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潭州三绝与宋代长沙的手工业

2008-10-8 22:5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54|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宋朝事实类苑》卷62《风俗杂志》有如下记载:“长沙人常自吒吾州有三绝,天下不可及。猫儿头笋,一枝重秤;黑潭取鱼,一网逾千斤;巨舰漕米,一载万石。”从这长沙人引以自豪的“三绝”中,我们至少会有这样的印象:长沙一带物产丰富,尤盛产笋类、鱼类以及大米,而且造船业相当发达,能制造能载米万石的巨舰。
  生产这种巨舰的造船业,可以说是宋代长沙手工业的缩影。由于水上交通和航海贸易的日益发达,荆湖南北、江南、淮南、两浙等地,都有大型的造船场。湖南地区的造船业在全国处于先进行列。宋真宗天禧(1017---1021年)末年,全国各地制造的漕运官船共2916艘,其中湖南地区的潭州280艘,鼎州240艘,可见潭州造船业规模不小。从造船技术而言,潭州能制造装载漕米万石的巨舰,其技术水平之高超可想而知。当时造船业已遍及湖南各地,如茶陵县生产船木,以船木折租赋,后来索性改为自造船只上供,漕运潭州,年额200艘。以一县之地,岁造200艘,足可说明该地造船业的发达。至于洞庭湖区,造船业则更发达,南宋时,钟相杨幺起义军已能制造出先进的大型战舰----车船。
  宋代长沙的手工业,除造船业外,矿冶、制镜、丝织、造纸、制砚、制墨等都有起色,形成了一定规模和某些特色优势,并出现了雇佣制手工作坊,生产的专业化和商品化有所加强。
矿冶业是宋代湖南一个突出的手工业部门,当时,金、银、铜、铁、锡、铅、丹砂、水银等矿的开采和冶炼均已形成相当的规模。其开采方式,主要由官府在各地置坑场,派官吏管理,实行官府垄断。也有一些坑场,采取召募私人开采、私人与官府分成的办法。潭州所产主要是银、铜,最著名的是浏阳永兴场。据《宋会要辑稿·食货·坑冶上》记载,浏阳永兴场在1074年(熙宁七年)产银1.6673万两,4年后增加到2.8757万两。潭州在1078(元丰元年)收铜107.825万斤,居湖南之冠。炼铜已推广先进的胆水浸铜法,宋人称此法为“以药化铜”。宋哲宗(1086---l100)末年,全国有胆水浸铜工场11处,其中之一便是潭州永兴场。南宋绍兴、乾道(l131---l173)年间,该场产胆铜64万斤,每年输胆铜3414斤赴饶州永平监铸钱。宋代潭州炼钢技术也趋成熟,已普遍采用“灌钢”冶炼法,即把生铁与熟铁杂合而炼成钢。
  矿冶业的发展,刺激了湖南和长沙地区金属制造业的兴盛。湖南衡州咸宁监,每年铸钱20万贯,需铜40万斤,铅20万斤,炭100万斤,规模很大。在长沙出现了一批冶制铜器为业的铜户、铜匠。如潭州乌山一带有铜炉46所,麻潭鹅羊山有铜户数百余家,能制造“甲天下”的长沙金属茶具。据史载:这些茶器每副用白金三百星,或五百星,外面用大银盒包装,精美异常。衡山人赵葵,在潭州曾经用黄金千两铸造了一套茶器,进献给宋理宗,理宗非常高兴。茶器制作水平很高,连皇宫内的工匠都“所不能为”,故称“长沙茶器,精妙甲天下”。宋人周所撰《清波杂志》也载:“长沙匠者造莱器,极精致。其工直之厚,等所用白金之数,士大夫家多有之。”南末时,战乱频仍,湖南矿冶业遭到破坏,长沙一带的销炉、铜户因缺铜而毁钱铸器,致“钱之不坏于器物者无几”。
  宋代潭州铸铜工艺的发达还体现在铜镜的制造方面。潭州制镜业的名牌意识的萌发明显先于其他地区,潭州作坊出产的铜镜,很多有“真”牌货等商标式说明,有的还注明了售价。长沙地区出士商品化钢镜中的名牌产品,其代表作有“潭州官场造”龟鹤人物镜、“河中符张家”铸造的莲塘小景圆形镜和寓居长沙“洪都”(今江西南昌)工匠铸造的人物故事镜等。潭州镜图形的内容和装饰题材广泛,装饰风格趋于古朴、庄严、纤巧典雅,最多见的有两种造型:一为铭文葵花像镜,一为钟形人物纹镜。前人著录中未见“潭州镜,因而它的出土也是中国铜镜史中的新发现。
唐代著名的铜官窑至五代时虽走下坡路,但长沙地区零散的瓷窑仍很普遍。近年发现的宋代窑址以望城县西湘乡野鸡坡窑头冲窑保存最为完好,出土瓷器有盘、碟、罐、洗、钵、瓶、炉等,胎质呈灰色和青龙,釉色为黄或黄中带绿。装饰手法为印花,纹饰有双鱼、莲花、菊花及嘉庆福寿等吉祥文字。
  潭州是宋代有名的产纸地,其原料多样化,以竹、藤、楮为主,兼用大量的稻草、麦杆、桑皮等,为造纸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岳麓书院等在宋代刊刻大量书籍,是与当时造纸业的发展分不开的。造纸业为印刷业提供了条件,反过来,印刷业又刺激着造纸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宋代雕板印刷十分发达,形成官府、书坊、私人刻印的多元化格局。毕升活字印刷术的伟大发明,更为印刷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可以想像,在印刷业发达的宋代,加上潭州文化教育事业的推动,潭州的造纸业如虎添翼,其发展势在必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潭州城内已形成多处制墨业的集中地区。陆友《墨史》卷下载:宋代长沙多墨工,“州之大街之西,安业坊有烟墨上、下巷;永丰坊有烟墨上巷。”尤以著名墨工胡景纯制造的胡氏墨“千金獭髓”最为有名。胡氏善取桐油烧烟,称“桐华烟”,用以制墨,质地坚薄,不求外表装饰,大者不过数寸,小者圆如铜钱,磨于砚中,光泽可鉴。画工极为珍爱,用以点睛,有“瞳子如点漆”之誉。其技艺世代家传,子孙多为墨工,成为制墨世家。可见,潭州城不仅形成制墨一条巷,而且形成了自己的名牌,制墨业兴盛,在全国颇具影响。南宋宰相张浚曾写有《墨铭》,盛赞长沙之墨,称墨为“潇湘之宝”。既有名墨,必有名砚。潭州谷山砚以得墨快,发墨有光见称;宁乡龙牙石砚,色稍紫润,亦易发墨;浏阳文家市砂石砚也小有名气。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长沙经贸史记》,郑佳明/主编,陈先枢|黄启昌/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3 15:21 , Processed in 0.09987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