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清代湖南省会的确立

2008-10-8 21:2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47|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经过十几年的战争,清王朝终于将大顺、大西两大农民军与南明永历政权的联合抗清阵线镇压下去,取得了对湖南全境的统治。
  然而,就在湖南转向安定和发展之时,战社祸又起。1673年(康熙十二年),盘踞云南的吴三桂悍然发动叛乱,并迅速出兵云南进入湘西,使三湘大地又陷入战火之中。次年春,叛军自湘西突人湘北、湘中地区,连陷常德、衡州、岳州。长沙三面受敌,清偏沅巡抚卢震慌忙弃城而走,1674年3月,长沙协副将黄正卿等以城投降,长沙沦陷。吴三桂占领长沙后,在此设置伪官,“开征伪饷”,派驻将领,分兵四处骚扰,居民逃散,“城市一空”。
  是年7月,康熙帝命贝勒尚善为安远靖寇大将军,与顺承王勒尔锦分道进兵湖南。1875年初,又以安亲王岳乐从江西袁州西击湖南。长沙成为清军与吴三桂叛军激烈争夺之地。次年,清军收复醴陵、浏阳,进攻长沙。吴三桂急忙增兵防守,并亲自赶来长沙,屯驻于湘江西面岳麓山,指挥抵抗。清廷又从陕、豫2省调兵前来会战,与吴三桂相持于长沙,近一年之久。1677年春,清军从北、东两路夹攻,攻克长沙,吴三桂逃往衡州。清朝恢复了在长沙的统治,为平定吴三桂叛乱铺平了道路。其后,吴三桂在衡州称帝,但已成强弩之末。清军以强大的阵容同时从湘北、湘中、湘南展开攻势,叛军节节告溃,终于在1680年夏季被超出湖南,次年在云南彻底失败。清朝平定吴三桂叛乱的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
  平定吴三桂叛乱,标志清朝确立了对湖南的统治,长沙又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清代前中期是长沙古代历史的终结之时,也是其历史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长沙作为湖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最终得以确立,其社会经济、文化又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清朝初期沿袭并进一步完善了明朝的政治军事制度。在政治上仍实行省、府(州)、县(州)三级制,但也作了不少重要的改变。原来明朝为用兵作战而临时设置的总督和巡抚改为常设,并兼辖军事,成为省的最高军政长官,而原有的布政、按察两司长官则变为其属员,分别主管一省的民政、财政和司法。省以下为府(直隶州、厅),府以下为县(散州、厅)。为便于统治,将省以下的分守、兵备各道改为常设,作为省的派出机构。
  清初,湖南属湖广总督和湖广布政使司,总督、布政使均驻武昌。1664年(康熙三年),清王朝以湖广右布政使司驻长沙,主管今湖南地区的民政和财政。同年,又将原驻节沅州的偏流巡抚移驻长沙。至此,湖广行省正式划分为湖北、湖南两省,湖南成为一个单独的行政省。清前期著名“清官”赵申乔、潘宗洛等都任过偏沅巡抚。在他们任上“凡贪赃枉法者,从不少贷”,并在疏请两湖分闱、安抚苗民等方面有所建树。1723年(雍正元年),清朝廷正式改湖广右布政使司为湖南布政使司。次年又改偏流巡抚为湖南巡抚。
  两湖分治,是湖南也是长沙政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自元朝实行行省制以来的400多年中,两湖一体属于区域广阔的湖广行省,其最高长官长驻武昌,于行使政务多有不便。两湖分治,使洞庭湖以西以南和五岭以北的广大地区,依自然地理形势成为一个有机的行政整体,从而进一步适应了湖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治理,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清代湖南行省以长沙为治所,下辖长沙、宝庆、岳州、常德、辰州、沅州、永顺、衡州、永州等9府和澧州、靖州、郴州、桂阳州等4直隶州,乾州、风凰永绥、晃州、南洲等5直隶厅,共18个直属行政区。其省、府(州、厅)之间设有长宝、岳常澧、辰沅水靖、衡永郴桂等4道,长沙属长宝道(辖长沙、宝庆2府)。
  两湖分治,最终确立了长沙在湖南全省的中心地位。湖南的最高军政长官湖南巡抚及其所辖的布政、按察两使都驻节长沙,今长沙青少年宫即是湖南巡抚衙门旧址,今中共长沙市委和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为布政使司衙门,而今长沙市公安局即是按察使司衙门故地,布政使司的派出机构长宝道治所也设于长沙。千古名城长沙充分地发挥了她作为全省军政中心的重要作用。清后期光绪年间担任湖南巡抚的卞宝第曾经论说:湖南之地“演迤延属,周袤可三干余里,城邑屯戍以百计,绩交棋布,错若犬牙,而以长沙一郡为抚治,卫内则资乎衡、宝、岳、常,捍外则恃乎辰、沅、永、靖,居中控驭,远驾不劳,斯亦形势之余胜也!”精辟地闸述了长沙在湖南全省的重要地位。
  清代的长沙府,其行政区划仍如明代,下辖12州县,治所仍在长沙城,与长沙、善化2县同城而治。
  清代的军事制度与明代有了很大的不同。清前中期,其军队主要由八旗兵和绿营兵组成。其驻防湖南的为绿营兵,最高一级称“标”,长官为提督;标下设“镇”,长官为总兵;镇下设“协”,长官为副将;协下设“营”,长官为参将、游击、都司、守备。长沙自1664年偏沅巡抚移驻之后,设有抚标,下设左、中、右3营共3千营兵,后裁撤中营,有兵1000余人。又设有长沙协,以副将统带,有兵1000余人。营以下于各州县要隘之处广设“塘汛”,以千总、把总或外委带领绿营兵分关把守。当时的长沙府即有塘汛118处、兵404名。
  作为湖南省会和全省的首善之区,清朝统治者对长沙的军事设施与布防十分重视。1654年(顺治十一年),洪承畴统兵南下,曾拆除明吉王府城砖石,加固长沙城垣,于是“城池崇屹,甲于他郡”。乾隆以后又多次修缮,“天心阁险要为一城最”,下临深池,左右设炮台9座,固若金汤。
  明末清初,湖南历经清兵南下征服战争和平定吴三桂叛乱之役,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而长沙处于湖湘首要,更为惨重。自吴三桂之乱平息到鸦片战争前的近200年中,由于清政府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吏治清明,因而社会政治比较稳定,经济文化又有较大发展,呈现出“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长沙历史风云》,郑佳明/主编,梁小进|杨锡贵/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5 06:59 , Processed in 3.46723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