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大贤”张元忭与“贤哲”吴道行

2008-10-9 22:0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94|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岳麓书院自元初重建以来,虽几度兴衰,但弦歌不绝,到明代后期涌现了两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这就是以“大贤自许”的张元忭和他的学生、时称“衡湘贤哲”的吴道行。
  自1507(明正德二年——王守仁来岳麓“为朋徒斤斤讲良知之学”之后,又有王守仁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五乔龄、季本、罗洪先、张元忭、邹元标等先后来岳麓讲学。王学“致良知”、“格心”、“知行合一”等一套新的学术思想的传入,使埋头制举的湖湘士子耳目为之一新,自由讲学之风再起,从而促进了书院教育的发展。 
  在来岳麓讲学的王门弟子中,以张元忭学术成就最高。张元忭,字子荩,号阳和,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517年(隆庆五年)登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翰林院待读。1582年(万历十年),他以使事入长沙,被兵备道李天植所敦请,主教岳麓书院。据《明史》本传及《岳麓志》记载,张元忭“生有异质,又好读书”,“慨然以大贤自许”。他少时身体羸弱,但读书很刻苦,其母担心他身体不支,常加以戒止。而张元忭待母亲睡熟后,又悄悄起床,挑灯夜读,由于脑力交瘁,到30岁时就“发白如霜”。
  张元忭在学术上主张“以万物一体为宗,而以明德于天下为愿”,立足于“万事万物皆起于心”的心为本体的思想。他把朱张探讨的“太极之旨”也归结为心,他是用“心即理”的思想在传授岳麓门生。但张元忭不是原封不动地传授王学。他虽为浙中王畿的弟子,但他并不恪守王畿之学,相反,他对五畿乃至王守仁的一些观点、思想表示怀疑和批评。重经世致用本是湖湘学的传统,而王学好空谈,到明万历年间王学更陷入了空谈误国的沼潭。张元忭针对王学的这一流弊,提出“当今所急在务实,不在炫名,在躬行,不在议论。愈笃实,愈光辉,愈易尚,愈广大”。尤为可贵的是,张元忭在岳麓讲授这种思想,正值张居正执掌宰相,诏毁天下书院,禁止自由讲学之时。岳麓书院虽未被毁,但讲学之风已经停止。自张元忭受命主教岳麓,讲学之风才再度兴起,“士风翕然丕变,湖南正学,绝而复苏”。所谓“正学”乃是久违多时的湖湘学派学风。 
  张元忭对长沙教育的贡献还在于他恢复了岳麓伦理践履的教育传统。他把他于1578年(万历六年)命教习内馆所作的《内馆训言》中所阐述的儒家伦理教育思想带到了岳麓,这从他在岳麓所作的《大成殿》、《岳麓自勉》、《朱张祠》、《惜阴篇》等诗中可以体现出来。张元忭在常课之外,特拟《训言八条》,曰:忠、廉、诚、慎、慈、俭、谦、和,并各系以诗。“又摘史传中贤宦事迹,名为训解,日取一条,令年长二人,宣读二遍,请童竖环立而听”。《岳麓书院志》说张元忭“天性忠孝,介然不敢取与”,所以他对”忠”的解释尤为深刻,于“忠”、“廉”、“诚”之间的联系为前人之未言。他说:“且说如何为忠,只有一心为着朝廷,不为一己私图而已。”“人臣欲事君以忠,必守己以廉,其成败名丧节,未有不由贪者。”“人生世间,处心行事,全以诚为主。”欲立“掀天揭地功业,也都从诚上起,若还不诚,则根本先坏,纵然用计用数,毕竟做不得好人,济不得大事。”这说明。要做到忠,关键在做到廉,不廉必有私图,故不可能忠。忠是做人的目的,而廉是忠的保障。诚是做人的根本,无此根本,忠和廉都无从说起。显然,张元忭所说的道德修养不像王学单纯内向求心,而是主张通经读书和经世致用。张元忭赖于“诚”的修养方法与湖湘学的先察识后涵养的修养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张元忭在岳麓培养了不少“良知”学生,吴道行就是他最得意的一位。吴道行,字见可,一号嵝山,善化人。系张高足、开禧北伐功臣吴猎之后。吴道行因历试乡国不果,终未走上仕途,一生以讲学授徒为业。