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望重乡国”的岳麓山长

2008-10-9 20:0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58|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长沙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中心,千年之中凡执掌书院山长职务的大都是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大学者。其中清代前期的李文、王文清、罗典等都是长沙地区人,并属于岳麓书院最著名的山长之列。
  “楚南旧有岳麓,自宋以来,弦诵迭起,以迄于今,人文更济济也。”这是康熙年间任岳麓书院山长的李文在所写文章中说的一段话,表达了岳麓书院自宋以来人才辈出的概貌。而李文自己就是被人誉为“以扶持世教为任”,卓有学术声望和道德修养的大才。李文,长沙人,字元朗,号恒斋,传说母亲怀孕16个月才生下他。幼年读书过目成诵,14岁录为弟子员,人称“神童”。早年中举后未中进士,就绝意仕途,闭门著书立说,他“于书无所不读,读辄务究其蕴奥。虽子史梵书,亦必批其根底”,成为一名著名学者,综观李文一生,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执掌书院,教育和培养了大批学生;二是撰述众多,写下了大量学术著作。
  早年未中举前,李文就在家乡长沙开设私塾授业学生,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李文45岁那年正式受聘为岳麓山长,开始了他教育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李文认为要办好一个书院,必须有一个好的学规和章程,以此营造好的学风,这种教育是无形的,往往比单纯遴选一个教师要有效得多。所以他受聘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朱子学规》为基础,续订了《岳麓书院学规》。学规共计8条800余宇。头两条讲德育,强调珍惜光阴和谨慎交友;三、四条是课程设置与安排;五、六、七条讲教学内容及学习掌握这些内容的主要方法;最后第八条阐述知行关系,强调“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即“行”的重要性。如果将这《岳麓书院学规》与《朱子学规》相比较,《朱子学规》显得抽像、哲理性强,《岳麓书院学规》则很具体,它针对学生学习中切实存在的问题,易于人们理解和接受。这个学规的制订,是李文对岳麓书院的一大贡献,不但使岳麓书院的后学者受惠无穷,还成为清代湖南各地书院制订学规参考的范本。
  李文是一位非常勤奋的学者,他认为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是因为持之以恒,不见异思迁。所以他自己取号为恒斋。无论严寒酷署,人事倥偬,李文都手不释卷探究学问,他涉猎经史子集,并工于诗文,一生著述有《周易本义拾遗》、《春秋集传》、《近思录集解》、《恒斋文集》等数十种。这些著作以阐发程朱理学为学术主旨,认为周敦颐和二程是儒家道统的继承和再造者,评价朱熹和湖湘学派代表人物张使“圣道大明,如日月之经天,江河之行地”。李文对经学的注释爬梳、考证源流都很见功力,《十三经源流释》就是一部价值不低的经学著作,有人评它“言之凿凿”,“(经义)得此阐明,如暗室中一炷矣。”李文的著述中,还有若干是他多年的教学心得和讲义汇编。如《学庸讲义》就是他任山长时向诸生讲解《大学》、《中庸》的教学讲义,是很受人重视的一本教本。
  王文清,字廷鉴,号九溪,宁乡人。他5岁发蒙,10岁能文,早年历任九溪卫学正、中书舍人、宗人府主事等职,参与修撰三《礼》、《律吕正义》,校勘《五代史》。后两次出任岳麓书院山长,多所建树,是岳麓书院最有声望的山长之一。《长沙府志》称他“文章德行,望重乡国者,咸为足下首屈一指。” 
  王文清第一次主持岳麓书院是1748年(乾隆十三年),当时长沙城中的城南书院生徒众多,而岳麓书院则呈现衰落景象 ,士生稀少。太守吕南村为此很忧虑,对正在修《长沙府志》的王文清说:“我守此郡,却不能复兴岳麓书院,吾不能见先人矣!”他把自己的俸薪捐出请王文清出任山长,王文清先是力辞,吕南村派人多次上汀恳请,他才到岳麓书院就任。就任后,王文清对书院各个方面加以整顿和建设,增加了书记院经费,添修了学生宿舍,加强了安全措施,再次修订了书院学规。在王文清的努力下,岳麓书院声誉再起,“读书士子争束行李渡江”。一时间岳麓山下又书声朗朗,人称“书院遂从此中兴矣”。两年后,王文清被朝廷召举经学,离开岳麓书院进京。1764年,湖南巡抚乔光烈又聘已77岁的王文清为岳麓书院山长。之后,王文清以年事已高多次请辞,而历届巡抚都再三挽留,直到85岁高龄才得以回归故里。以八十高龄掌教著名书院,为中国书院历史所仅有,由此一端也可见王文清学问人品与办学的成效。
