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西汉儒家教育与官学模式的确立

2008-10-9 21:5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62|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教育活跃、生动的局面,到秦朝时忽遭严重的摧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思想禁锢,在文化教育方面,实行禁书禁私学、甚至“焚书坑儒”的政策,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即以政府的法律法规为教学内容,以官吏任教师。因此,秦代的文化教育处于萎缩和停顿的状态。有关秦代长沙教育的史料也湮没无存。
  西汉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有关古代长沙教育的最早记载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西汉的建立,结束了秦朝的残暴统治和思想禁锢的时代,“诸儒始得修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文礼……于是喟然叹兴于学”,文化教育开始从沉闷肃杀的氛围中走出来。但由于汉初“尚有干戈,平定四海”,朝廷“未暇遑庠序之事”,其教育仍沿袭秦朝的吏师制度。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中央王朝十分重视对各封国诸侯王及其子弟的教育,往往任命一些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之士担任诸王的老师。据《史记》、《汉书》记载,汉初,孔子第十代孙孔襄,曾任汉惠帝博士,后迁任长沙王太傅。文帝时,著名思想家和学者贾谊为长沙国靖王吴著的太傅。宣帝时,又有《谷梁传》学者申章昌来任长沙刺王刘建德的太傅。70年代发掘的长沙马王堆西汉墓葬,出土了28件共12万多宇的帛书和200支竹木简,包括有《老子》甲乙本、《易经》、《书经》、《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经脉》、《五十二病方》、《五星占》、《相马经》、《阴阳五行》、《天文气象杂占》、《十问》、《杂禁方》等古籍,充分说明了秦汉之际长沙地区科学、文教和艺术的发展状况。其中帛书《春秋事语》,全书16章,每章记述一个故事,没有章名,彼此间不相连贯,也不按时代次序编排。在内容上,每章略述史事,偏重议论,文意浅显,体裁、内容类似古书中所说的“语”,即教材。
  汉初,新的官学体制还未诞生,但不少经历过秦朝磨难的老儒生又开始聚徒讲学,私学于是再兴。专攻《诗经》、《谷梁传》的鲁人申公,“退居家教……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千余人”。他去世后,“弟子为博士十余人”,“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其中,兰陵人缪生曾任长沙内史。其后,来任长沙王太傅的申章昌,也出自申门之教,也当上了专掌儒家经学传授的学官博士。《汉书》记载:他“任长沙太傅,徒众尤盛”。看来,申章昌在辅导刺王之余还广收门徒,讲授学问。长沙私学之盛,于此可见一斑。
  汉武帝时国家空前统一和强盛,在文化教育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还兴办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学。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设在京城长安。其教授选择德高博学的经师大儒担任,称博士;学生称博士弟子,入学资格、年龄和修业年限都没有严格限制。太学的教学内容都是儒家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之外,《论语》、《孝经》人人必修。博士各以其专精的一经教授弟子。其教学形式,有大班会讲、高徒代讲等,但主要靠学生自修。学生必须严守“师法”,精通五经中的一经,通过考试,成绩优秀者可授予官职。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设立,在郡国称为学,在县称为校,在乡称庠,在聚称序;其学、校分别设经师一人,庠、序各设孝经师一人,以主掌地方儒学教育。
  汉武帝创立的这整套教育制度,在当时得到了较普遍的实行,对后世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以孔孟为正宗的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而这一从京师太学到地方郡国乡聚的学校庠序的官学系统,则成为以后2000多年我国古代官学设置和发展的模式。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湘城教育纪胜》,郑佳明/主编,彭一平|陈先枢|梁小进/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6 16:57 , Processed in 0.10268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