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碧湘玉泉 长饮不涸

2008-10-9 23:0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24|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南枕丘陵,西屏岳麓,三面环水的古城长沙,自古“碧湘玉泉,满之不溢,舀之不竭”。滔滔南来汨汨北去的湘江,流经长沙市境约25公里。清澈见底、迂回曲折的浏阳河,虽然弯过了九道湾,还是弯弯曲曲到湘江。此外还有发源于浏阳的捞刀河,发源于宁乡的靳江、沩江等大小支流,因受长浏盆地地貌的控制,成树枝状辐聚,流向盆地底部的市区附近与湘江汇合,形成河网密布、湖泊珠联的水乡美景,为长沙这片古老的土地提供工丰富的水资源。因长沙城区筑于地势低平的河谷平原上,地下有着极为丰富的循环通畅、类型简单、水质良好的地下水,而且潜水面高,容易凿池打井。自古以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长沙先民,一直享受着大自然这份丰厚的馈赠,采取“近河者取用河水,远河者打井取水”这一古老的饮水方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新中国成立。
  从1987年至今,长沙市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五一广场一带配合基本建设发掘了战国至明代各历史时期的古水井近百口,出土了大量的陶质、瓷质盛水器,为长沙城居民饮水习俗提供了极好的历史见证。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人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日暮不息、长饮不涸的古井旧貌,而且还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
  神州有民谣:“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河水水无沙”。此谣嵌字巧妙,所说“长沙沙水”以及毛泽东词“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中所说的“长沙水”都是指的长沙城南回龙山下的白沙井水。白沙井,自古为星沙第一泉。“其泉清香甘美,夏凉而冬温;煮为茗,芳洁不变;为酒不酢不滓;浆者不腐;为药不变其气味”。依山而砌的扇形并台南边,一字排列着4口70厘米长、40厘米宽、80厘米深的泉眼。只见泉水清澈见底,“汲之桶底(如)浮于桶面”。而且泉源甚盛,无论夏秋干旱或是春雨连绵,井水不竭不溢,随舀随涨。手捧一掬甘甜的泉水,人们总禁不住想问,这股洁清之水从何而来呢?传说这股纯清的无沙之水是神仙降服孽龙后,由孽龙口中喷涌而出的。当然这是人们赋予这眼吉祥之井的一则动人的神话。其实这是由此地的地质情况所决定的。原来回龙山一带为古河床,在地质学第四纪初,出现冰期,在冰川融水和河流冲刷下,形成砾石层于白斑网纹红土层下,再下层为不渗水的板岩。因地层下陷,使白沙井及其附近地层成为蓄水深厚的地下水库。长年累月地下水顺着地层斜面往下流动,经过沙砾层的沉淀过滤后,在白沙井处露出,形成所含杂质极少、清香甘美、长饮不竭的泉水。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瑟瑟寒秋,通往白沙井口的小路总是被熙熙攘攘的人流弄得湿漉漉的。那些络绎不绝来到白沙井边的人们,有的是要用白沙井水解解馋、润润喉,而更多的则是挑井水,泡井茶,沿街叫卖,维持生计的平民百姓。因在长沙市民中以此为饮用水者不下数万家,故贫民中挑白沙水营生者约在千数以上,坐候于并旁之挑水夫,每巳总有数十至百余人之多。白沙井以她不竭的甘例哺育了古往今来的多少长沙人,而成为了长沙的一大名胜。
  鸳鸯井在长沙城北,原是开福寺十六景之一。因为有两个较大的泉眼,伊如一对佳偶,故称鸳鸯井。井虽深不及人高,但水流如涌,四季不涸,清凉甘甜,古人用这里的泉水来洗姻脂,颜色特别鲜艳。传说井内有一对鸳鸯神,人们取水时,可见水中有一对鸳鸯并列嬉戏,将井水倒在缸里,盛在碗里,都是如此。后当朝皇帝慕其名,指名进贡。不想经过千里颠簸,车中的进贡之水已所剩无几,车夫自作聪明,掺水充数。皇帝饮后不见鸳鸯,龙颜不悦,朱笔一批,从此井中鸳鸯不见。勿论井中有没有鸳鸯,干百年来鸳鸯井一直以她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喜爱她的人民。许多不远数里慕名而来的人们总把饮一口鸳鸯井水当作生活的一种美好享受。
  据史书记载,在长沙为数众多的古井中,人工开凿最早而又与名人名事相连的古井,恐怕要数今太平街太傅里贾谊故宅内的太傅井。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曾有如此记载:“贾谊宅,地中有一井,是谊所凿,上敛下大,其状如壶。”历来,关于太傅井的记载和题咏很多。杜甫来长沙时写了“长怀贾谊井依然”的诗句,故后人又称太傅井为“长怀井”。韩愈来长沙,特意写了一首《井》诗:
  “贾谊宅中今始见,葛洪山下昔曾窥。寒泉百尺空看影,正是行人渴死时。” 
