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浏阳算学馆:湖湘新学第一家

2008-10-9 22:1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670|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惨败而告终,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在强烈的民族危机感的驱使下,被称为“浏阳二杰”的谭嗣同、唐才常和其他一些维新志士一起创立了’湖南第一家新式学堂——浏阳算学馆,从而揭开了湖南维新运动的序幕。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1865年生于浏阳。少时钻研儒家经典,又师从欧阳中鹄,读《船山遗书》,深受王夫之反清民族思想和“道不离器”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并接受了一些“西学”思想的影响。
唐才常,字伯平,号绂丞,1867年生于浏阳。少时与谭嗣同同师事欧阳中鹄,交谊甚笃。1886年人长沙岳麓书院就读,并在校经书院附课,究心于经世致用之学。1994年入武昌两湖书院读书。
  1895年潭嗣同正在武昌帮助其父湖北巡抚谭继询办理赈灾。中国战败的消息传来,他深感忧虑和悲愤,经常与正在两湖书院读书的唐才常等讨论时局,商议救国救民之策,“谋所以变通之,激励之……彻夜不眠,热血盈腔。”他们认为,中国要富强,就必须“变通”;要“变通”就必须“育人才”;要“育人才”就必须“自算学始”。因此,他们筹划在浏阳设一所“算学格致馆”。当他们回到家乡,将这一想法告之乡人时,士绅们反映冷淡。于是,潭嗣同向他的启蒙塾师,曾任内阁中书的本县名绅欧阳中鹄写了一封2万余言的长信,表明了自己兴办算学格致馆的想法,并论证了其必要性和可能性,试图利用欧阳中鹊的影响争取县中士绅的支持。
  欧阳中鹄,宇节吾,号瓣疆,1849年生于浏阳。1873年中举,次年考授内阁中书。曾先后任谭继洵、杨昌 家馆。1886年入浙江学政翟鸿(长沙人)幕,协助整顿校经精舍。后入京供职。甲午战争爆发后请假回湘。他收到谭嗣同的信后,将其加批附跋,印成单行本广为传发,以为兴办算学格致馆之舆论先导。这就是著名的《兴算学议》。
  在这封长信中,谭嗣同陈述了甲午战后中国面临的深重的民族危机。他认为造成这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官、士、民各阶层的沉迷不醒:官则贪赃枉法,虐待百姓;士则空谈气节,虚骄无实;民则愚昧迷信,盲目排外。他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变西法,开风气,育人才。他认为,中国之积弱,首在人才不济,而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桎梏,尤其是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制度极大地限制了民智的开化,束缚了人才的成长。因此,他主张“变法必先从士始,从士始必先变科举,使人人自占一门,争自奋于实学”。他认为,当时,保守势力占据上风,变法只可小试于一县,并提议从算学格致开始。因为“算学为中国所本有”,格致“亦杂见于古子书中”,实施过程中阻力要小一些;且经费来源有限,规模开始不可太大,可先立算学馆,“而置格致为后图,以待经费之充足”。
  谭嗣同的《兴算学议》印发后,遭到浏阳一些顽固保守士绅的攻击,但得到了湖南巡抚陈宝箴、湖南学政江标等开明官僚的赞赏和支持。陈宝箴读过《兴算学议》后,非常欣赏谭嗣同的“识度、才气、性情”,并饬命将《兴算学议》加印1000本,“遍散于各书院”。江标则对谭嗣同等人的要求大力支持。他在谭嗣同、唐才常等10余人联名上书,“迳请改南台书院为格致馆”的禀词上迅速批示,“准将南台书院改为算学馆”。由于地方要员的支持,浏阳算学馆终于开始筹备。经士绅筹募以及分南台书院原有经费,算学馆每年可得经费六百千钱。谭嗣同等还“自愿捐购西书”,为算学馆作图书资料准备。谭嗣同、欧阳中鹄等相继制定了算学馆《开创章程》、《经常章程》和《原定章程》、《增订章程》等。
  正当浏阳算学馆紧锣密鼓筹备的时候,浏阳发生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大旱,百姓“逃亡者、饿莩者”不计其数。谭嗣同等认为“灾民失业,赈抚维艰,某等忝在胶庠,粗知大义,念饥渴之由己,何忍聊复弦歌。夫分人以财,力或未逮,而移缓就急,义在则然”于是决定将筹备算学馆的公私款项用来赈灾。于是算学馆的筹备暂告中断。
