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岳麓山

2009-7-28 23:2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52|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岳麓山

(电视外宣片解说词)

作者注:本片应长沙外宣办和长沙电视台之约而作,系2004年长沙对外宣传片之一。

(本文来源《湘城访古》陈先枢/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

清代诗人黄道让的这旬诗,对岳麓山灵动之气作了绝妙的概括。南岳的云气与湘水的涛声在这里汇聚,又汩汩北上,注入洞庭。

岳麓山,位于湖南省省会长沙市湘江西岸,是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一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融为一体的文化名山。

麓,山脚的意思。岳麓山属南岳衡山的余脉。古人说:“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岳麓之名由此而来。主峰海拔3008米,石骨苍秀,玲珑而又险峻。登上云麓峰望湘楼,凭栏远眺,湘江如带,橘洲浮碧,六桥飞架东西,古城新廓尽在紫气青烟之中。

凌空俯视,岳麓山如一微缩盆景;平地远视,则如一天然画屏。前有凤凰山、玉屏山、天马山,后有桃花岭、绿峨岭,南有金牛岭,北有圭峰。群峰依附在主峰周围,有如众星拱月,浑然一体。唐代诗人刘禹锡诗句“群峰朝拱如骏马”,写的就是岳麓山天然雄浑的气势。

早在唐宋时期,岳麓山就是旅游胜地。杜甫、刘长卿、刘禹锡、韩愈、柳宗元、杜苟鹤、黄庭坚、曾几、陈与义、范成大、朱熹、辛弃疾等诗文大家都曾登临岳麓山,为名山留下了数百首珠玉般的诗篇。诗圣杜甫这样描绘岳麓山:

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

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

诗人在写岳麓山的广阔视野,深藏林壑之中的寺院竟与几百里外的赤沙湖融成一体了。其夸张的手法,又使人不感到夸张,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有异曲同工之妙。

岳麓山自古就以山青水秀著称。前人将其自然风光概括为4个字:奇、珍、幽、美。

奇,说的是岳麓山为一个天然植物园。山内林深树茂,花草繁密,植物种类逾千种,成林大树百万余棵,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树有14科近400棵,如六朝松、唐代银杏、宋元香樟、明清枫栗等。清风峡一带还完整保存着成片的亚热带原始次生林。

珍,是说岳麓山栖息着许多珍禽异兽。林中画眉、黄鹂、鹦鹉、喜鹊、布谷,穿梭歌唱,百鸟争鸣,还有啄木鸟、猫头鹰等时出时没。而密林深处若隐若现、时不时露出头脸的有狐狸、黄鼠狼、山羊、野兔、山鸡等等。

岳麓山占了幽字,幽壑千重,幽泉千缕,曲径通幽。而这个幽字,离喧嚣的市中心仅3公里,这是其他城市所不能比拟的。这里沟壑溪谷连绵不断,地下水沿断层汇向低谷,形成“白鹤”、“清风”、“枫林”等众多名泉。它们如琴弦一般在山谷中鸣响,急骤时如万马奔腾,缓流时如月夜春江,引人无限幽思。

岳麓山又占尽了一个美字。山上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而四季都有美景,各具风韵。春天杜鹃吐艳;夏季岩树荫浓;秋天红枫尽染丛林,红橘满挂枝头;而到冬季,松峦裹素,时见雾凇奇观,若遇大雪,还有幸观赏到潇湘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美景。

岳麓山景点太多了,粗略数来,不下百处,如清风峡、爱晚亭、步虚岭、响鼓岭、蟒蛇洞、飞来石、自来钟、笑啼崖、穿石坡等等。每一个景点都流传许多动人的民问故事,使人流连忘返,玩味无穷。

这么多的景点,有的可以不去,但爱晚亭是非游不可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相传唐代诗人杜牧曾秋游清风峡,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句。爱晚亭就是取“停车坐爱枫林晚”之意而命名的。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即公元1792年,为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今与安徽滁县的醉翁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北京的陶然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亭柱上镌刻着罗典所撰的对联,至今历历在目:

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

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

对联描绘了山径向晚、桃花盛开,红花与晚霞相互辉映,以及清风峡内云烟缭绕、翠色欲滴、驯鹤待归的宁静闲适景象。写景,却超越了风景;写人,又潜藏在景物之中。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之间,蕴含着教与学、师与生的和谐关系。

今亭为1952年重修,单檐歇山顶,盖绿色琉璃瓦,以方柱撑立,匾额“爱晚亭”三字系毛泽东题书。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常与学友来此游憩锻炼,“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畅谈国家大事。爱晚亭由此又平添几分伟人风采。

岳麓山不仅具有令人着迷的自然风景,更有着富有魅力的人文光环。在这几十平方公里的风景区内,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之大成,儒、佛、道共存一山,历代的文化名人、思想巨匠、老道高僧、骚人墨客均在这里开拓经营,使这座名山为中华文化的壮丽画卷抹上了浓重的色彩。

