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张缵主湘与二萧长沙之战

2008-10-8 20:5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59|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东昏政权覆没以后,萧衍又控制了荆湘上流重地,兵强马壮,帝业大成,遂于502年5月(齐中兴二年四月)正式称帝,改元天监,建立梁朝,史称“萧梁”,萧衍即为梁武帝。湘州从此又改隶萧梁的版图。
  萧梁开国之初,湘州建置仍沿袭南齐的规模。但不久后,由于梁武帝为满足南北各士族、寒族地主的利益,大量增设州、郡、县,以安插数量激增的官员,湘州的行政设置随之一变,州内设州,郡内有郡,甚至一县之内也设州置郡,混乱不堪。507年(天监六年),梁武帝分湘、广2州之地设衡州,湘州的始兴、临贺2郡被划出。511年(天监十年)以后,萧梁王朝又分桂阳郡设郴州,分始安郡设桂州,分长沙郡设罗州。此外,衡阳郡的益阳县分出一个药山郡(今沉江市);长沙郡分出湘阴;后又分设出岳阳、玉山、湘滨3县)、吴昌、罗3县,新置了一个岳阳郡(今泪罗、湘阴、平江3市县地)。于是,终梁之世,湘州仍辖10郡,治所为临湘县,而长沙郡辖县只留下了临湘、浏阳、醒陵、建宁4县。
  梁初的湘州屡经齐末的战乱,人烟稀少,一片荒凉,但也遇上了几位勤政廉洁的官员。杨公则是萧梁王朝的第一任湘州刺史。他虽为武将,但性情宽厚,为政不苛。来长沙后,他奉行“轻刑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流落四方的百姓纷纷归来,湘州从此“户口充复”,社会又安定下来。杨公则为官清正,自奉廉洁。湘州自宋、齐以来,官场腐败,贪贿成风。新任刺史上任,往往有人前来贿赂以求取州署的职位,刺史即可乘机大捞一把;而刺史、太守离任,地方又必有丰厚的赠遗,称为“送故”。杨公则将这些贪风陋习一一革除。他到长沙时,州署吏职的选任都公开进行,将贿赂拒之门外。504年(天监三年),他奉调入京。接任的刺史一到,“乘二舸便发,责送一无所取”。
  杨公则去任以后,70岁的夏侯详接任湘州刺史。夏侯详也是萧梁的开国功臣。他早年当过县令,“治有异绩”,“善于吏事”,也是一位操守廉洁、勤于政事的官员。他在湘州4年,用人行政,颇“为百姓所称”。夏侯详为人谨慎,心怀坦荡,常以“不为福’始:不为祸先”自勉。据史籍记载:当时,湘州城内临水有一山,峻峭挺拔,以往的老人传说“刺史登此山既代”,意即将免官去职。因此,历任的刺史们都不敢到这山来。而夏侯详无所顾忌,特地在此建造了亭台楼檄,经常邀请僚属们前来聚会,以表白自己的谦退之志”。
  萧梁后期,政治日益腐败,诸王骄横不法,官吏贪贿公行,然而任湘州刺史的张缴却是一位值得称道的人物。
  张缵,宇伯绪,出身范阳(今河北琢县)寒门。他自少好学,其兄张缅藏书万余卷,他昼夜被读,手不释巷;后任秘书郎,又得以“遍观阁内图籍”,因而颇有文名。张缀性格轻傲,不畏权贵,为政清明,任吴兴(今浙江吴兴)太守时,“省烦苛,务清静,民吏便之”;后任吏部尚书,凡有寒门士子来见,他都予以选拔,不为权贵显要所屈,士人“寓然称之”。
  543年(大同九年),张缎受命为湘州刺史。是年春,他从建康启程,溯江而上,诗情溢怀,写下《南征赋》一首,描绘沿途的景色,叙述各地的人文历史,于湖湘、长沙更有精彩的描述。
