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朱熹在潭州的教育活动

2008-10-9 22:0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56|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朱熹是南宋时期最有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宋代理学经过朱熹的综合和总结才自成规模与体系。朱熹独创闽学一派,他认为“理在先,气在后”,主张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论,其学说被视为理学正宗,深刻影响着中国学术思想700多年的发展。在“东南三贤”中,张、吕极谦都中年早逝,事业中辍,唯朱熹以年老告终,耕耘学坛时间最长,成就也最大。论其在儒学中的地位,可以说朱熹是仅次于孔孟的思想家,其门生则称他为“万世宗师”。
  朱熹,宇元晦,一字仲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1130年生于建州龙溪,1200年卒,享年71岁。他18岁登进士,授泉州同安主簿,官至宝文阁待制。朱熹一生两次来潭州,对建设和发展书院及州学、活跃湖湘学风、确立会讲制度以及授业生徒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至今岳麓书院的讲堂之中还竖立—着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的碑刻,永供后人瞻仰。
  闽学与湖湘学同出自“二程”,基本倾向相同,但在“知行”等问题上却存在分歧。湖湘学重实践和经世致用,而朱熹则批评湖湘学者“只说践履不务实理,亦非小病”。然而,分歧并没有阻碍朱熹与张的友谊,他们常有书信往来,共同探讨理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朱熹知“得衡山胡氏学,则往从而问”,决定要亲晤张。
1167年9月(乾道三年八月),朱熹从福建崇安专程来潭州造访张,受到了张热情接待。朱熹在潭州逗留了两个月,理学界著名的“朱张会讲”由此而展开。朱、张对理学中的一系列问题,诸如“中和”、“太极”、“仁”等分别在岳麓书院和张的城南寓所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岳麓与城南仅一河之隔,朱张二人经常同舟往返于湘江之中,“朱张渡”由此而得名。据范伯崇讲,“二先生论《中庸》,三日夜不能合”,可见他们讨论得十分热烈,而且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意见。朱熹首开长沙书院会讲之风,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书院会讲制度的确立,是书院区别于官学的重要标志。“会讲”就是允许不同学派自由讲学,体现了书院内“百家争鸣”的特色。会讲让不同学派相互讨论,辨析异同,推动了书院的学术研究,促进了研究和教学的结合。朱张会讲开辟了理学中闽学和湖湘学的交流和融合,也对后来岳麓书院的学术发展和教学活动起了推动作用,带动了其他学派人物,如稍后的事功学派陈傅良、明代阳明学派王守仁等,也来岳麓书院讲学,传播各自的学术思想。以岳麓书院为基地的湖湘学派能融合众学派之长,是与不同学派来岳麓自由讲学分不开的。 
  朱熹这次来潭,还大开讲坛,教授诸生,从者有如蜂拥。据清康熙《岳麓志》卷3记载,朱熹到长沙访南轩,讲学岳麓,其内容是孟子学说,目的是“以致克己求仁之功”。朱熹在潭州的教学活动时间虽短,但激发了湖湘学的迅速传播,并使湖南教育中心由衡山转移到了长沙。
  1194年初,已63岁高龄的朱熹由丞相留正推荐出任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再次来到阔别27年的潭州。旧地重游,今非昔比,他讲过学的岳麓书院已是“师道陵夷,讲论废息,士气不振,议者惜之”。因此朱熹任上,除“修武备,戢奸吏,抑豪民”外,把兴学作为从政的头等大事。他在《潭州到任谢表》中写道:“学兼岳麓,壤带洞庭,假之师帅之职,责以治教之功。”明确表示要以治教为重。他在复兴州学之后,把主要精力投入对岳麓书院的整顿和振兴之上。这一时期朱熹在潭州的教育活动主要有3个方面:
  第一是整顿岳麓之教。朱熹一上任就提出《潭州委教授措置岳麓书院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整顿士风和建设书院。其一是聘请自己的弟子黎贵臣充任书院读书职事,又聘张门生郑一之为学录,掌管学规和辅助教授。其二是增加额外学生10名。他认为岳麓书院“本为有志之士,不远千里求师取友,至于邦者,无所栖泊,以为优游肄业之地”。因而别置额外学额,可以不由课试而进,其廪给与郡庠相等。其三是更建书院,对“岁久圮”的岳麓书院进行了大规模修复,“更建于爽之地,规制一新”,扩建宣圣殿5间,殿前引水为池,列屋百间,可容学生千余人。其四是新修与岳麓书院关系紧密的湘西书院。湘西书院与岳麓书院同毁于绍兴兵火,经南宋刘珙重建,又已年久破旧。朱熹托枢密使王谦仲转恳漕台新修。他在给王谦仲的信中说,此事“皆关名教,计所乐闻”。湘西学院在朱熹的关心之下,不久便面目一新。其五是解决书院在经费等方面的困难。朱熹为岳麓书院置学田50顷,乞赐九经御书,甚至对书院斋舍、几案、床榻之类的具体事项,都事无巨细地一一过问。经过朱熹的有效治理和严厉督促,岳麓书院很得以快复兴。
  第二是亲自执教,亲自督课。朱熹知潭州时,年事已高,而“治郡事甚劳,夜则与诸生讲论,随问而答,略无倦色。多训以切己务实,毋厌卑近而慕高远。恳恻至到,闻者感动”。又据《朱子语类》记载;“甲寅(1194)八月三日,盖卿以书见先生于长沙郡斋,请随诸生遇晚听讲,是晚请教者七十余人”。朱熹不仅经常在寓所向来访的学生授课,而且还亲自到岳麓书院督课,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次,他到书院后,采取抽签的方式让学生讲《大学》的语意,抽查了两个学生都讲不清楚。他便谕诸生曰:“前人建书院,本以待四方士友,相与讲学,非止为科举计”。并指出书院如果不如州学,就没有必要在州学之外另建书院。朱熹严肃认真、周到恳恻的教育作风,对学生的思想、学术都影响至深,因而来学者日众,恢复到了他当年会讲时“座不能容”的地步。
  第三是颁行《朱子书院教条》。朱熹兴学岳麓,对书院影响最大的是颁行《朱子书院教条》。这使岳麓书院第一次有了用以规范约束生徒的正式学规。这个学规即是他在任知南康军、兴复白鹿洞书院时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的翻版,只是改名《朱子书院教条》而已。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有名的学规,全文如下: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为学之序,亦有五焉,具列于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名有要。具列于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右接物之要。”
  朱熹在学规中明确规定了书院的教育总方针是实施以“五教”为主要内容的纲常伦理教育,强调了书院教育必须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政治前提。但在教学方法上,朱熹反对当时官学中“务记览,为辞章,钓声名,取利禄”的流弊,意欲在书院中树立一种新的学风。学规反复要求生徒“讲明义理”,修养心性,力图体现其理学教育的根本特点。学规进而提出“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为生徒实际生活和道德教育的准绳。其中所包含的重人格教育、倡言行一致、克己为人、道德自律等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反映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学风。《朱子书院教条》把学、问、思、辨、行规定为“为学之序”,实际上指示了书院教学的全部过程。书院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注重自学、独立思考、问难论辩、学思并重、知行统一等特色,都与这个“为学之序”密切相关。这其中,涵盖着许多符合教育科学规律的精华,仍值得今人深入研究。
  朱熹两次在潭州讲学,培养了不少弟子。据《朱子门人》所列及门弟子中,著名的湘籍门人就有10人,其他史书则有更多的记载。他们或仕进为官,或从事文教、学术活动,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不少弟子操起其师的旧业,自筑书院授徒传业。如湘潭钟震在家乡筑主一书院,醴陵黎贵臣在金龟山下创昭文书院,宁远刘子澄办九嶷山书院,平江吴雄于县东凤栖乡建阳坪书院等等。仅从这一点就可知朱熹在潭州的教育活动,对于发展湖、湘地方书院,普及教育,传播学术的影响是如何的深远了。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湘城教育纪胜》,郑佳明/主编,彭一平|陈先枢|梁小进/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6 14:21 , Processed in 0.10028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