岳麓山作为一座文化名山,首先与儒家文化分不开。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在这里停靠过他乘坐的船只,岳麓山因而有了“禹迹溪”遗迹。宋代儒生何致把衡山“禹碑”摩刻于岳麓山顶的石壁。“禹碑”上无人相识的“蝌蚪文”,据明代学者杨慎破译,内容是歌颂禹王治水的功绩。大禹是儒家理想中的圣王,所以后来的儒家文人在追述岳麓山的“文脉”时,总要讲“神禹开疆”之类的话语。

然而,岳麓山真正成为儒家名胜而名扬天下,被誉之为“潇湘洙泗”、“儒家重镇”,则是在宋代创建岳麓书院之后。岳麓书院坐落在清风峡的下方,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从岳麓书院到清末的湖南高等工业学堂,再到今日的湖南大学一脉相承,所以有“千年学府”之称。书院由大门、讲堂、学斋、文庙、书楼等组成,各部分相互连接,气势恢宏,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麓书院”匾额相传是宋真宗手迹,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晓喻古今,大厅朱熹手书“忠孝廉节”石刻闻名于世,清康熙、乾隆皇帝御笔“学达性天”、“道南正脉”至今高悬讲堂。

岳麓书院历千年不衰,与名家主讲和楚人擅学有很大关系。南宋时,理学家张械主持书院,儒学大师朱熹两次前来讲学,学生达千人。岳麓书院进入全盛时期,号称宋代四大书院之首。以“实事求是、经世致用”为主要特征的湖湘学派就产生于这一时期。明代大儒王守仁来岳麓讲学,又使书院由衰转盛。清代后期足以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几代人才群体,先后有贺长龄、陶澍、魏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沈荩、陈天华、蔡锷等都曾在岳麓书院深造。

名山多佛道。早在1700多年前岳麓山就与佛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清风峡登级至半山腰,便是称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麓山寺。麓山寺自三国吴宝鼎三年,即公元268年创建以来,一直“禅灯不辍”。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重重飞檐,佛音绕梁,带人进入“常乐我净”的境界。

唐开元十八年,即公元730年,大书法家李邕书写的《麓山寺碑》完整留存至今,成了岳麓山的镇山之宝。碑高272厘米,全文1568字。该碑文词华茂,精妙绝伦;字体秀劲,令人拍案叫绝;刻工传神,堪称空前绝后,因而誉为“三绝碑”,被广为传拓临摩。杜甫曾以少陵野老自称,李邕曾当过北海太守,“少陵写句,北海题碑”成了岳麓山文化的点睛之笔。

麓山寺高僧辈出。隋代著名天台宗的创始人智颉大师相传从这里出家,后云游四海,以传授《法华经》为己任。现任麓山寺方丈圣辉法师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常务副会长,2000年他作为中国宗教领袖七人代表团的一员参加了联合国“千年和平大会”。

岳麓山也是道教名山。道家崇尚自然,倡行返本还真,总是选择清静优美的地方建立宫观,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而四周峰峦耸峙、石径盘迂、树竹青翠的云麓宫就是其中第二十三福地——洞真虚福地。据传说,早在西晋以前,道士张抱黄就在岳麓山的岩洞中修炼,羽化成仙。唐宋时,山上建有古雪观、抱黄阁,可惜遗迹不存。明代扩建的云麓宫则遗留至今,今存三清殿、吕祖殿、五岳殿等建筑。

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三教教义虽然不同,但能在岳麓山和平共处,而且相互交流融汇,显示了岳麓山的博大胸怀。五代十国时期,僧人智璇因“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建起了学舍,相传就是岳麓书院的前身。明万历年间岳麓书院主教张元忭曾登门拜访云麓宫的道士金守分,两人一起热烈地讨论修养的方法。儒、佛、道外表虽异,但修身养性、济世救民、去除不切实际的欲望,却为三家所共推。

到近代,岳麓山更加敞开怀抱,开始接纳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想。近代史上许多著名的英烈,如与孙中山齐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黄兴、蹈海以警醒国人的义士陈天华、领导武昌起义的开国元勋蒋翊武、讨伐袁世凯称帝的护国英雄蔡锷、光复长沙的首任湖南都督焦达峰等都长眠在这千古名山,应验了“青山有幸埋忠骨”的诗句。之后,又有北伐阵亡将士和抗日阵亡将士安葬于此。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与岳麓青山融成一体,这是碧血丹枫美景中最具感情色彩的一页。这些庄严肃穆的墓葬均被公布为国家级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节前后,世界各地华人纷纷来此凭吊。鲜花簇拥,哀思延绵,岳麓山成了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圣地。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3 23:10 , Processed in 0.10995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