  到长沙后,张缵不辞疲苦,整理州务,访问乡老,抚恤黎民。当时,湘州有郡县“慰劳”上司的陋规,他宣布一律废止;衙门的病老吏役、关市巡成人员,“一皆省并”。张缵的政声、治绩很快就传遍了湘州10郡。其时,零陵、衡阳等郡的深山老林中居住着被称为“莫谣蛮”的民族,他们生性强悍,向来不服官府的苛政,自张缵来湘后,即闻风归服。张缵治理湘州4年,流散的百姓自动归来,全州“户口增益十余万,州境大安”。
  然而,就在张缵主持湘政之时,危机四优的萧梁王朝发生了南朝以来前所未有的大乱。先是北方降将“侯景之乱”,紧接着萧氏诸王群起争夺帝位,湘州重镇长沙又是首当其冲,演出了萧绎、萧誉叔侄激烈相争的一幕。
  548年(太清二年),张缵任满,改任雍州刺史,以代岳阳王萧答。湘州刺史一职,梁武帝起初以其第六子邵陵王萧纶担任,后任其孙河东王萧誉。萧纶其时20余岁,萧誉为已放太子萧统即著名的昭明太子之次子,年纪更轻。张缵自恃才望,从来就看不起这班少年王侯。萧誉来长沙上任,他迎候欠恭,“资待甚薄”。萧誉因此怀恨在心,画图报复。按当时的制度,前任刺史离任,必须待新任刺史到任以后,办完交接(时称“付度”)才能转赴新任。萧誉却百般刁难,其始借口有病不见,随后又搜括州府各种琐碎事务,将之留住不放。
  正在这时,“侯景之乱”爆发。侯景,原为北方东魏大将,因为人险恶,又反复无常,受东魏、西魏的追迫,于上年投降梁朝。降梁以后,他见梁朝国势衰弱,虎狼之心毕露,遂于是年8月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举兵反叛, l1月,渡过长江,攻打建康。全国大震。梁武帝第七子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遂传檄所督江、湘、邹、雍等各州起兵勤王。萧誉奉到檄书,即整装发兵,并想乘机处置张缵。张缵却早有所料,乘上一时轻舟连夜逃出长沙,因念及与湘东王萧绎旧有交情,便来到江陵。这时,起兵勤王的萧氏备路王侯都已出师,萧绎进至郢州武城(今湖北黄股东南),信州刺史桂阳王萧糙军抵西峡口(今湖北宜昌),萧誉屯兵巴陵,萧答所派遣的刘方贵部至夏口,但都各怀异心,“淹留不进”,以保存实力。
  594年4月,侯景攻陷建康宫城,梁武帝被幽禁,不久活活饿死。于是,早就觊觎帝位的萧氏诸王纷纷跃起,展开了激烈的战争。湘东王萧绎在诸王中势力最强,而已投靠他的张缵于萧答、萧誉兄弟正恨之切齿,更想藉此机会一洗前怨,遂积极为之出谋献策。因此,萧氏诸王这场帝位之争首先在荆湘地区、在长沙展开了。
  自建康陷落以后,萧氏“诸王各还州镇”。其时,河东王萧誉已经起帆,桂阳王萧糙停军江陵,而萧绎还在武城。张缵见状,遂寄书萧绎,指控萧誉、萧答兄弟:“河东戴搞上水,欲袭江陵;岳阳在雍,共谋不逞”。江陵驻军将领朱荣也遣使上告:“桂阳住此欲应誉、答”。萧绎见书大惧,急忙“凿船沉米,斩缆而归”,回到江陵,即将萧随捕杀,命张缵前往襄阳接替萧答的雍州刺史职务,又下令“于江陵四旁七里树木为栅,掘堑三重而守”。随后即着手南讨湘州。
  7月,萧绎以讨伐侯景为词,遣使来到长沙,命萧誉供给军粮与士卒。萧誉知其不怀好意,愤然说道:“各自军府,何忽隶人?”将之拒回。管绎一连3次派出使者,均怏怏而归,遂以少子萧方矩为湘州刺史,以长子萧方等率精兵2万护送到长沙。不久,萧方等率军进至离长沙城仅数十里的麻溪(今长沙县北境),萧誉领兵7千迎击。方等一战即溃,溺水而死。方矩慌忙收拾残部,逃回江陵。
