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宋代:长沙农业的新起点

2008-10-8 22:5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94|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宋初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末农业衰败的教训,很注意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采取了鼓励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的一系列政策。如966年(乾德四年),宋太祖下调:各地“所在长吏,告谕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垦荒田者,并只纳旧租,水不通检”。在宋代300年中,包括长沙在内的湖南地区,荒闲土地大量垦殖,水利事业继续发展,粮食产量增加,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更为普遍和发达。
  宋初湖南耕地面积扩大,近水良田悉已开垦。到李允则知潭州时,鼓励种植粟米,采用征收刍草的办法使当地居民种莳禾稻,“由是山田悉垦”。
  耕地的扩大与水利设施分不开。宋王朝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对兴修水利有功的地方官员实行酬奖、升职的优惠办法,推动了全国水利建设的发展。如北宋嘉(1056-1063)年中,潭州湘阴县进士李度率领乡人修筑两乡塘堤,灌溉民田,取得显著成绩,得到了朝廷的嘉许,被补为潭州长吏,候补勾当湖南水利之事。长沙在宋代的一项最大水利工程,是南宋绍兴年间由潭州知州吕颐浩主持再次修复的龟塘。龟塘在五代时扩建过,但“其后,堤坏岁旱,民皆阻饥”。l137年(绍兴七年),吕颐浩招募民工予以修复,“以广耕稼”。
  在生产技术方面,湖南地区犁耕进一步推广,先进的曲辕犁遍及南方乡村,为稻田的深耕创造了条件。灌溉工具,宋代已普遍使用龙骨车(即踏车),临水地段皆可置用,以溉高旱之因。
  所有这些进步,加上人口增长等因素,都为宋代湖南农业创造了必要而良好的条件。宋代长沙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粮食生产大幅度增长,包括长沙在内的湖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的重要产粮基地之一。北宋时,朝廷每年从湖南地区调运大批粮食,以供应京师和北方食用。宋神宗时,每年从荆湖南路北运漕米65万石,北路35万石。张师正《倦游杂录》记载,当时湘中粮食大量外运,潭州以“巨舰漕米,一载万石”,为“天下不可及”。南宋时,湖南更是成为朝廷的主要粮食供应地。其时,荆南驻军每年用米9.6万石,由潭州等地“科拨”。第二,农作物品种开始改良。最值得一提的是优良稻种---占城稻的传人。所谓“占城稻”,原种植于越南,大约五代时传入福建。据元代王祯《农书》载:“其米粒大且甘,为旱稻种甚佳。”宋真宗时,江淮、两浙大旱,官府派人到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民间种莳,并雕板印刷其种法,“揭榜于民”。湖南地区种植占城稻大致也从这时开始。当得其种后,又不断加以改良,培育了“象牙占”、“蓝田占”、“百日占”等新品种,并有早熟者和别种,今统称之为粘稻,即粳稻。第三,经济作物生产进一步发展。宋代湖南的经济作物首推茶叶,栽培范围广,品种众多。其中潭州出“独行、灵草、绿芽、片金、金茗”等片莱,而且产量居湖南之首,约占湖南地区总量的60%。漳州茶叶主要由朝廷统购,江陵府、真州、薪口3个“榷茶务”具体承办。
  此外,桑、麻、柑桔的种植也较前代有所发展。从王存《元丰九域志》中的记载看,湖南各州每年的“土贡”中有大量麻纺、丝织品,如葛布、、溪布、练、绫、白绢、罗平、(绸)等。宋代湖南墓葬出土的衣物,也有大量丝、麻织品。如1973年在衡山何家皂宋墓中,出土大小衣物及服饰残片200余件、块,大多是麻织品,其次为丝织品。可见当时的湖南地区,苎麻种植广泛,桑蚕业的基础较好。北宋戴复古《送王仲彝制机宰浏阳》诗云:“浏阳虽谓小,桑柘万家春。”桑蚕业当时在测阳一带是相当繁盛的。
  宋代湖南果树种植最突出的是柑桔,并日趋专业化和商品化。柑桔主要产在洞庭湖区以及潭、衡等州。长沙湘江中的桔洲,以“上多美桔”而得名,宋代已有许多园户以种植柑桔为业,脱离粮食生产,成为专业户,把柑桔种植业推进成农业的一个分支。桔洲上桔树成千,要是没有专业园户管理是难以培植的。
  总之,宋代湖南的农业,随着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加快了发展速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长沙的农业也是如此。漆侠仓《宋代经济史》中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荆湖南路(南宋)户量大幅度增长,其中湖滨诸州府如潭州增长最多,因而这里的农业生产也大大发展起来。到明代,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湖广之所以成为明代的又一米仓,应当说,是在两宋奠定了这一根基的。”这一推论对宋代湖南地区包括长沙农业发展的估价是较为公允的,这从本节所征引的史实中得到了证实。
  我们还应注意到,湖南和长沙农业的发展对长沙城市商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古代城市的大宗商品主要是一些农副产品,长沙在宋代及以后,之所以成为兴盛的米市、茶市和重要的江南商埠,是与宋代农业的发展分不开的。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长沙经贸史记》,郑佳明/主编,陈先枢|黄启昌/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3 11:51 , Processed in 0.09162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