王孙思邈、欧阳玄、王先谦、书法家欧阳询、怀素、钱希白,文学家齐己、李东阳、冯子振,画家易元吉、齐白石,经学家易祓、王闿运,戏剧家杨恩寿、田汉、欧阳矛倩等,更为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万般姿色。

教育方面      长沙有“潇湘洙泗”盛名。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创立的岳麓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首,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高等学府中建立最早的一座。“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湖南30多位士子会试京师,长沙府竟中10位进士,且状元、会元、解元皆为长沙学子独占。湖南近代几个人才群体先后有贺长龄、贺熙龄、陶澍、魏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罗泽南、郭嵩焘,唐才常、沈荩、黄兴、陈天华、杨昌济等都就读于岳麓书院或城南书院。晚清教育救国思潮在长沙此起彼伏,长沙时务学堂和浏阳算学馆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学校之一。近代师范教育,长沙独步一时,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贡献卓越。“北有南开,南有明德”,长沙近代的基础教育更是有口皆碑。

革命摇蓝

长沙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故有“革命摇蓝”之称。在中国近代史上,三湘志士汇聚星沙,谋求祖国富强与民族独立,探索革命真理,前赴后继,革命斗争风起云涌。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被迫订立“马关条约”,国难当头,民情愤慨,终于引发了有名的戊戌维新运动。在此期间,著名维新思想家梁启超来到长沙,与长沙维新志士谭嗣同、唐才常等一道,在以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为首的省政当局支持下,在长沙兴学堂、立学会、办报纸、建工厂、开矿山、设保卫局,使湖南一举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变法失败,谭嗣同、唐才常等成为为探求中华国富民强之路而最早献出年轻生命的先驱。

然而,大批血气方刚的湖南青年并没有气馁,他们从长沙起步,走向全国,并跨出国界,继续寻求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道路。于是,长沙又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策源地。这里诞生了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并称的革命领袖黄兴,产生了国内最早的革命团体华兴会,发生了震动全国的萍浏醴起义和公葬陈(天华)姚(宏业)的壮举。1905年同盟会成立,头两年有会员979人,湖南158人,占16%,是入会人数最多的一省。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活动与下层人民群众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在省城长沙交相辉映,抵制洋货、收回利权、立宪请愿、保路风潮,一浪高过一浪,1910年的长沙抢米风潮更成为辛亥革命爆发的前奏。辛亥广州黄花岗起义后,长沙与湖北的革命党人订立了著名的“两湖会盟”。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以长沙焦达峰、陈作新为首的新军最先响应,光复全省。湖南光复后,又第一个出兵援鄂,推动了辛亥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页。长沙与北京遥相呼应,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聚会爱晚亭等地,组织新民学会,举办《湘江评论》,开始探索改造中国社会的正确道路。

“五四”以后的长沙,曾是毛泽东、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区,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之一。大革命时期,长沙是轰轰烈烈的两湖大革命的中心。黄埔军校1-5期共有学员7399人,其中湖南青年2189人,占四分之一强。其后,10万农军攻打长沙的壮举在这里爆发,湘赣边秋收起义、进军井岗山的号角在这里吹响,长沙成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发源之地。抗日战争初期,徐特立受中共中央委派来长沙建立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郭沫若、田汉、夏衍、翦伯赞、吕振羽等一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在周恩来的指导下,汇聚长沙,长沙的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茶。解决战争时期,人民民主运动汹涌澎湃,人民解放大军胜利南下,从长沙走出去的彭德怀、陈赓、许光达、萧劲光、王震、甘泗淇、杨勇等成为南征北战的杰出将领。194984日,国民党在湘爱国将领程潜、陈明仁两将军通电和平起义;8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38师进驻长沙,长沙宣告和平解放。古城从此焕发青春,迈向辉煌。

(原载《长沙文明市民手册》1998年,后摘要刊载于《湖南日报》200011日“长沙专版”) (本文来源《湘城文史丛谈》陈先枢/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18 23:20 , Processed in 0.10737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