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株潭自古为一体

2009-7-28 22:2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51|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作者注:本文原载中国方志出版社2002年出版《湖南长株潭经济年鉴》,系应年鉴主编金豫北先生之约而作。

(本文来源《湘城访古》陈先枢/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曾经有2000余年,株洲、湘潭隶属长沙治下,长株潭一江三城,血肉相连,密不可分。而今重开长株潭一体化的话题,三地人民备感亲切。

    史载,自秦代立郡县之日起,湘潭、株洲便在以长沙为治所的“地级”行政区属下。汉在今湘潭市境设湘南县。南朝萧齐撤湘南县,今湘潭市湘江以东属建宁县;以西属湘西县,县治在今长沙市岳麓区黄鹤村。株洲,古称建宁,三国吴、南朝萧齐曾设建宁县,宋代称槠州,明崇祯《长沙府志》已作株洲。湘潭之名始于南朝萧梁。梁以建宁县东部置湘潭县,辖境包括今攸县西部及株洲县昭陵一带,因昭陵西濒湘江,“下为昭潭,深不可测,梁取以名县”,此乃“湘潭”的由来。隋废建宁县,将之并入湘潭县,从此,建宁成为湘潭县的一个辖镇,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唐天宝八年(公元749)改湘西县为湘潭县,县治设洛口,即今易俗河镇,南宋以后迁今湘潭市所在地,湘潭全境基本定形。

    秦朝长沙郡的治所湘县即今长沙,当时的湘县范围很广,包括了今湘潭、株洲大部分地域。《路史》说:“炎帝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号日茶陵。”可见,今属株洲的茶陵,古时也在长沙辖区之内。以后,西汉的长沙国、东汉的长沙郡、两晋南朝的湘州、隋唐宋的潭州、元朝的天临路等,无不以今长沙市为治所,而今湘潭、株洲两地又无不在其辖下。其时,全州军事由长沙统制,唐代长沙官府曾设桥口(今望城乔口镇)、渌口(在今株洲县)、花石(在今湘潭县)三戍,负责潭州境内各关隘要地的分防戍守。明清两朝设长沙府,长沙为府治,辖12县州,长沙、善化、宁乡、浏阳、湘潭(含今韶山)、湘乡、醴陵、攸县、茶陵(含酃县),以及益阳、安化、湘阴均为长沙府属县()。湘乡、韶山今属湘潭,醴陵、攸县、茶陵、酃县(今炎陵县)今属株洲。由此可见,今日株洲、湘潭所辖区域均在原长沙府的范围之内。故许多出生于湘潭等县的名人都自称为“长沙府人”,如国画大师齐白石在自传中,自称“长沙府人”,并自镌印章一枚,曰“中国长沙湘潭人也”。新近出版的《长沙名人》一书,将民国前出生在湘潭、株洲的76位名人都纳入“长沙名人”之列,就因他们当时都是地地道道的长沙府人。民初废府,先后设长宝道和湘江道,长沙仍为两道道治,原长沙府属县仍在道的辖下。1922年,湖南行政区划改为省、县两级,湘潭、株洲与长沙脱离隶属关系。

    长株潭在行政区划上自古为一体,在经济上的紧密联系也自古为然。潭州是宋代商税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潭州州城及各县商税为92万贯,比成都的89万贯还多,更排在襄州、扬卅I、苏州、福州、广州之前,仅次于杭州、开封、楚州,居全国第四位。随着潭州各县经济的发展,两浙、闽、广商人涌入潭州贩茶、贩盐、贩米者也日益增多,南宋《骖鸾录》称:潭州槠州市(今株洲市),地当舟车来往之中,居民繁盛,“交易甚伙”。明代长沙府牙行繁盛,清《湘潭县志》及《湖南商事习惯报告书》等载:“明代青靛贸易发达,衡山、酃县、茶陵、攸县、湘乡等地所产青靛都运此销售,客商携万金、千金或十百金争相采购”,“长()、宝()两府,贩靛之人络绎不绝”。土靛的长途贩运活动就得益于长沙、湘潭两地的靛行。清代长沙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而湘潭易俗河、株洲渌口、长沙靖港等则是米谷的重要集散地。

