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归晋与杜弢起兵

2008-10-8 20:5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47|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孙吴末年,孙权之孙孙亮主国,政治极为腐败,国势日衰。263年,刘氏蜀国被曹魏灭亡。2年后,曹魏政权又为权臣司马炎所代,定都长安,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司马炎即为晋武帝。279年(咸宁五年) l1月,西晋分兵6路,发起了灭吴的战争。次年正月,晋镇南大将军杜预等3路大军直指荆州,王浚率水军自巴蜀顺流而下,孙吴腐朽之兵不堪一击。2月,杖预攻克重镇江陵,王浚占领长沙郡北部的巴丘。随后,杖预坐镇荆州,分兵南下,传檄荆南各郡,“于是沉湘以南,接于交、广州郡皆望风送印绶”,晋军“凡所斩获吴督、监军十四,牙门郡守百二十余人”。从此,长沙归晋,孙吴在长沙60多年的统治结束。
  西晋统一中国以后,又沿袭汉代的分封制。280年(太康十年),晋武帝封其第六子司马义为长沙王,“以郡为国”。从此直到后来的东晋、南朝,历代封建王朝都曾以长沙为封国(邑),以其子弟或勋臣封为长沙王或公、侯爵位,但都“不之国,官于京师”或其他州郡,仅享受长沙租税而已。司马义后来参与司马氏“八王之乱”,在混战中被杀。
  西晋至南朝的300年中,地方行政仍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晋初,长沙郡仍隶属荆州,以临湘为治所,下辖临湘、浏阳、巴陵(280年分罗县置,今岳阳、临湘市地)、罗、吴昌、醴陵、建宁、攸、下隽、蒲沂等10县。280年,新阳县改名新康县,县治迁到今宁乡县治以西10里的冷水铺及万寿山市一带。299年,晋惠帝分巴陵、下隽、蒲折等县设立建昌郡,长沙郡辖地又一度减少。西晋后期,由于北方各族势力的侵逼,西晋统治重心逐渐南移,荆湘地区更为重要。307年(永嘉元年),晋怀帝司马炽遂分荆州的长沙、建昌、湘东、衡阳、邵陵、营阳、桂阳、零陵等8郡,另立湘州,也以临湘(今长沙)为治所。湘州的设立,是古代长沙乃至湖南政治军事上的一件大事。她北有洞庭重湖,与天下重镇荆州隔江相望,扼控长江上游;南倚五岭,关系交、广两州的安全,地位十分重要。长沙从此又恢复了在这一广阔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此后,由于全国政治军事形势的不断变化,湘州的建置曾几度废弃,但在大多时期内依然存在,并在全国政治军事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水经注》载,湘州设立后,即以原临湘故城为州城,作为湘州刺史的驻节之地,而长沙郡治则移至州城南,约在今樊西巷南至下黎家坡以北地段;临湘县治即由故城内迁出,约在今清泰街南一带。作为湖湘重镇,八郡之首,当时的湘州城,城头族旗飞扬,征鼓齐鸣,湘江的宽阔江面上战舰云集;城外成所密布,戈矛林立,陆路要道设有关隘,河流交汇之处筑有成城,如石糊口、三石戍、浏口戍、伪口戍、锡口戍等等,确有一番雄伟的气象。
  西晋时期,曾在晋武帝太康年间有过一段短暂的繁荣,但自晋惠帝时开始,整个社会就陷入到长期的战乱、灾害和饥荒之中。广大的北方和中原地区,赤地千里,数以百万计的农民流亡到西南和南方,又遭到西晋政府的残酷迫害。于是,走投无路的流民被迫举行反抗。304年,李特领导巴蜀流民在益州起义。此后,荆州地区也发生了张昌、王如等为首的流民暴动。在荆、巴地区人民反晋风云的影响下,湘州重镇长沙也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流民起义,这就是长沙历史上著名的杜弢起义。
