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明代开国元勋刘伯温在长沙的一支血脉 ——刘权之家世源流述略

2020-10-27 09:1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36| 评论: 0|原作者: 杨锡贵|来自: 名城长沙网


(说明:本文的写作有两个遗憾,一是未找到刘权之一家的族谱,二是未能与刘权之现存后裔取得联系。希望通过本文能弥补遗憾,以便获得更多详实的资料予以修改完善。)


刘权之是清代第一位官拜殿阁大学士的湖南人,其后才有曾国藩先为体仁阁大学士后又升武英殿大学士,左宗棠由协办大学士升东阁大学士。学界对曾、左的研究长盛不衰,关于刘权之的研究则几付阙如,遑论其家世源流,而网络与坊间传闻尤多舛讹。有鉴于此,笔者不揣谫陋,拟就此进行初步探讨,期待抛砖而引玉。

一、长沙刘权之家族系刘基伯温后裔
刘基,字伯温,封诚意伯;因其原籍浙江青田县,世亦称其为青田先生。明正德九年(1514),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为刘文成公。有学者考证,青田刘氏先祖本为将门世家,原居保安军(今陕西省志丹县);随宋室南渡后,刘氏家族弃武转文,开始读书仕进,先居浙江临安,后移家处州竹洲(今莲都区太平乡),再又迁居青田武阳。元末,原本在朝为官的进士刘基缘事革职,后应朱元璋之邀出山,辅佐其成就帝业,成为明初功臣中名声最著、留下传奇故事最多的历史人物。明初,明太祖定都南京,刘氏遂居金陵。
入清后,刘伯温后裔恪守耕读传家的家训,在各地繁衍生息,其中一支播迁湖南长沙,有史实为证。
清乾隆初年,刘权之叔父刘暐泽所著《斯馨堂古文初集》刻印出版,清光绪五年(1879)重刻并改名为《斯馨堂古文》,两个版本的作者署名均为青田刘暐泽芳玖著。集中有《伯父西廷公家传》,称西廷公“少居金陵”,“金陵为前明留都,钟山龙蟠,孝陵在焉。公先世墓去陵十里许,前列翁仲石马,丰碑屹然”。《蔗圃朱公行述》亦曰:“余先世居金陵。”在《四伯父大人行述》中,刘暐泽对其家族迁徙有着更加完整的叙述,“余家自青田迁金陵,隶藉江宁者二百余年。顺治初,经略洪公开幕长沙,余祖君辅与彭公俱来楚南,彭公客洪幕,未几授宁乡令,约余祖与祖母彭太孺人俱之官。不数岁,彭公卒于任,值滇黔变起,两家以世戚故,皆侨居长沙,因避兵沱市”。
在清代江苏金陵,刘暐泽有族兄刘旂锡,“字莪崖,江宁诸生,博学孝友,为庐江宋衡所重。弟章锡、从弟康锡皆知名”,筑宅东园,著有《白下馀谈》。清乾隆八年(1742),这位自号“八八学人”的刘旂锡作有《斯馨堂古文初集叙》,叙中为长沙刘君辅一家出自金陵刘氏背书云:“余先代自青田来江宁,至国朝几四百年矣,族茂衍在江宁者十有八支。岁月浸深,各以事迁他所,至不相闻知。今弟湘客、方九之祖君辅公挈家探戚湖南,遭吴逆变,阻隔江湖,遂为南楚之一支。”湘客、方九分别为刘权之父刘暐潭、叔父刘暐泽之字。
刘权之任江苏学政时,曾为浙江文成县刘基庙写过一幅长联:“言陈圣道,术究天文,帷幄中不惭名士,兼故乡倡义,泽被枌榆,迄今日庙貌巍峨,奉蒸尝犹思遗爱;学本帝师,才为王佐,草庐内早识真人,想开国元勋,望隆伊吕,宜后嗣馨香俎豆,笃忠贞以迪前光。”落款为:“嘉庆元年,江苏学政、后裔刘权之题浙江文成县南田镇华盖山脚刘基庙。”在此联落款中,刘权之明确说他是刘基后裔。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刘权之去世。门生欧阳厚钧时任岳麓书院山长,“诹于同枌,访于故老,走简于京师”,于次年撰成《大学士刘文恪公行略》,文中称其“先世为诚意伯次子仲景公,后曾祖君辅始由江南迁楚,隶籍长沙”。可知由金陵迁来湖南长沙的刘氏,系刘基次子刘璟一支的血脉。刘璟(1350—1402),字仲璟,又字孟光,号易斋。明太祖朱元璋曾授予其合门使一职,后擢谷王府左长史,因拒明成祖入京之召,被逮下狱,自杀而亡。