    此后太傅井名传天下。相传这口井与江西禅林寺的一口井相通,晋时有个叫许旌阳的道人,曾由太傅井中潜下,去追赶一条孽龙,结果人和龙都从南昌掸林寺的井里钻了出来。1465年(成化元年)长沙太守钱澍募款修建贾谊故宅时,曾将古井复浚,清朝历年屡有修整。1876年(光绪二年)粮道夏献云又倡众在井的周围砌起石栏,并取杜甫诗意,在井旁修建了一座“长怀亭”,以表敬意。可惜亭毁而井貌依然。这口著名的古井和贾谊故宅历经2000多年风雨兴废一直保存至今,实属殊为难得,她表达了长沙人民对贾谊这位千古奇才的深切怀念之情。
  “太尉遗孤井,寒澄七百年。不闻陵谷变,终与姓名传。影浸无风树,光寒有月天。林僧晓来此,满汲洒金田。”
  这是唐僧齐己一首咏《湘西道林寺陶太尉井》的诗句。陶太尉即指晋时长沙郡公陶侃,相传他曾在岳麓山道林寺附近结庵植杉,此井是他居于此地时所凿。今日井的痕迹虽无,然从诗的字里行间我们知道太尉井确实存在于长沙凿井饮水的一段历史之中,
  河西银盆岭的黄泥河边有座山丘,山丘东边叫狮子岭,西边叫狮子坡,岭下、坡下各有一口井,两井相距百余米,一脉相通,都叫狮子井。龙是一种中国古代传说中能呼风唤雨的神异动物,故说到井、说到水人们就会联想到龙。狮子井也有一个关于龙的传说。相传大禹治水时,黄泥河中有条孽龙经常兴风作浪,危害当地百姓,为解救百姓疾苦,大禹派了一头金毛狮子来镇压孽龙,苦战数日,孽龙终被困沉江底,而金毛狮子也因力气耗尽而倒在银盆岭上化作了一道山丘,在它的眼部两股清澈的泉水喷涌而出,从此这里的居民不仅安居乐业,并且摆脱了喝黄泥水的历史。当地百姓为了纪念金毛狮子,便将这两眼泉水取名为狮子井。狮子井呈圆形,深约3米,四周绿树环绕,一条麻石阶梯从井口直通井底。井边有一石槽,水满时就从这槽中溢出,常年不腐。俯视井中,透过清明澄碧的水纹,可见井底的鹅卵石和些许绿色的水藻。今天这头凛凛的雄狮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之后,已安详地告别人类,静静地卧在了那拔地而起的科技城之下,而狮子井下那股清澈的泉水也许将涌向另一个低洼之地造福人类。
  长沙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随着城区的扩建,人口的增加,故井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据统计,到建国前夕,长沙城区有水井3446口,在1700多条大街小巷中,平均每条街巷拥有2口以上的水井。至今仍能叫出名的水井有织机街的桃花井、观音井、观泉井,西牌楼的兴隆井,福胜街的路边井,司禁湾的金沙井,黎家坡的遐龄井、泉澌井,湘春路的彭家井,走马楼的青石井,东茅街的丰泉井,东长街的恩泉井,石乐私巷的络丝井,怡长街的庆云井……每一口井的名称来源,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位于定王台左的高井因“投瓮入汲,翁然有声”而俗称“平地一声雷”。位于西长街,始建于1650年(顺治七年)的观音寺,在1864年(同治三年)人工挖掘了一口井名“甘露井”。相传这年枯旱兼疫,寺中住持梦神指示,在寺内掘了一眼深及丈余的井,井掘好后,“云气腾涌,顷如雾晦,甘泉随出,疫者得泉即愈。”人们为感谢泉水的治病之恩,故将井命名为“甘露井”,意此井之泉为天上之甘露也。
  在蔡德北路有一地名谓之水丰井。很多年以前,这里地势较低,水源充足。有井5口,足以养一方人,故名水丰井。水丰井,因丰、风同音,居民从简而讹为“水风井”了。这一地名的出现以至以上所举实例,无不说明人们对水的需求。尤其是对洁净水的需求是多么的迫切。然而,在那豺狼当道、虎豹横行的年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对于这一基本的生活需求,始终未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满足。清贫的生活随着静静的江水、河水、井水度过了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
  1930年,长沙市政筹备处为解决长沙市区清洁饮用水的问题,筹款一万多银两,从上海请来英商东方铁厂在长沙开井,几经试凿,于1931年2月至5月,终于在湘春门外留芳岭附近凿成一口深100米的机械抽水井,每小时可供水10吨。水质经上海工部局和湘雅医院化验,合乎饮用水标准。可惜这口被尊为长沙第一自流井的机械抽水井为民造福的好景不长,在1938年的“文夕大火”中,抽水机被烧成了一堆废铁。
    1936年,长沙市政府即计划兴建自来水厂,但抗战军兴,无暇顾及,直至1947年由市政府出面,邀请官商共办,募股集资,才于1948年I1月在南区洪山头动工兴建河东水厂。当时规划整个工程约需19万美元,因经费不继,遂于1949年5月被迫停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长沙人民企盼饮用洁净自来水的愿望终于由梦想变成了现实。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湘城沧桑之变》,郑佳明/主编,黄纲正|周英|周翰陶/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3-28 22:49 , Processed in 0.10116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