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潮涌孤城——百余年前的长沙对外开放

2021-3-15 15:4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09| 评论: 0|原作者: 杨锡贵

图片

设于长沙市博物馆中厅的本次展览全景

前  言

鸦片战争失败后,封闭的国门洞开。然而战争过后,都门仍复文恬武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虽有魏源等极个别开明人士认识到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命题,但是直到二十年后,才有奕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洋务派将其付诸实施。

图片

魏源及其所著《海国图志》
整个洋务运动期间,湖南是少数几个对于洋务事业极为冷漠的省份之一。省城长沙则是一座自外于近代西方文明的城堡,深闭固拒。甲午战争中,湘军在辽东的惨败使湖南人幡然醒悟,湘省官绅通力合作,变旧法、采新法,学西方、图自强,一时蔚然成风,长沙成为全省开风气之先的地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重启改革,各项新政措施在湖南和省城长沙得到全面落实。三年后,被辟为商埠的长沙开始了国家层面对外开放的历史征程。

本次展出的图片大都为清末民初时期来华外国人所拍摄,较为真实地记录了这一时期长沙的历史底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长沙走向近代化的曲折历程。我们期望驻足展览前的市民朋友,能在了解长沙走向开放、进步与文明艰难历程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深刻意蕴。

第一部分  守旧与封闭

    由于“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排外成为晚清时期中国人的一种普遍心态。加上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以及湘军挽救清廷统治于倒悬的巨大成功,湖南人的虚骄之气不可向迩。作为全省政治、文化中心的长沙,守旧与封闭的心态表现得尤为突出。
 图片
被太平天国运动动摇的老旧统治秩序得以恢复与重建后,视理学为根本遵循的耆旧豪绅,坚守着旧观念、旧阵地,重修地方志、扩建学校书院、建立湘军阵亡将士专祠等行动,使长沙以守旧之名闻天下;而一般百姓的生产与生活依然是一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旧图景。
图片
曾文正公祠(1875年建成) 

因守旧绅士势力的膨胀,长沙仇夷、拒洋风气日盛。绅民们顽固反对设工厂、架电线、通轮船、使外洋等有悖于传统的新事物,坚拒洋人入城,并长期坚持反洋教宣传。这些盲目的排外活动,此起彼伏,愈演愈烈,犹如一堵无形的防火墙,将西方近代文明与长沙城隔离开来。因此,当湘籍大员在东南沿海各省和西北地区大兴洋务之时,长沙则成了西方人眼中的“铁门之城(the city of iron gate)”,省内省外俨若两重天地。

图片图片

周汉反洋教宣传品之一
第二部分 维新与开放

    湖南人“守旧时固然很凶,趋新时也趋得很急”(陈独秀语)。中日甲午战争,湘军在辽东前线的惨败后,震惊、悲愤的湘人痛定思痛,知耻而后勇,发扬“吃得苦”“霸得蛮”的精神,毅然走上了维新与开放的历史征途。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陈宝箴出任湖南巡抚。在赈灾济民、整顿吏治取得初步成效后,陈抚即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立富强根基”上来。他团结大批坚决主张维新变法或具有维新倾向的官绅,采取编印《湘报》,创办时务学堂,成立南学会,设立课吏馆、保卫局,开办新式军事教育,举办新式企业和近代交通运输业等改革措施,湖南及其省城长沙成为了全国维新运动的实验田。
 图片图片图片

        巡抚陈宝箴               按察使黄遵宪                绅士蒋德钧

义和团事件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役后,清廷被迫实行新政。在这场广度与力度空前的学习西方文明运动中,主政湖南的巡抚俞廉三、赵尔巽、陆元鼎、端方、庞鸿书、岑春蓂、杨文鼎等认真落实各项新政措施,积极构建近代新教育体系,移植近代工商业文明,改革近代军事、司法、行政体制,并筹备实施宪政、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省城长沙成为全省实施新政的排头兵和模范生。

 图片图片

                 湘抚赵尔巽                            湘抚端方

与此同时,《辛丑条约》订立之后的中外商约谈判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成为通商口岸的长沙,自设工部局和巡捕,争得了一定的自主开放权利,开启了开放通商口岸的新模式。清光绪三十年五月十八日(1904年7月1日)长沙正式开埠,长沙海关随之设立,是近代长沙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从此,来往长沙的外国人日渐增多,进驻长沙的外国机构不断增加,外国人在长沙的经济社会活动日趋活跃,西方文明如潮水般涌入。
 图片

 长沙税关

图片

第三部分  进步与文明

   长沙近代因素早在鸦片战争以后即已出现,但长沙近代化进程的正式发端则是在维新运动时期,“文明排外”取代了以前的“盲目排外”。清末新政的实行和长沙开辟为商埠后,中间虽有波折,但长沙走向开放、进步与文明的步伐不再逆转。一是出现了创办实业的热潮,近代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业开始发展起来,长沙取代湘潭成为全省区域经济中心;二是近代报刊、书籍出版,近代图馆创立以及各级各类近代教育机构的出现,文化教育事业逐步走向繁荣;三是随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扩大,公共设施和城市管理增加了更多的近代化因素;四是长沙市民的衣、食、住、行呈现出一种由旧趋新的发展态势;五是在不断地吸纳西方先进文明的过程,不断摒弃保守与落后的思想观念,趋新与开放成为时髦。

 图片
清末湖南华昌炼矿公司冶锑厂赫伦特米塞氏挥发炉。
图片

1911年1月27日粤汉铁路长株段开车纪念,铁轨上前立三人为湘巡抚杨文鼎及发起集股筑路的谭延闿、余肇康。

结 语

 近代长沙从保守封闭到被动变革再到主动开放的过程是近代中国社会从传统落后走向近代文明的历史缩影对外开放,传入了新思想新观念,引进了近代科技文明,带来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了长沙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选择改变同时也意味着机会成本付出,开放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极大冲击,引发许多新问题和新矛盾,不得不经受转型期的种种阵痛。但是,面对强势的西方近代先进文明大潮,如果一味消极自保,则只会更加停滞和落后,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多更大。
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国家独立后,中国于1979年开启改革开放新时代,利用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取得了巨大成功,长沙亦已成为先进的现代化城市。我们相信,“在更高层次上扩大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长沙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注:本文系笔者为长沙时务学堂研究会《潮涌孤城——百余年前的长沙对外开放》图片展所撰文案)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7-27 08:18 , Processed in 0.09656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