他从小就对岳麓书院有倾慕之情,“方七岁,闻长老谈岳麓先贤讲学,便肃然倾听,指示古来忠义大节,辄色喜”,为先贤之忠义大节所感动。张元忭讲学岳麓后,已逾“而立”之年的吴道行,从游就学其门下,与之“大畅良知孝弟之旨,一时遂相引重”,深得张元忭的赞赏。其时,被张居正禁废的长沙惜阴书院恢复,吴道行被聘为山长,人称“嵝山先生”。1590年(万历十八年)吴道行以望重出任长沙知府,重修书院并主持编撰了《岳麓书院志》。1633年(崇帧六年),他任岳麓书院山长,长达10年,临终前2年(1642年,明朝覆亡前2年)仍讲学其间,吴道行作为明代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致力于殷勤讲贯朱张之学,力纠王学空疏流弊,使明末长沙岳麓书院与无锡东林书院成遥相呼应之势。《善化县志》称他“留心经史,百家诸子,兵饷军政之属,部决利弊,悉见施行”,可见其学注重务实。在学术上,他反对王学末流的荒诞,“笃伦敦义,讲学穷理”,“自余著述,藏之家乘,扬之国华”。吴道行的思想与提倡治国平天下为“有用之学”,极力维护理学正宗的东林学派十分接近。东林学派传人无锡高世泰称赞吴道行“道以朱张为宗,与文端(顾宪成)、忠宽揆(高攀龙)固一也,可不谓衡湘之贤哲哉”,肯定他与顾宪成、高攀龙思想的共同之处,以及他们对延传“道南正脉”的贡献。1641年(崇帧十四年)高世泰任湖广按察使佥事提督学政,次年来岳麓讲学,并协助修葺书院。吴道行与高世泰成为至交好友,二人共同为恢复理学正宗,培养湖湘弟子而竭心尽力。他们的最大功绩是培养出了像王夫之这样的一代贤才。王夫之在吴道行任山长、高世泰来院讲学期间开入岳麓书院肄业,成为明代岳麓书院最杰出的学生,后来成为与顾炎武、黄宗羲齐名的大思想家。
  1644年4月(崇帧十七年三月),明王朝覆亡。吴道行“郁郁不自得,一日趋吉藩故邸,望阙痛哭展拜,舆归(岳麓)山中,不食而卒”,以身殉国殉君,表现了“衡湘贤哲”的清白与高洁。死前他留下遗言:“惊闻北事,主亡臣辱,痛之如何!予以诸生,食恩累代,独非草莽之臣哉!……笔搁而舆至,将以吉日成遄归,集儿女罗拜,从此从先帝于地下矣!”他面对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和清兵入关、长驱中原的“北事”,作为食明之皇恩的诸生,既痛恨倾覆明王朝的农民军,又不堪忍受满族入侵的残酷现实,只得以死明志,最终实现了他的老师张元忭所教诲的“爱国忠君仗到诚,休将一念坏平生,勿欺请绎宣尼训,留取丹心答圣明”的人生理想。 
  张元忭、吴道行在教育活动中所倡言的“在务实,不在炫名,在躬行,不在议论”的“笃实”精神,对于王学来说,无疑是一种进步。然而,他们衡量“笃实”的标志,最终落到了是否“忠君”这一点上。在他们的教育思想体系中,“经世”与“忠君”几乎成了同义词。张元忭反复要求学生做忠于朝廷的“忠良之臣”,吴道行更以“从先帝于地下”来实现了他的“孝弟之旨”。中国历代儒家都十分注意“学、治、教”三位一体的社会教化功能,把做顺民、忠臣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这种教育理念,一方面包容了儒家诲教世人、整饬社会的人文理想和社会责任,把道德至善与修养治平的思想,通过教化形式认生命价值中提炼出来,成为提升民族凝聚(中和)心理的一种强劲动力;另一方面却充斥着类似神学的精神价值观念,极大地抹杀了人的个性,抑制了人格的自立,它所体现的威权体制、人伦秩序、道德规范及传统均平心理,对于僵化士子思想,树立愚忠意识起了决定性作用。我们在宏扬湘城教育优秀传统的同时,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复制社会和个人创造力的功能,才能使教育在社会进步中发挥最大的影响。到清代,颜元李学派和乾嘉学派似乎领悟到了这一道理。这一事实也能从清代长沙教育的演变中得到映证。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湘城教育纪胜》,郑佳明/主编,彭一平|陈先枢|梁小进/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3 16:40 , Processed in 0.09473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