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两晋南朝长沙教育的兴衰

2008-10-9 21:5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97|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两晋南朝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而自曹魏后期以来的玄学学风愈演愈烈,儒家独尊的地位又进一步受到冲击。我国的古代教育失去了往日兴旺的景象,进入了一个沉寂、衰落的时期。这时,长沙的教育事业也长期地处于低谷之中,而几度兴衰。
  孙吴统治湖南之时,长沙还不见有关学校的记载。西晋平吴之初,长沙隶属荆州。西晋名将、著名学者杜预都督荆州诸军事。杜预既长于军政事务,又重视文教,《晋书》说他在任期间,“勤于讲武”,开浚水道,又“修立泮宫”,当时,“南土歌之曰:后世无叛由此翁,孰识智明与勇功。”这是有关西晋一代荆州地区学校恢复的最早记载。
  西晋立国不久,很快又转入战祸之中,荆湘地区不得安宁,官学自然大受其害,不得发展。
  东晋之初,长沙地区先是杜起兵,其后又是王敦之乱,长沙地区官学荡然。当时晋元帝因“学校陵迟”,而停止孝廉考试,但规定秀才仍须入京策试。湘州刺史甘卓因而上疏说,湘州“往遭寇乱,学校久替,人士流播,不得比之余州”,请求将秀才策试推迟举行。但元帝没有同意甘卓的请求。甘卓只得“精加隐括,备礼举桂阳谷俭为秀才”,以作应付。桂阳郡时隶湘州,谷俭为桂阳郡宋阳人。其人“博通经史”,因其时“南土凋荒,经籍道息,俭不能远求师友,唯在家研精,虽所得实深,未有名誉”。
  东晋之后,我国南方地区进入南朝时期,宋、齐、梁、陈四朝更番轮替,教育也随之时起时衰。“宋、齐,国学时或开置,而劝课未博,建之不能十年,盖取文具而已。是时乡里莫或开馆,公卿罕通经术,朝廷大儒,独学而弗肯养众,后生孤陋,拥经而无所讲习,大道之郁也久矣”。
  萧齐时,荆湘地区有幸遇上了两位“宽仁弘雅”,重视文教的官员。文献王萧嶷都督八州军事,领荆、湘2州刺史。其时“旧楚萧条,仍岁多故,荒民散亡,实须缉理。”为此,他设置主管教育的行政官员,儒林参军一人、文学祭酒一人、劝学从事二人。后来,安成王萧秀都督荆湘九州军事,亦曾“立学校”。 
  梁朝时,开国之君萧衍政治上昏庸乏道,却是个“博学无所不通的大学者”,自然格外重视文教。505年(天监四年),他在京师建康设立教馆5所,“馆有数百生,给其饩廪,其射策通明经者,即除为吏,于是怀经负笈者云会矣”。他还分派学生到京师以外的大儒处受业求学,又“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学”。萧齐时,长沙地区先后有杨公则、夏侯详、张缵等主持州政,拔擢寒士,“治有异绩”,其教育当也随之有所恢复。
  陈朝时,迭经战乱,“衣冠殄尽”,统治者“日不暇给,弗遑劝课”,根本顾不上兴创学校,发展教育,至陈世祖时,“稍置学官,虽博延生徒,成业盖寡”。陈朝官学的衰落,已达南朝的极点。长沙地区教育状况,自然可想而知。 
  两晋南朝时期,官学教育时兴时废,不得发展,但乡里私学却是始终存在,而文人学者随间讲学授徒,青年学子励志苦习者也不乏其人。东晋时长沙浏阳人易雄,虽出自寒门,但精“习律令”、政事,被举为孝廉。长沙人虞望,崇尚名节,“并有士操,孝悌廉信”,“乡党所称”。晋元帝招延四方人士,他曾入选。长沙人邓缀,“道广学深,长于史学”,著有《晋纪》。梁朝的阮孝绪,自幼随父来湘州,13岁即“遍通五经”。梁、陈间,长沙青年学子欧阳,结庐“于麓山寺旁,专精习业,博通经史,”后来官至刺史。在这三百多年中,也有不少的著名文人学者来到长沙,如东晋诗人瘐阐、史学家孙盛,刘宋时著名学者颜延之、齐梁间著名史学家裴松之、陈朝诗人阴铿等。他们在长沙,或凭吊先贤,吟诗作赋;或会见高朋,研讨儒义;或潜心治学,埋首著述,对长沙的文化教 育和士林风气的养成无疑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湘城教育纪胜》,郑佳明/主编,彭一平|陈先枢|梁小进/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6 14:02 , Processed in 0.09813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