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陶铸国魂:辛亥志士的文化情结

2008-10-9 20:1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07|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20世纪初,随民族危机的日益深化,清政府无可挽回的腐朽衰败和西方民主共和观念的广泛输入,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先行者意识到要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中,就必须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于是,一场社会变革的风暴急骤孕育,一股鼓动革命的社会思潮蔚然勃兴,辛亥志士们忧国忧民,要求重铸国魂的文化情结也非常鲜明的凸现出来。在辛亥志士群体中,长沙籍人黄兴、杨毓麟、章士钊、秦力山等都是引人瞩目的人物,而宋教仁、蔡锷、陈天华等湖南籍志士也都与长沙有着不解之缘,如宋教仁在长沙参与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华兴会,筹划长沙起义;蔡锷少年时就读时务学堂,由此奠定一生的思想基础;陈天华早年就学岳麓书院,萌生了排满反清意识。因此,他们自身文化情结的形成,与长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他们的不朽业绩,又为长沙的历史文化增添了新的光辉。
  黄兴,原名轸,字廑午,参加革命后改名兴,字克强。他出生于诗礼之家,自幼深受湖湘传统学风的薰陶,养成了崇务实,严节操,刚劲厚朴的性格。青年时,他作《笔墨铭》,“朝作书,暮作书,雕虫篆刻胡为乎?投笔方为大丈夫!”“墨磨日短,人磨日老。寸阴是竞,尺壁勿宝”。又作《咏鹰诗》,“独立雄无敌,长空万里风,可怜此豪杰,岂肯困樊笼?一去渡沧海,高扬摩碧弯。秋深霜气肃,木落万山空”。这铿锵有力、含意深长的铭与诗,既真切地反映出黄兴的远大抱负和以后贯穿一生的坚毅品性,也为长沙文化史留下了永久流传的佳句。1902年,黄兴东渡日本留学,从此投身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他和杨毓麟、杨度等创办《游学译编》,宣传爱国民主学说。1903年岁春,他在长沙发起成立华兴会,旋密谋长沙起义,失败后再度流亡日本。1905年,同盟会成立,黄兴是主要组织者之一。以后,他亲自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功绩卓著,被人誉为革命的实干家。
  杨毓麟,字笃生,号壬王,后易名守仁。少年时曾入城南、校经书院就读,喜爱文学、历史,留心时事,注重经世致用之学。维新变法时期,他担任时务学堂教习,积极为《湘学报》撰稿。1902年,杨毓麟留学日本,与黄兴、杨度等组织“湖南编译社”,创办以“输入文明,培养民智”为宗旨的《游学译编》,号召人们以学术相责,群起而谋国,杨毓麟任杂志主编,并以“湖南人之湖南”名义撰写小册子《新湖南》,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推动当时的革命思潮起了较大作用。1906年,他又参与创办《洞庭波》(后改名《汉帜》),揭露清朝专制统治,强调反清革命的必要性。本刊的文笔尖锐、泼辣、深刻,人们评论是“用极显豁痛快的文字,写出革命宗旨来”,所以销售非常广泛,尤其是在湖南、江西一带广为流传,凡“粗通文字者,莫不以先睹为快,豆棚瓜架,引为谈资,数百里风气为之顿变,虽穷乡僻壤之氓,咸了然于革命不可一日缓矣”。次年,杨毓麟又在上海主编同盟会在东南部进行宣传的大型日报《神州日报》,以“坚确之词义,抒其真挚之感情,深切地注入读者”。之后,他远赴英国,但仍为国内革命派《民吁日报》等报刊撰稿著文。杨毓麟是辛亥时期最重要的革命宣传家之一。
  章士钊,宇行严,早年提倡废学革命,认为舆论具有“转移社会,左右世界”的力量,先后任《苏报》和《国民日报》主笔,发表《读<革命军>》、《王船山史说申义》等文章,鼓吹反清革命,名扬一时。1904年他赴日本留学,逐渐转向著学救国,开始大量阅读各类书籍而不再参加实际革命活动。1908年,他又到英国学习放治法律,兼攻逻辑。这期间,他对西方社会学说极为信服,写了一系列文章寄回国内发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宋教仁等革命党人就曾把它们一一收起,装订成册,细加阅读。他们早期的许多民主政治思想都是由此得到启发而产生的。章士钊是当时对西方议会民主制度最有研究的人士之一。
  秦力山,原名鼎彝,号力山。他1897年入长沙时务学堂,并参加南学会,维新运动失败后,流亡日本,1901年创办“大倡革命仇满学说,措施激昂”的《国民报》,这是中国留日学生中最早鼓动推翻清廷的革命刊物,在中国留日学生和东南沿海各省青年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第二年秋,他又在上海创刊《大陆》月刊,内容有论说、学术、谭丛、史传、纪事、小说等栏目,宣传新学说,抨击保皇党,倡言民族革命,震人耳目。1905年,秦力山赴缅甸向华侨宣传反清,次年再人云南从事革命活动,不幸患病,英年早逝。
  黄兴、杨毓麟、章士钊、秦力山……,都是辛亥时期革命的先行者,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者。今天翻开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文字,读者还能感受到一种深切的时代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他们那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宋教仁等湖南留日学生参与主编的《二十世纪之支那》这样赞颂自己的祖国:“夫支那为世界文明最古邦,处世界最大之洲,为亚洲最大之国,有四千年引续之历史可爱,有三千年迄今之典籍可爱,有五岳四渎之明媚山川可爱,有全国共用之语言文字可爱。支那乎!支那乎!吾将崇拜而歌舞之,吾将预祝而作贺之,以大声疾呼于我国国民之前曰:支那万岁!”
