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湖南第一纱厂与湖南棉业试验场

2008-10-8 23:2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35|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辛亥革命前后,湖南新式工业有所发展,大多集中在长沙,工业门类主要有织造、火柴、印刷、造币、冶炼、玻璃、面粉、兵工等,工人约2.5万。工业生产在当时长沙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占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在为数不多的现代工业中,尤以湖南第一纱厂最具代表性。
  辛亥革命以后,长沙有志之士掀起了一股振兴实业的热潮。1912年,老同盟会员,湖南都督府参议吴作霖经都督谭延批准,向省财政司借款60万银元,在长沙河西银盆岭购地256.93亩,设置纺纱机4万锭,创建了经华纱厂。始为官商合办。1913年汤芗铭任都督,将纱厂收归省办,更名为湖南第一纱厂。后因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纱厂几建几停。1919年皖系军阀张敬尧盘踞湖南时,企图将纱厂卖给日商东亚兴业株式会社,遭到省会各界强烈反对,未能得逞。直到1920年6月,张敬尧被逐出湖南,谭延三度主湘,才命原财政厅长袁家普主持厂务,恢复筹办。到1921年初具规模,开工生产。由于日美等国大量倾销纺织工业品,使第一纱厂的产品受到沉重大打击,加上连年战争,1927年被迫停工。次年9月由湖南省建设厅拨款20万元复工,委派彭斟雉任厂长。彭在任1年零8个月,正值棉贱纱贵时期,加之经营有方,使久蹶不振的纱厂扭亏为盈,获纯利80万元。
  30年代初是纱厂的扩展时期,省政府拨款153.65万元开办湘省第一家动力织布厂,由何元文任厂长。经过两年的筹建,扩建了厂房,添置布机248台,新增1万纱绽及整经、浆纱、锅炉、发电等设备,于1932年投产,更名为湖南第一纺织厂,员工增至3000余人,年产纱2.5万件,棉布2000余匹。到1933年盈利20余万元。
  当时纱厂每年耗用棉花约10万担。湖南省产棉花由于棉绒粗短,不适宜精纺。纱厂所需细绒大部分从外省和外国输入。为了使本省棉纺织业所需棉花能自给,不依赖外省外国进口棉花,湖南省政府决定投资改良本省棉植业,于1930年1月,在第一纺纱厂的盈利中,拨款3万元作开办费,正式成立了湖南棉业试验场。总场设于长沙东乡的丁家岭,共有山围700余亩,委任袁辉为场长,下设事务、技术两股。1932年又开办衡阳、澧县、华容3个育种场及常德分场,增设气象、推广两股,并在长沙等地设气象观测所。总分各场,年开支经费约12万余元,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棉业试验场。
  棉业试验场开办后,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育种试验研究工作,并把落脚点放在改良本省棉花品种,负责推广种植上。1932年在滨湖7县推广脱籽棉种6670余担,总面积94000余亩,合作农户13000余户。试验场把合作农户划分为20个合作场,每一合作场派一农技指导员,长驻指导。他们经常召集棉农举办各种植棉技术演讲会,还发给合作农户有关植棉技术的小册子,向棉农传播植棉知识。棉业试验场的成立,对于改良湖南棉花品种,促进湖南棉业生产确实起了一定作用。湖南第一纱厂1932年销用本省棉花由1931年的24940担增至60763担,而进口美国棉则由46727减至14142担,1933年再减为264担。从这一组数字也可看出湖南棉植业的发展。据1933年《湖南地理志》记载:“湘省棉花,年产约数十万担之多。除本省第一纱厂销用和民间自销外,其中大都运销汉口及贵州、四川等省。”
  1938年9月,日本侵略军犯湘,省政府令湖南第一纺织厂将1万纱锭、248台布机、 1套550千瓦发电机迁往黔阳县安江镇,成为今安江纺织厂的前身。未迁走的4万纱绽、机器设备及厂房毁之于当年的“文夕”大火,损失183万元,为长沙受难工厂之最。第一纺织厂迁安江后,坚持生产,支援前线,1941年共生产棉纱6000件,棉布7万余匹。1943年1月该厂员工捐款献机15架,厂方捐献2架;12月全体员工又捐薪2个月,合计20万元慰劳参加常德会战的将士,既表现了一纺员工的爱国主义精神,又显示了该厂的经济实力。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长沙经贸史记》,郑佳明/主编,陈先枢|黄启昌/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8 12:41 , Processed in 0.11019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