  杜弢,字景文,益州成都人,自少以才学著称,曾被举为秀才。益州李特起义后,他避乱流入湖南,居于南平,因太守应詹的器重,被荐为长沙郡的醴陵县令。
  巴蜀地区自李特起义以后,战乱不已,人民四处逃亡。当时,有汝班、察抚等数万家10余万人流入湖湘地区。流民到湘州后,生活无着,又遭当地豪强欺凌,“蔑之如遗”,“备尝茶毒”,境遇十分悲惨。湘州参军冯素因与汝班不和,诬告流民欲反,而刺史苟眺信以为然,“欲尽诛流人”,因而激起湘州流民的强烈反抗。311年(晋怀帝水嘉五年),汝班、塞抚等率众起事,“四五万家一时俱反”。这时,杜弢正在湘中,由于他平时颇有声望,又同情流民的遭遇,遂被举为首领。于是,杜弢“自称梁、益二州牧,平难将军,湘州刺史”,公开举起了反晋暴政的旗帜。
  杜弢起兵后,首先“攻破郡县”,攻打湘州。刺史荀眺弃城而出,—企图逃往广州,被义军追擒。后晋安成太守郭察代理湘州军政事务,领兵攻打义军。杜弢奋起反击,斩杀郭察,一举占领湘州。西晋统治者急忙调兵遣将,前来镇压,始兴太守严佐领军北上,成都内史王机带兵南下,都被义军迎头击败。前始兴太守长沙土豪尹虞率领部曲家丁前来攻打,全部被歼。杜弢又纵兵四出,南破零、桂,东击武昌,长沙太守郭敷、邵陵太守郑融、衡阳内史膝育等均兵败被杀。义军席卷湖南全境,声势大震。
  次年,西晋工朝派都督王敦率名将陶侃、周访、甘卓等军合计水陆10万,共击杜弢。杜弢率义军不畏强敌,顽强抵抗,“前后数十战”,并击毙陶侃之侄陶舆。但终因寡不敌众,“将士多死”,乃请降于晋丞相司马睿。司马睿不许,弢又遗书南平太守应詹,司马睿乃命前南海太守王运受拨降,赦免其罪,并授杜弢为巴东监军。
  杜弢降晋以后,所部退回湘州,但西晋诸将领为邀功请赏,对杜弢所部仍攻击不已。杜弢“不胜愤怒”,遂于315年3月(建兴三年二月),杀死王运,再次举义。随后,杜弢派杜弘、张彦东击豫章,派王真率精兵三千,“径向武昌”,均先后败于晋军。王真所部返回湘州,固守长沙。
  同年八月,陶佩、周访率晋军主力分别从北、东两路进逼长沙,与杜弢决战。这时,义军内部已有离散之心,杜弢又疑杀将领张突,“众情益惧,降者滋多”。杜弢命王真出城挑战,陶佩在阵前煽动诱惑。史籍记载:开始,王真“横脚马上,侃言讫”,遂“敛容下脚,辞色甚顺”。陶低知其动摇,“复令喻之,截发为信”。于是王真率部投降。陶侃趁势发起进攻,杜强突围而走,投水自尽。陶侃攻占长沙,杜弢部将毛宝、高宝、梁堪被俘,“湘州悉平”。至此,历时近5年的长沙杜弢起义最后失败。
  杜弢起义是长沙历史上第一次规模最大的人民反封建斗争。在前后5年中,巴蜀来湘流民和湖湘人民团结一致,共举义旗,纵横于湘、荆、豫三州广大地区,沉重打击了荒淫暴虐的士族地主势力,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在长沙历史上写下了英勇战斗的一页。
  杜弢起义失败以后,西晋王朝迅速地走上了死亡之路。316年,北方匈奴贵族刘渊率军攻陷长安,灭亡西晋。从此,西晋短暂的统一结束,全国又陷于分裂和混战之中。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长沙历史风云》,郑佳明/主编,梁小进|杨锡贵/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7 05:56 , Processed in 0.09452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