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园林名胜的滥觞

2008-10-9 22:5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90|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中国的园林建筑,从古代至今天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果商代纣王修造鹿台,建酒池、肉林带有传说色彩,尚不可信的话,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修建离宫则既有文献记载,也有考古发掘资料证明。《国语·楚语》载:“灵王为章华之台……”。《史记·楚世家》云:“灵王七年(前534年)就章华台。”《水经注》记载漓湖“湖侧有章华台,台高十丈,基广五十丈。”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证实,楚灵王修的章华台,就在湖北江陵的楚国都城故址纪南城东约50公里,现属潜江县龙湾镇马场湖村,遗址总面积220余万平方米,尚存十余个夯土台基,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和生活用品,专家们认为章华台代表当时土木结构建筑的最高水平,为游宫建筑群和园林建筑群的鼻祖。
  长沙战国时期的城是否有园林建筑目前无法确定,但西汉时期,长沙城已开始有园林则有史可考。一般认为贾太傅故宅已初具园的功能,为长沙园林的滥觞。前176年(西汉文帝前元四年)。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他到长沙后在住宅院内进行绿化,种了柑树,又修造了一张只有一个脚的独特石床,以供其憩息。另外还凿了一口井,井口小腹大,传说深不可测,与江西洪都(南昌)禅林寺的一井相通。东晋时,此处曾作为长沙郡公陶侃的住宅,后仍复为贾太傅祠。
  贾祖故宅位于现长沙市太平街太傅里,北距五一西路约200米,西与湘江仅隔一条下河街,相距不到100米,其位置在楚汉古长沙城的西侧,是长沙城现存唯一的时代最早又最可靠的一处古迹。不但《水经注》对其位置有明确的记载,以后唐宋各时期的古文献名著《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元和郡县志》、《太平御览》等无一不有所述,从未有人提出过异议。唐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一诗也是早已脍炙人口。1988年7月,长沙市信托贸易公司在该处修建仓库,在旧房墙壁内拆出清初顺治时重修贾太傅祠的石碑3通,考古人员配合其挖基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5米,发掘深度从地面至底4.5米。4米多深的地层从上而下分为9层,第一层为清代至民国的堆积,底部有一层铺地砖,铺地砖上有烧黑的瓦砾,可能为长沙大火的遗痕;第二层为明清时期遗物;第三层为宋元时期堆积;第四层和第五层为唐代地层,出土有长沙铜官窑瓷器、匣及灰陶莲花纹瓦当等;第六层到第九层均为东晋南朝的地层,出土青瓷盘口壶、青瓷直壁碗等瓷器及大量的灰陶绳纹筒片、板片等建筑构件。由于地于水位较高,探方壁不断崩塌,挖掘未能到达原生土层,但从发掘的地层和出土的遗物,足以证明故宅时代的久远。贾谊在这里生活了4年,既写下了《鸟赋》等不朽之作,也带来了汉长安城修造园林苑囿之风气,开了长沙园林建筑的先河。
  长沙古城真正的每一个园林建筑还要算长沙定王的蓼园。前155年(西汉景帝二年)。长沙定王刘发因思念在长安的母亲,于城东建造了一座高台,登台北望以期在依稀中看到母亲,后人称之为定王台。筑台的同时,他又在台旁修了一个蓼园。蓼为一种草本植物,叶辛香,“说文”称之为辛菜,古人用作调味品或入药,引伸比喻为辛苦。蓼园之名亦体现了定王思母之情。南朝梁任著《述异记》去:“长沙定王故宫有蓼园。”又古诗文中有“定王宫殿蓼园风”句,据此看来这蓼园是长沙定王之宫苑,但从长沙汉城及定王台的位置,其应是一座别苑。
  定王台位于长沙浏城桥的西南,新辟的解放西路从其南侧经过。台东侧的龙伏山从浏城桥至天心阁一带有大量的战国楚墓,台就建在山坡西侧。1985年,在定王台旧址处修建了长沙市图书馆,建馆时在此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唐宋时期的瓷器残片和东汉墓几何花纹青砖,城市建设中亦在这一带多次发现东汉墓葬,最西到了临蔡锷路的现市委大院,说明此处在汉以前尚未围入城内,可见当时的定王台和蓼园均是建在城外。在古代城市建设中此种情况亦属常见,如楚的章华台,秦的阿房宫,西汉的建章宫等。
  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为湘浏盆地西缘丘陵的一部分,形成了长沙西面的天然屏障,“碧障屏开,秀如琢玉”,其以优美的风景而致遍山名胜古迹,从古至今为长沙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之冠,有“岳麓之胜,甲于湘楚”之誉。岳麓的自然景色得于大自然的造化,而人文名胜则发轫于汉魏六朝。
  岳麓山的名胜首推麓山古寺。麓山寺为268年(西晋武帝太始四年)法崇禅师首建,原名古鹿苑,又称慧光寺。至南朝,寺内法物逐渐充实,并有所扩建,至唐代,大书法家李邕写了“麓山寺碑”后更是名声大振,被后人誉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寺的观音阁前有棵古松,传为六朝时所植,原有两棵,清乾隆时被大风吹折其中之一,后补种了一棵,现两株苍松相映成荫,成为古寺沧桑的见证。当时在岳麓书院执教的张九镒有《麓山寺六朝松大风拔一感赋》诗云:
  “翻风啸雨播云根,百尺森然独踞尊。共说六朝留古迹,已非双树立僧门。虎岑堂扩虬髯新,鹤井泉空蜕骨痕。倚石坐看偏缺一,眼前灰劫竟谁论。” 
  1986年市佛教协会重修大佛殿,文物考古人员配合建设工程对观音阁前的佛殿基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400平方米,文化遗物堆积厚约1.5米,地层中明清两代佛殿的铺地砖沿尚,有不少瓦当、脊饰、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和泥雕、石雕的佛像残片,还有不少魏晋南朝至宋元各时期的瓷片,出土的遗物证明了麓山古寺为汉魏名胜并非杜撰。
  此外,岳麓山的六朝名胜还有一个杉庵,相传东晋陶侃为长沙郡公时,曾在岳麓山下结庵种杉。《岳麓志》载:“杉庵,岳麓山下,陶侃种杉结庵,后庵废杉存,古鬣可爱。”以后,在岳麓山因这位长沙郡公衍生出来的名胜还有“蟒蛇洞”,“射蟒台”等,不过均属带神话色彩的传说了。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湘城沧桑之变》,郑佳明/主编,黄纲正|周英|周翰陶/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6 19:30 , Processed in 0.08978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