  在长沙和湖南籍辛亥志士的文章中,这样扣人心弦的辞语随处可见,可以说爱国主义是他们文化情结中的核心所在和本质所在。既然祖国是这样可爱,自然就不能让她沧于强盗之手,辛亥志士目睹亡国灭种的危机迫在眉睫,无不感到忧心如焚。他们痛切陈述自己的焦虑,呼吁反帝御侮。曾在长沙岳麓书院读过书的陈天华号召全民抗战救亡,要求“全民皆兵”,“舍生取义”。他充满激情地大声疾呼:“洋兵若来,奉劝各人把胆子放大,全不要怕他。读书的放了笔,耕田的放了犁耙,做生意的放了职事,做手艺的放了器具,齐把刀子磨快,子药上足,同饮一杯血酒,呼得呼,喊得喊,万众直前,杀那洋鬼子,杀投降那洋鬼子的二毛子。”杨毓麟在《新湖南》中用大量的篇幅和史实,历数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和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揭露它们所使用的各种毒辣手段。尤其超出同时代人的是,杨毓麟已开始冷静地从社会和经济的角度着眼,去分析帝国主义不断进行殖民侵略的社会原因,他说:“非出于政府下一二人之野心也,国民生殖善盛之力之所膨胀也;亦非出于武夫健将一二人之权略也,国民工商业发达资本充实之所膨胀也。”意思是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原因,是由于本国人口的膨胀、工商业的发达和资本的过剩,这就比以前人们把帝国主义侵略归结为统治者个人品质或心理欲望的认识要高明得多。
  20世纪初,经过《辛丑条约》的签订,《苏报案》的发生和拒法拒俄运动受到无理阻挠等事件,辛亥志士已清楚地意识到:“反帝必反清,唯有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才能真正抵御列强侵略。秦力山在《暴君政治》一书中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为证,叙述清军入关时屠杀汉人的历史事实,暴露了清廷政治的残暴专制,号召人们对这专制政府“荡涤其邪秽,斩绝其根性,斩之以刃,荡之以血”。杨毓麟在《新湖南》中详细叙述200多年前清兵入关屠杀汉人的悲惨情状,提醒湖南人必须牢记种族之戚,家国之痛,起而复仇,并指出清政府实际上已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奴才与工具,“满洲政府为之张,而列强为之虎;满洲政府为之织,而列强为之罗”。所以,反帝必先反满,要争取国家独立,必先推翻清政府。这也是当时全体革命者的共识。
  建立民主共和国,是辛亥志士文化情结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杨毓麟在《新湖南》中以较长的文字阐述自己对国家、人民及民主共和政治的见解,认为:(l)国家由人民契约而成,主权完全归于人民;(2)政府秉承人民意志而行使权力;(3)共和立宪是维护人民、国家权利的最好政治制度。他还对西方的三权分立说加以解释和赞扬,指出它的根本宗旨是体现全体国民的意志。所以,杨毓麟的《新湖南》称得上是20世纪初革命人士中将西方近代民主政治思想论述得最全面,最深刻的文章之一。同一时期,同是长沙人的章士钊写了一系列文章阐述“国会万能”与“政党内阁”的观点。“国会万能”是指国民选出的国民代表应有权通过或否决任何法律,没有任何权力能凌驾于他们之上;而“政党内阁”是指在国会中应允许有两党存在,并由其中的多数党组成政府,这样政府的政策才会代表这个国家大多数人的意见。显然,章士钊这种主张的现实用意在于反对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这在当时也起了广泛的积极作用。
  辛亥时期,先进的仁人志士们还提出了陶铸国魂的口号。他们认为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自立于世界,必有一灵魂以鼓舞民心,激励英雄,它对内统一群力,对外吸入文明,抵抗侵略,无此物,则必定民族亡,国家灭,它被名之为“国魂”。20世纪初,到处是“中国之国魂安在乎?”“吾中国国民之魂安在乎?”“国魂乎!盍归来乎!”的呼唤。章士钊在《王船山史说申义》中说:“船山史学宏精议义,可以振起吾国之国魂者极多。”这里的“国魂”,主要是一个民族独立的民族意识。少年时在时务学堂学习,并奠定了一生思想基础的蔡锷则提倡军国民主义,认为只有全体民众知生存之惟艰,发畏惧心、捍卫心、团结心与一切勇猛精进心,把民族素质由“尚文”转变为“尚武”,即具有军国民精神,中华民族才庶可有望,列强才不能再加侵犯。基于此,他在文章中多次疾呼:“军国民今,盍归乎来!”这是将军国民主义作为应该重铸的中华国魂。由湖南籍留日学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之支那》发刊词又言:“吾人将以正确可行之论,输入国民之脑,使其有独立自强之性,而一去其旧染之污,与世界最文明之国民有同一程度,因得以建设新国家,使我二十世纪之支那,进而为世界第一强国。是则吾人之主义,可以大书而特书曰:“爱国主义!”这里又将爱国主义作为新的国魂。
  国魂,就是辛亥志士所企盼产生的一种新的人格品性和道德精神,它也寄托着辛亥志士们的炽热理想,当年的长沙籍革命先行者,就是和全国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一起,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陶铸新的国魂而倾注了全部心力,甚至奉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以此谱就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湖湘文化之都》,郑佳明/主编,郑焱/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4 10:58 , Processed in 0.09557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