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麓山留胜景 名迹照千秋

2008-10-9 23:0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29|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长沙自古钟灵毓秀,历代名贤辈出,2000多年来,大批文化名流,宦海人杰来长或游访,或居官,或定居讲学,建造亭台楼阁,留下了众多的圣迹遗踪,供人们千秋景仰。然长沙为南北要冲,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古战场,在改朝换代的频繁战火中,长沙曾被焚毁10次,致使那些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凝聚了先人们智慧结晶的古台(定王台)、故宅(贾谊故宅)、秀亭(楚翠亭)、仙阁(熊湘阁)、城南书院、赐闲湖、朱张渡……等著名的古建筑在历史的中风雨中灰飞烟灭。但遗风尚存,依稀可寻。在康乾盛世,一批祭礼先贤,崇尚古风的著名建筑拨地而起,为后人留下了一批较为全面完整地反映长沙城市建设传统建筑面貌的经典之作。
  拱卫在湘江西岸足有两亿多个春秋,南北长不过4公里,高不过300米的岳麓山自古为湖湘名胜,千百年来,因其古木参天,绿荫匝地,林壑奇美,涧泉清幽而受到历代文人学士的垂青。自汉晋以来先后有道观、佛寺、精舍、庐庵、碑碣、石刻、书院装点名山。由些,山因斯盛,斯亦因山而扬名。到清代时,名山胜景更加珠联璧合,领人神往。
  爱晚亭,位于岳麓山清风峡中。东望岳麓书院,北、西、南三面向山,亭后两条小溪自幽壑中潺潺而来,因溪旁多芳兰,古称“兰涧”,“石濑”胜景。亭于1792年(乾隆五十年)为岳麓书院院院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皆因周围枫树成林,每到深秋枫叶酡颜似醉,如花似锦而得名。后湖广总督毕沅以杜牧《山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意更名“爱晚亭”,寓意更加含蓄,耐人寻味。亭于1823年(道光三年)重建。1865年(同治四年)易以砖墙,1868年(同治七年)改用石柱石栏。1911年(宣统三年)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书罗典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种得;峡云深滴翠,一双驯鹤待笼来”刻于石柱上。更以罗典调鹤的逸事书“放鹤”二字,又录张南轩《青枫峡诗》及钱南园《九日岳麓诗》2首,并刻于石,放置亭中,世称“二南石刻”(今存爱晚亭西北侧之青枫亭内)。抗日战争时期,亭一度被毁,现存建筑为1952年湖南大学校长李达筹款重建,毛泽东应李达之请为亭题额,使湖山更为增色。爱晚亭原为单檐青瓦攒尖方顶,重建后改为重檐琉璃碧瓦。金柱圆木朱漆藻井,四角檐柱为花岗石方柱。攒天尖顶,重檐四披的爱晚亭因其选址迁当,造型美观,色彩鲜艳,点缀在青山翠谷之中,使艺术美与自然美巧妙地融为一体,成为麓山的风景绝佳处。爱晚亭不仅在古代风景名胜建筑中所倚重的点景(万绿丛中的重要点缀)、组景(构成“舍我无他”景区的中心)、赏景(令人留连忘返)之意境中独占魁头,成为湖南园亭建设的经典之作,与北京陶然亭、滁州醉翁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1985年,爱晚亭还曾作为古城长沙象征和平的使者,以“共月亭”之名仿建于日本鹿儿岛市。
  此外,岳麓山的古典建筑还有:
  吹香亭:位于岳麓书院左侧黉门池中,为六角单檐攒尖顶。此原亭系1234-1236年(端平年间),尚书钟仙巢始建于麓山苍浪谷中的闲居之地。亭上曾有宋理宗(在位前,任邵陵防御使)书额“仙巢吹香亭”及联:“放鹤云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后废。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院长罗典在今址池中建东亭,架设木桥。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重修,设石桌石鼓,改名吹香亭,意存故迹。1826年(道光六年)改为石桥,1852年(咸丰二年)战火所毁。1868年(同治七年)修复,改置石柱、石台、石栏,抗战中又毁,桥、台、石柱、石桌尚存。1985年按原貌修复,古韵犹存。