    明中叶至清前期,湘潭曾为湖南的商贸中心。元末明初,长沙官府招集流亡,大批江西人涌入湘潭,使湘潭逐渐有了经商的传统。加之湘潭港湾利于泊舟,较长沙更接近当时唯一对外开放的口岸广州,以至“米谷骈至,樯帆所舣,独盛他邑”。江西的药材、钱庄,苏杭的丝绸,江南的杂货,浙江的酱菜、福建的烟丝,广东的海产、葵扇,北方的旃裘、汾酒等都把湘潭作为集散地。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长沙即成为湖南省会。外籍客商在湘潭站稳脚根,资本雄厚后,自然把目光投向前景更广阔的长沙市场,纷纷到长沙开设分号,如湘潭有名的浙江籍“吴元泰”、“吴恒泰”酱园就在长沙设有多处分号。到清后期,外省籍客商在湘潭的行业分布如数“克隆”到了长沙。

清初湘潭盛行的中转贸易也为长沙后来成为湖南中转贸易中心打下了基础。清朝前、中期,不仅湖南各地产品都往湘潭集散,西南各省货物去西北各省亦多经“湘、沅”而集湘潭。湘潭是当时全国药材集散地之一,有“药都”之称。湘潭商贸上的繁荣促进了省会的繁荣,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1840年以后,上海、汉口相继开埠,广州商务大部分北移,湘潭的商业中心地位才逐渐被长沙取代。

    近代文明最早把长株潭三地最快捷地连接在一起的,也许当数清末长株铁路的修建。1904年,省城长沙学生、商人和士绅集会蜂起,函电纷驰,掀起了收回粤汉铁路利权运动的高潮。路权收回后,湘粤鄂三省商议“各筹各款,各修各路”。于是,1907年“湖南粤汉铁路总公司”在长沙成立。公司实行“官督商办”,共集得各类股款813万银元,开始长株线的测量和购地工作。同年12月,湘路总公司设立“长善购地公所”,为长株线购地共43909亩。190812月,长株铁路在古城长沙北门外破土动工。19098月设立株昭()工程处,又从株洲动工兴建该路,随后再从易家湾向南北分两段同时施工。至1911年元月,历时两年多,长株铁路全线竣工通车,全长55公里,设新河、长沙东、大土乇铺、易家湾、株洲五站,并与在此前已通车的株萍()铁路接轨。作为近代文明的重要标志,长株铁路首次把长株潭三地紧密快捷地连到了一起。

    继长株铁路之后又有长潭公路的修建。1913年春,湘督谭延闿为军事目的设立湖南军路局,主持修建长沙至湘潭的公路,开中国按汽车通行标准修筑公路的先河。当年就利用古驿道基础改建成长沙至大托铺一段。至1921102竣工,全长50公里,是为中国第一条标准汽车公路。长潭公路竣工当年,何又伊、盛康生等人即创办了湖南省第一家汽车运输公司——“龙骧长潭长途汽车公司”,拥有大小客车10辆,开湖南公路运输经营之始。长沙、湘潭这对兄弟城市,从此联系更密切,来往更频繁。

    长沙是湖湘文化的中心,古代长株潭文化一体化更是题中应有之义。南宋湖湘学派的中心是长沙岳麓书院,而其发源地却在湘潭碧泉书院。以心性修养为基础,以经邦济世为主要特征的湖湘学派是由福建崇安人胡安国、胡宏父子创立的。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胡氏父子为避战乱,来到位于潭州湘潭县西南的隐山。山上有池,名“碧泉”。碧泉“色如拖蓝,投物于水中皆碧”,胡氏父子为此景色所陶醉,遂与弟子在此开荒芟草,植松竹,结庐舍,是为“文定书堂”。胡宏师承父学,修建和扩大学堂,讲学授徒,将书堂更名为“碧泉书院”。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四川绵竹人张栻从长沙来到碧泉书院,拜胡宏为师。张栻经名师指点,学业大进,后来成为湖湘学派的第三代大师。胡宏还在衡山(时属潭州)创办文定书院,为湖湘学派培养了张栻、彪居正、赵师孟等大批人才。乾道元年(公元1165)刘珙知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聘胡宏两大弟子张栻和彪居正主持学政。从此,湖湘学派的教育基地从湘潭转移至长沙,碧泉书院渐趋荒废,而岳麓书院日渐兴盛,终成湖湘学派的大本营。长沙培养的人才又到株洲、湘潭等地兴办教育,促进了三地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如清道光年问长沙湘水校经堂的高材生左宗棠就曾任株洲渌江书院的山长,使渌江书院也成为湖湘的一代名院。

    2000多年来,长株潭三地在区划上联为一体,在经济上协调发展,在文化上交流促进,资源共享,人才交融,生产要素在三地内优化组合,整体优势得以发挥,很自然地成为湖南经济、文化的金三角。

(本文来源《湘城访古》陈先枢/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30 09:31 , Processed in 0.0983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