  然而,由谭嗣同的《兴算学议》掀起的新学热潮已使浏阳县城内外“风气大开,人思自励”。算学馆暂时不开,人们就“各纠合同志,自立算学社,精研算学,以便下年考取入馆”。这种自立的算学社在“本城中已成三社,余城乡续议结社者,尚纷纷末已”。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欧阳中鹄、唐才常等16人自筹资金,“人出钱五十缗”最先创设的算学社。该社设于浏阳县城的奎文阎 (今浏阳市一中校内),聘新化晏孝儒为教习,讲授算学。
  1897年春,赈灾之事结束。创设算学馆之议再次被提出来。这时,欧阳中鹄“已筹得巨款”,因此,决定不再在南台书院基础上创立算学馆,而是以算学社为基础在奎文阁“别创一算学馆”。南台书院则“改师课为史学、掌故、舆地诸门”,并将一部分经费分拨给算学馆,算学馆的经费每年约为一千串。算学馆设山长(或称掌教)一人,监院一人,“聘请精通算学者一人,以充分教”。算学馆招收生徒16人,其中县城内4人,东南西北四乡各3人。生徒年龄规定在30岁以下,学习半年后经过甄别,再决定去留。生徒在馆学习时间为3年。
  《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载明:“本馆之设,原以培植人才,期臻远大,并非为诸生谋食计。算学为格致初基,必欲诣极精微,终身亦不能尽。”这实际规定了浏阳算学馆的教育宗旨,即培养“诣极精微”的数学专门人才。根据这一宗旨,算学馆主要开设算学方面的课程,因“绌于经费,不能延聘各门专师”,格致方面的课程由生徒自学,“一俟经费充裕,再行聘请方言、格致各门专师”。算学馆要求人馆生徒已经读过经书,入馆后不再读经,只要求“余时(课余)温习经、史”。馆内备有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
学方面的“西书”,订有《申报》、《汉报》、《万国公报》等报刊,以供生徒课余“阅看外国史事、古今政事、中外交涉、算学、格致诸书及各新闻纸”。这些教学内容都带有明显的近代色彩。
  在教学方法方面,浏阳算学馆则是新旧参错。如“每次季课,由山长点名给卷,卷用弥封编号扃试……日午盖殿戳,日入纳卷”。“季课四次外,每月逢八,由山长发题,课肄业诸生,别为馆课。限二日交卷,酌奖十名”,这些都是采用当时书院官课与院课的旧规。而“诸生每月发日记大簿一本,按日将师所传授,己所演习,看书起止,朋友讲论及有心得与发明之处,并算学外旁及何业……详载其上”,这些又是采用学堂新规。值得注意的是,谭嗣同在为算学馆制定《经常章程》时,曾规定了实践教学环节:
  “试办一年之后,生徒于算学之浅近可见诸施行者,惧已精熟,可将本县所存前后膛各种枪炮借令用测量法施放。某种枪炮速率、击力及某度之抛物线若何,即逐种绘图列表,以备他日应用。兼令演习测绘行军草图之法。”他还设想把算学馆办成当地的农桑新法试验基地和附设有实验工厂、矿山的综合性新式学堂。他建议算学馆试验养蚕、水利及耕种新法,然后“将新法刊布,并面授乡民”。通过养蚕,学馆“所获亦丰,再议添聘教师,购办精器,讲求地学、化学,以集股开矿。矿务兴,则汽机制造、水火电力、声光、工商诸学,皆可见诸实事矣。”
  算学馆也注重对生徒的道德品行教育,但不同于旧式书院的封建伦理纲常教育。谭嗣同在《经常章程五条》中规定;“在馆肄业,有大可见品行者,曰‘恭敬师长,敬业乐群’,其余小节可不苛求。”他解释这8个宇说,“恭敬师长”,应该是终身“常存一师保临之之意”;“敬业”,不光要热爱算学、格致等课程,对以前学习过的经、史、诸子,“均应时常温习”,并“施于实用”;“乐群”,要求同学之间“当有久而加敬之意,劝善规过,互相切磋,冰释理解,久之自有真乐”。这也是浏阳算学馆明显不同于旧式书院的地方。
  浏阳算学馆规模不大,存在时间也不长,戊戌政变后,即告无形停顿。但是,它对湖南新学的传播和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自它开设后,各府、州、县纷纷仿而效之,在书院功课中添设算学,研习算学之风渐起。诚如唐才常所言:“湘省直中国之萌芽,浏阳直湘省之萌芽,算学又萌芽之萌芽耳。”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湘城教育纪胜》,郑佳明/主编,彭一平|陈先枢|梁小进/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3 18:30 , Processed in 0.09666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