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楚国南方军事重镇的诞生

2008-10-9 22:4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24|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古代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受政治的影响最大,军事防御次;商业和交通等的需要都是陪衬。”长沙城正是由于楚国对越军事的需要而产生,各种资料证明,其首先是以一种军事要塞的形式而出现于楚国的南方边陲。
  春秋战国之际,越国正处于勾践执政时期,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使越国国力不断强盛,终于在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与楚形成强烈的对抗局势。直至前333年越为楚所灭的140年中,这种对抗一直未有松弛。越亡国的前夕,约公元前340年,越王无疆还“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疆。”当时齐威王派使者游说越放弃齐国专攻楚,使都说:“复雠、庞、长沙、楚之粟也;竞泽陵,楚之材也。越窥兵通无假之关,此四邑者不上贡事于郢矣。”“于是越遂释齐而伐楚。”这段历史记载证明,当时长沙已是楚国重要的粮食基地,也是越垂涎欲得之地,在楚越的长期对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长沙,古代滨临洞庭,千里湘江蜿蜓北行,越过丛山峻岭后至此豁然开阔。其不但是楚国越过洞庭南进岭南的战略据点,更重要的是其东面与越国的本土浙江和江西接壤,在楚越长达100多年的对峙中,为楚国南界对越最主要的军事防御基地。考古发掘的资料,为这一段历史提供了极有力的证据。长沙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楚墓中大多数都有兵器出土,兵器主要为铜制,极少数为铁制,种类有剑、矛、戈、戟、镞等,其中以剑为最多。每墓中少则1件,多则戈、矛、剑一套,也有不少数套共存。特别是一些级别较高的墓,即士一级以上楚国官员的墓中,基本上都有兵器随葬。1971年发现的浏城桥1号墓中,共出土铜兵器16件,其中戈7件、矛4件、剑4件、戟1件,别有箭镞46件及甲、盾等。1974年10月,在工农桥附近发掘了两座战国墓,两墓并列,应为夫妻异穴合葬,其中一座除出礼器外,还出土了铜戈、矛、剑、殳等4件兵器,戈上有铭文“长邦”二字。戈铭的“长邦”很可能与长沙有关,先秦时有邦伯,为地方行政官员,据《尚书·召诰》:“命庶殷,侯甸男邦伯。”注:“帮伯,方伯,即州牧也。”“长邦”则可能是长沙的地方官,根据此墓的形制和随葬器物,墓主人为士一级的军官,也应为此戈的主人。
  长沙楚墓的兵器,更多的是出于小型墓葬之中,一般为每墓1件,主要是铜剑,也有矛或戈,甚至有的墓葬仅出土兵器1件,别无他物。根据长沙市文物工作队1976-1987年发掘的500余座楚墓进行统计,除130余座墓葬曾被盗掘,随葬器物无法确认外,其余300余座墓共出兵器230余件。其中最典型的是1983年发掘的张公岭战国墓群,在离市区约8公里的东郊张公岭,现107国道和长永公路交叉处的东南角,有一片连绵的小山名叫麻雀坡,山坡上分布着100多座战国时期的古墓葬,除个别被破坏外,发掘时清理了其中的98座,共出土戈、矛、剑等铜兵器112件,另外还有不少箭镞,除有几座很小的墓中空无一物外,绝大多数墓中都有兵器随葬。
  从张公岭墓群的情况分析,此处应是一楚国军人的墓地,而且很可能是卫戌长沙的戌口。首先,这些墓葬都是有规律地分布在相邻的几个山上,较大的墓在山头,附近分布着一批小墓,墓葬方向基本一致,时代也多为战国中期。第二,墓葬的形式和随葬的器物都较在长沙城区出土的楚墓简单,城区出土的战国楚墓棺椁周围多用白膏泥填塞,因此不少都保存有棺椁,随葬器物也较丰富,有不少精美的玉器、琉璃、漆木器等。而张公岭的墓葬中填土中基本不见白膏泥,仅个别在棺椁底部填有白膏泥,因此均无棺椁保存;随葬物也较简单,除仿铜陶礼器外,就是兵器。另外出土了13件越式铜鼎,都是实用器,底部有烟薰的痕迹,有的鼎内还有残留的食物,只有极个别的墓中出土装饰品水晶玛瑙圈。第三,该墓地位于浏阳河东北的河湾。其西侧隔着一征开阔的河滩地便是浏阳河,与马王堆汉墓隔河相望。南面是连绵的小山,也就是今省司法学校、农机学校、市27中等单位所在地,这些单位在此基建和修长浏公路时都曾挖掘出不少战国楚墓,至今省农机学校内尚保留着两个大土堆,据勘探也是两座战国楚墓。墓地北面是一片山谷冲积平地,古代直到民国初年长沙至浏阳的公路修建之前,长沙通往浏阳和江西的驿道就从此经过。山谷平地的西头临近浏阳河处有一台地,地名为土门湾,很可能因古代此处有一土筑的关隘而得名。不过,因修筑长永高速公路和107国道,建设星沙开发区,这一带已彻底改观,旧迹无法寻觅了。
  至战中期,长沙已成为楚人开发江南的重要基地,并以此“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他们以强大的武力对外开拓,又以雄厚实力保卫了一方安定,有着数千年文化积累的历史古城,就在这种环境中诞生。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湘城沧桑之变》,郑佳明/主编,黄纲正|周英|周翰陶/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7 06:58 , Processed in 0.09219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