  见雩亭:位于岳麓书院右侧饮马池中。1165年(乾道元年)湖南安抚使刘珙始建于书院之南,为门生游憩之所。宋张 曾为之作《见雩亭词》,后废。1507年(正德二年)再建于清风峡,又废。1787年(乾隆五十年)院长罗典筑茅亭于今址,名为西亭。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重修,改名风雩,意存故迹。1852年(咸丰二年)又为战火所毁,1868年(同治七年)修复时,虽围石柱石栏,仍为茅亭。后亭毁台存。1984年按原貌修复,仍六角平面,圆形攒尖茅顶,在典雅中折射出一种古朴遗风。
  自卑亭:位于岳麓山下今湖南大学广场右前方。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由长沙郡丞赵宁倡建。亭名取自《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之句。1795年(乾隆二十四年)重修,1812年(嘉庆十七年)移建于登山通道中,即今址,使登山道路由亭中穿过,意使“登斯山者高山仰止,道中庸也,极高明也”。麓山上原在半山道建有“道中庸”亭,山顶建有“极高明”亭,《续岳麓志》云:“二亭皆朱子题额旧址。久废”。康熙中巡抚周召南、丁思孔先后重建,道光年间,为使二亭回复旧观,仍泐朱子题额坚于亭。兴建后的自卑亭与极高明亭、道中庸亭皆贯穿山道,构成岳麓山自上而下的一条视觉和交通轴线,这是岳麓山风景建设中一种巧妙构思手法。亭为方形砖墙歇山顶,小青瓦屋面,四壁开辟拱门,简洁朴实,“自卑亭”三字古朴凝重。因民国时避马路于亭侧,则原登山通道遂废。李拔撰《自卑亭铭》,以登山之道而示其为学之步骤,岳麓山中所蕴藏的深邃的湖湘文化之内涵由此可见一斑:
  “窃闻圣教,登高自卑。伦常日用,百姓与知,率由践履,变化固之。宫墙何异,美富何奇,毋悲路岐,循循下学,入圣之基。”
  半山亭:位于岳麓山的爱晚亭至麓山寺之山道间,为一六方单檐凉亭。此处原有半云庵,为僧道上下必经之处。传麓山寺一烧火僧颇通诗韵,曾以半字作诗一首,云:“山半山庵号半云,半亩半地半崎。半山茅块半山石,半壁晴天半壁阴;半酒半诗堪避俗,半仙半佛好修心。半间房舍云分半,半听松声半听琴。”住持方丈闻之大为惊讶,不复令其烧火,收为衣弟子。“半”字诗对仗工整,句句用半字,用法自然流畅,气韵贯通,毫无结屈牙之弊,成为名山胜迹之趣谈。半云庵虽已久圮,“半”字诗却一直流传至今。因首句有“山半”一词,古人即在这里筑凉亭以憩游人,取名“半山亭”,秀亭古诗,相得益彰。
  白鹤泉:位于岳麓山观音阁外南侧,因泉水甘冽异常,清透明澈,冬夏不竭,被誉为“麓山第一芳润。”相传古时有一对仙鹤爱泉水之甘润而飞止其上,此后泉水中就一直留有一对鹤影,以泉水沏茶,热雾升腾,盘旋于杯口之上,酷似一双白鹤翩翩起舞,古人即将此泉谓之白鹤泉。北宋“铁面御史”赵忭游山曾写诗一首盛赞此泉:
  “灵脉本无源,因禽濑玉泉。自非流异禀,谁识洞中仙”。
  1877年(光绪三年)粮道夏献云在此建亭护泉,亭为一碧瓦单檐方顶,周以汉白玉石栏护之。翰林院编修杨翰书《白鹤泉碑》云:“白鹤泉出清风峡,味甘冽,冬夏不竭,宋儒张子有《酌白鹤泉》、《憩清风峡》诗,又与朱子城南唱和,有《兰涧》、《石濑》诗。宪云筑台其上,爰录二夫子诗镌刻于石,非但备名山胜事,亦欲使游者景仰前贤”。后亭废碑存,今停为1956年重建。
  在“山西斜日边,峭入几寻天。翠落重城内,屏开万户前”的岳麓山上,除著名的名胜古迹此外还有雄踞峰顶的道家“真虚福地”云麓宫、深藏于半山密林之中的“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麓山寺,更有名播中外,代有闻人,翰墨流香,已逾千载的岳麓书院。群峦叠翠,天然雄浑的岳麓山正是因有这遍布群山的奇珍瑰宝而扬名海内。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湘城沧桑之变》,郑佳明/主编,黄纲正|周英|周翰陶/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6 11:54 , Processed in 0.09294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