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湘中古越文化的孕育

2008-10-9 18:0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63|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长沙,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考古证明,距今15-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长沙地区就已有古人类生存。1985年在长沙县南大塘又挖掘出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与陶器。陶器是生活用具,分炊器、盛食器、盛水器等数种,不仅制作精细,造型美观,而且已出现了多样化的纹饰。有以戳印点线组成的素绘图案,有用黑彩和红彩描成的彩绘图案。最引人关注的是一陶罐残片上画着两对高冠长尾鸟,鸟形对称,嘴各含一根树枝,鸟前方高挂着光芒四射的太阳。它表明约7000年前的长沙先民们已有了原始的审美意识和奇特的想象力,从而写下了长沙地区文化艺术史的最初一笔。
  距今大约四五千年左右,与传说中的尧、舜、禹三代同时,在洞庭、鄱阳之间和不淮、江汉平原出现了一个名为“三苗”的新的氏族部落集团。人们一般认为它原是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集团,在与炎黄部落的战争中失败后流徙到到南方发展而成的。古籍中记载“潭州古三苗之地”,“三苗建国在长沙”,所以三苗活动的中心应当是在长沙一带。其文化特征大致反映在湘乡岱子坪、长沙腰塘与团里山、浏阳樟树潭等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上。按考古学界的分类,前期相当于屈家岭文化范畴,后期为龙山文化范畴。它们除生产工具有显著的进步外,作为生活用具的陶器从艺术的角度也大有发展,具体表现是:(1)种类多样,有壶、豆、甑、鼎、盆、罐、杯、盂等,少量已有镂孔、卷沿、折沿造型,除了粗糙厚重的炊、容器外,还出现了小型、精致的薄胎食器;(2)颜色多彩,有黑色、灰色、红色、黄色等;(3)印纹形式丰富,分绳纹、篮纹、弦纹、锯龄纹、方格纹、刻划纹、网格纹等等。这说明当时的陶器除作生活实用外,制作者已注意到使它们艺术化。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这时期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陶鸟、陶环和玉器等纯粹的玩具和装饰品,表现出长沙地区的原始先民们对美的追求,被学者誉为质朴的原始艺术之花。 
  在与北方华夏部落集团长期激烈的战争中,三苗集团的势力日益削弱,他们中间的一部分退避山林溪峒,成为以后湖南境内和西南苗、瑶、侗诸民族的先民,还有一部分衍化成古越民族集团中的一支。古越,是商周时期分布于江南的一个庞大的古民族集团,由于所处地位不同,又分为扬越、于越、闽越等,统称为“百越”。由三苗发展衍化而来的湖南境内的古越人属于“扬越”一类,处新石器时代末期。宁乡炭河里、长沙杨家山与接驾岭遗址中大量出土的石器、陶器、青铜器和玉器,是古越文化因素的主要体现。
  在这些器具中,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和以前相比,出现了马鞍型石刀、穿孔宽刃石锄等许多新的器型,而且大多磨制得十分精巧。生活陶器有圆底、圈足黑皮陶碗、敞口拆唇皮陶盆等器形,和陶器纹饰中的S型纹、米字纹、捺印粗点组成的人字形纹及瓦纹都为以前所未贝,充分反映了古越文化的特征。还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长沙地区的古越文化遗址中出现了鬲、大口尊和粗细绳纹等陶器器形及纹饰,而这本是中原黄河流域新石器晚期的陶器特征。由此可以说明,当时南北文化已逐渐有所交流,从而产生了带融合因素的原始艺术品。
  自商代起,古越人日大量使用青铜器,它们造型生动逼真,纹饰精致奇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成熟的青铜文化。在长沙地区的古越人居住遗址,还经考古发掘出大量玉器,种类有玉管、玉珠、玉、玉环、玉虎、玉鱼等,其中玉珠以白玉居多,次为碧绿玉,中间均有穿孔,制作精细,是商代玉器中的罕见之物,表明当时长沙地区古越人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鉴赏水平。虽然以后随楚文化的进入,越文化逐渐衰亡,但他们独特的文化创造在长沙文化发展的漫漫长河中永远闪烁着光芒。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湖湘文化之都》,郑佳明/主编,郑焱/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5 02:21 , Processed in 0.09681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