  8月,萧绎又以信州刺史鲍泉统军南下,再讨萧誉。9月,鲍泉军至长沙郡北石榔寺,连城进逼,萧誉率众来攻,鲍泉据栅坚守,誉不利而还。鲍军又进至长沙城西的核洲,萧誉尽锐猛攻,又不克。其时天色已晚,誉军“士卒疲弊”,鲍泉乘机出击,大败誉军斩首三千级,溺死者万余人”。于是,萧誉放火烧掉长沙城外郭邑,将居民赶入城内,拟凭城死守,同时飞书急告萧纶、萧答诸王,呈请救援。鲍军乃渡江而东,将长沙城团团包围。萧誉“幼而骤勇,兼有胆气,能抚循士卒,甚得众心”,因此被困达两月之久,“虽外内断绝,而备守犹固”。鲍泉“久未能拔”。
  萧绎围攻长沙,惊动了萧氏诸王。萧答乃以围魏救赵之计,亲率步军2万、铁骑2千“伐江陵以救湘州”。但萧绎于长沙志在必得,坚不撤鲍泉之师,萧答也败退而去。邵陵王萧纶也想来救,但苦于兵力不足,军粮无继,乃致书萧绎,望其念手足之情,解长沙之围。而萧绎复书“陈誉过恶不赦”,表示“临湘旦平,暮便即路”,即一定要攻下长沙才能撤兵。据史籍记载说,萧纶读罢来书,“投之于案,慷慨流涕曰:‘天下之事,一至于斯,湘州若败,吾亡无日矣’!
  萧绎以全力注重长沙,但鲍泉久攻不克,不禁大怒,乃数之十大罪状,以名将王僧辩代为都督,攻取长沙。鲍泉获知以后,为之愕然,对左右说:“得王竟陵助我经略,贼不足平矣”,便拂席以待。没想到王僧辩进入军营,竟背朝鲍泉而坐,说:“鲍郎有罪,令旨使我锁卿”,然后出示萧绎手令,将鲍泉拿下,锁于床侧。而后,王僧辨重新部署兵力,加紧攻城。他从城外筑起一座土山以临城内,挥军日夜苦攻,城头矢石如雨,城下尸积如山,战事仍然十分激烈。又经过几个月的苦守,长沙“城中将士死伤大半”,危在旦夕。萧誉焦灼万分,传说他一人躲在室中“引镜照面”,竟“不见其头”,又见一“长人盖屋,两手据地瞰其斋”,“又见白狗大如驴,从城而出,不知所在”,沮丧已极。550年5月(简文帝大宝元年四月),萧誉拟孤注一掷,溃围出城。不料,其部将慕容华临阵叛降,带引王僧辩入城,萧誉兵败被俘,长沙终于失守。
  萧绎、萧誉叔侄长沙之战,从549年7月的麻溪前哨战到550年5月长沙陷落,前后历时300天,即长沙城下之战也经历了8个多月,腥风血雨,伤亡惨重,是长沙历史上自秦汉以来历时最久、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长沙之战也是萧绎与其他萧氏诸王争夺帝位最为重要的一战。为夺取长沙,他不惜投入重兵,三易主将,甚至其父萧衍死也“以长沙未下”而秘不发丧。长沙得手,湘州遂告平定,从此,萧绎地跨荆湘,占有了长江上游的绝对优势,两年之后又消灭侯景,赶跑萧答,翦除萧纶,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是为梁元帝。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长沙历史风云》,郑佳明/主编,梁小进|杨锡贵/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7 11:12 , Processed in 0.43412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