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炭河里商周青铜文化遗址

2008-8-31 12:3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83|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以下内容摘自《长沙地名古迹揽胜》,陈先枢|金豫北/编著,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

炭河里遗址位于宁乡县黄材镇西两公里处,在沩水和煅溪河合流处的河洲上。1973年考古发掘证明,这是一处商末周初的古文化遗址。出土遗物以夹砂红陶最多,其次是夹砂灰陶、泥质黑皮红陶,有较多的硬陶。器形有鼎、釜、盆、折肩瓮等。纹饰以方格纹、绳纹、篮纹为主。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炭河里遗址周围1公里的直径距离内,曾多次出土商周时代的青铜器。遗址东20米处曾出土l件青铜兽面提梁卣,底和盖上有“癸”铭文,卣内满贮玉珠、玉管1172颗。在其北05公里的三亩地曾发现两个圆坑,一坑内出土1件云纹铜铙,光洁如同碧玉,另一坑内出土成百的白玉环、块、鱼、兽和铜削。1970年在遗址东05公里左右的王家坟山发现“戈”卣l件,以夔凤纹为主要装饰。卣内有块、环、兽等精致玉器320多件。

1959年在遗址北l公里寨子山腰出土兽面纹罄,内藏有224个青铜斧,大小一致,全是新铸,未见使用痕迹,而且形体小巧,高度仅6厘米左右,不像工具斧。根据《居后敦》铭文“货余一斧、舍余一斧”,以及《易·旅》中“得其资斧”等记载推断,资斧当为资金。可见“斧”曾具备货币的职能。东周铜币“布线”上常铸有“钎”字,大抵源于斧下的斤字。由此可认定宁乡铜罄中贮藏的铜斧是一种称量货币。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金属货币。

同年,又在寨子山下出土人面方鼎,上有铭文“大禾”二字。鼎高385厘米,四周装饰人面浮雕,造型魁伟。鼎上人面近方形,鼻梁尖削,硕大的耳部分张于两侧,扁大的嘴,突出的唇,高凸的颧骨,表情显得非常严肃。方鼎出土之初,碎为多块,被作为废铜处理。幸被文物工作者发现,从长沙市毛家桥废品仓库中抢救出来,作精心拼修,复原完美。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以4个人面像为主要装饰的商代青铜器,堪称稀世珍宝。

2001年夏季,黄材镇黄材村4名在沩水河中游泳的学生又无意中发现1件兽面纹铜瓿。这一西周早期的盛酒器具,通高625厘米,重55公斤,腹大口小,造型精美,纹饰独特,器型巨大,为国内罕见。

在炭河里遣址周围的月山铺、五里堆、枫木桥、老粮仓等地也屡屡出土商周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世人称为“宁乡青铜器之谜”。早在1938年,农民姜景舒兄弟在月山铺转耳仑山腰挖获一件商代青铜四羊方尊。后几经转折,抗日战争中又在日机轰炸时受震坠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文物部门精心拼修,恢复了它的原来面目,今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该尊高达583厘米,呈方形,口向外敞,腹部鼓出,下有圈足,尊体主要由4只凸出的半身山羊构成,羊角弯曲,羊耳斜竖,形象逼真,富有强烈的立体感。全尊造型奇特,纹饰繁复,反映出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水平。

1959年,枫木桥船山村师古寨山顶,出土兽纹大铜铙5件,2件为象纹,2件为虎纹,1件为兽面纹。19836月月山公社龙泉大队茶园生产队又发现l件重。22075公斤的铜铙,是我国目前所见的商代最大铜铙。后来又出土铜铙近20件,比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还要早1000余年。这些铜铙组合起来,至今还能奏出清脆的乐蓝。宁乡县出土的铜铙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如形体高大厚重,甬部有旋,纹饰繁复,有特殊的兽面纹,多为虎、象、鱼等动物图纹,需置于座上仰击。这与北方铙形体很小,甬部无旋,纹饰简单,可手执而击等特征相比有明显的差别,因而可推断这些大铙是长沙本地制造的。

西周青铜文化继承了商代的成果,并有所发展。据专家们研究分析,宁乡青铜器是移居湖南的古越人所造,是在新石器时代后期逐步形成起来的以“印纹硬陶”为特征的越文化的发展,体现着越人青铜文化的特色。湖南本土铸造的青铜器一般无铭文,有铭文的,一般为外来品。以此可以看出宁乡青铜器虽然往往反映出北方中原商周文化的影响,但其中也往往体现出很浓厚的地方特色。

(以上内容的数据截止于20029月,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编著者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30 08:19 , Processed in 0.09325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