王文清是教育家,更是著名学者。他记忆惊人,学识广博,三礼馆任职时,京师有“记不明,问文清”的传语。因此《东华录》赞他“博闻强记”。王文清一生治学以诂经考史为主,释辞诠义,爬梳源流,成就巨大,是乾嘉汉学的先驱。他的著述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撰写完成的著作共达55种,其中29部著作因卷帙浩繁而未能刊行付梓,其余20余部著述虽曾刊印问世,却因兵灾频频而大部分化为灰烬,致使他的毕生精力所萃未能传于后世。但仅从现今能见到的著作已能了解王文清学识的渊博与治学的严谨。他在《读史六法》中指出,读历史应“记事实”、“原治乱”、“考时势”、“取议论”、其大意是说研究历史必须一切从史实出发,不可杜撰;要在翔实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分析社会治与乱的原因,探究历史的发展趋势,并据此而提出自己的观点。王文清传世的诗集有《锄经余草》和《锄经续草》,共收诗2600余首,从中还表达了王文清对诗的内容,形式及社会效果等方面的论述。在思想内容方面,他主张“诗贵有气骨”。所谓气骨就是要刚介磊落,不随波媚俗;在形式技巧方面,他认为作律诗固然要按照固定的格式,但作古诗就可以自由放纵,不必太受束缚,诗的结尾处须特别着力,“不可苟且了局”;他还主张讲究诗的社会效果,“立言必关世教”,所以诗的立意必须忠厚,用词应该严肃。
  由于王文清学术渊博,著作宏斗,授徒众多,所以在湖南学界威望很高。明清两代,湖湘学界有“四王”最受人推崇,“四王”即王夫之、王文清、王运、王先谦,王文清列身其中,人称“卓然为一代鸿濡”,评价“湖南自王夫之以学求闻天下,文清继起名与(同等)。”湖南巡抚陈宏谋还特地在他住宅前立“经学之乡”石碑,足见其声誉之高。
  罗典,字徽五,号慎斋,长沙府属湘潭人。在清前期岳麓书院山长中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从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直至逝世,罗掌教岳麓书院,长达27年,在建设书院;培养学生方面成就卓著。但他的成就并非一步登天,而是从乡试起步的。1747年举乡试第一,1751年中进士,历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吏工二科掌印给事中、鸿胪寺少卿、四川学政等。还在武陵(今常德)主讲过朗江书院5年。
  罗典精于汉学,并将治学与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大部分著作是在任岳麓书院山长期间完成的。每有成果,又必得传授给学生。其教学方法讲究启发和诱导,不把学生束缚于制举之业,而以造士育才为本,正如湘籍经学家严如所说:“先生主教,务令学者陶泳天趣,坚定其德性,而明于时务。”在他主讲岳麓期间,书院人才辈出,“登甲第,内外蒙擢用,暨孝廉、明经以行品才猷文学著名者数百人”。官至两江总督、被道光帝誉为“干国良臣”的陶澍,官至兵部尚书、云贵总督、编辑《皇朝经世文编》的贺长龄,以及教书育人声名显赫、培养出江忠源、曾国藩等中兴名将的后任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厚均,都是罗典的得意学生。罗典为岳麓书院撰写的一副楹联云:“地称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邹是孟子的家乡,鲁为孔子的家乡。用孔孟之乡来比喻岳麓,当然是最恰当不过了。 
  罗典在学术上的成就主要在经史方面,每当“经有所窒,则废寝食,夜以继日,必得其融贯而后安”。对古经典的训诂诠释,采用汉代经学家“字批面句疏”的方法,但又有所创新。时人评曰:“字句诠释,能补充毛郑之略,唯论喜新异,传者怪焉。”罗典著作等身,传世之作有《读易管见》10卷、《读诗管见》14卷、《读书管见》10卷、《读春秋管见》14卷;《罗鸿胪集》2卷,以及《广养生说》、《九江考》、《凝园诗钞》等。他心境开朗,自谓“尘喧隔断平沙外,清福留连好日中”,所以能活到90岁,寿终而正寝。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湖湘文化之都》,郑佳明/主编,郑焱/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4 11:52 , Processed in 0.09441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