到了清光绪五年(1879),清江西金溪县浒湾人赵承恩(号省庵)作《重刻刘茗柯先生暨文恪公诗文集序》,文中亦肯定以文著名楚南的茗柯先生“系实出于青田。青田先生为明开国硕辅,才略冠今古,勋业烂然于江左之间”。    由上可知,长沙刘权之的先世居浙江青田,明朝初年移居金陵,至清顺治初,刘伯温次子刘璟后裔中有刘君辅者,迁到了湖南长沙。
二、刘君辅率家人从金陵迁长沙
刘君辅即刘权之曾祖,之所以迁来长沙,与其三位舅舅即彭蠡、彭琦、彭珏有十分直接的关系。
刘君辅的大舅彭蠡,字秋水,一字钝叟,世居江南溧阳为望族。少倜傥任侠,“与里中势家有郤,将陷以重罪,仓皇出走”。刘君辅走送郊外古刹,彭蠡于神前且拜且出,特别放心不下家中老小,对外甥说:“吾与君幸托肺腑戚,今不幸亡命,以老父暨家属累君,君必使获全,誓终身不忘君德。”将照顾家人的重任托付外甥后,彭蠡匆匆别去,一路万苦千辛,辗转到了云南,挟策于当世。时任滇抚为袁懋功(字九叙,谥清献),彭蠡因与其有旧,以军功被荐为云南禄劝州知州;清康熙十一年(1672),丁忧服阙期满后,再补云南新兴州。
果不出所料,彭蠡逃走以后,因同里权势之家的诬告,其父彭怀德被当局逮捕入狱,祸且不测。仗义重诺的刘君辅“破产救解,如秋水公约”,将外祖父救出。金陵老家不可能再呆下去了,刘君辅只好带着夫人彭氏、第三子刘戡、彭蠡之弟彭琦(字子蒿),一路往西,来到湖南。清顺治十四年(1657),五省经略洪承畴开府长沙,彭琦先入洪幕,后又被举荐为宁乡县令。刘君辅夫妇及子刘戡等,则受邀彭琦之邀,居住在宁乡县署。
彭珏,字苍水,即刘君辅的三舅,“尝从其兄子嵩大令琦官湖南宁乡。大令卒,贫不能归,兄弟同家于楚,遂占籍为长沙人。著有《南北史分篇》,诗见刘茗柯所编《江左流风集》”。茗柯即刘暐泽,系刘权之叔父。
清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叛军占据长沙,此前彭琦已在宁乡县令任上去世,刘、彭两家以世戚故,皆侨居长沙,因避兵沱市。沱市时属长沙县乔口,是乔口实为刘权之曾祖一家的避难之地。而再赴云南为官的彭蠡,则被叛军挟持后进入湖南,后又在刘君辅第三子刘戡的帮助下乘机逃出,得潮阳朋友资助,投奔旧友广西布政使颜澹叟;吴三桂之乱平定后,二人方才回到长沙。彭蠡虽勤于吏事,而性笃好书,为文典丽,诗尤雄古,著有《放余吟》五百余首,以好古颜其堂。
由上可知,刘权之曾祖刘辅君流徙他乡,实因大舅之事而出于迫不得已之故;侨居长沙后,遭逢吴三桂之乱,经济拮据,江湖阻隔,无力回归原籍,不得不留居湖南。刘氏一家先是侨居省城,后寓居宁乡署,又因避兵暂居乔口沱市(避兵期间,刘君辅去世,葬沱市西二里许),最后定居长沙城东北之小东街(今为中山西路,街名已不存),遂占籍为长沙人。彭琦卒后,其子彭昕(字大采,自号警庵),即刘暐潭、刘暐泽的舅舅,“贫不能归,卜居长沙东城,构春护堂以奉母,遂为长沙人”,刻有《春护堂集》行世,另有《二存稿》《西河吟》《在疚吟》《心庐存稿》等写本。
三、迁湘刘氏成功逆袭为三湘望族
1.为家族发展奠基的第二代迁湘刘氏
刘君辅有五子,即刘伐、刘启、刘戡、刘戬和刘彧,是为迁湘刘氏第二代男性。
刘伐(?—1724),字耑征,家境贫寒,衣食奔走,去世较早。
次刘启,字卫廷,早逝。
刘戡(?—1726),字西廷,少居金陵。彭蠡出走,刘戡时年方八九岁。十五六岁时,刘戡随彭琦居宁乡县公署,后至云南,依彭蠡读书。刘戡尝代为批示公文,彭蠡叹曰老吏不如也,对其甚为喜爱。吴三桂变乱发生,正在长沙的刘戡奉母亲之命往从彭蠡于羁旅,协助其脱逃至广西,吴三桂之乱平后,一起回长沙。其后,刘戡应邀入好友佟园勷幕府,随守广东廉阳、监司浙江温处、观察江西、开藩滇湘十四载,多所筹画,“岁所入,归以遗母,施及戚䣊之贫乏者”。晚年又以世谊之故,应佟氏子之邀,第四次入滇,最后卒于云南武定署中。刘戡早岁游浙时,因西湖诗人陆进(字荩思)爱其才,促成其与沈氏之婚姻,做了沈家的上门女婿。在此期间,刘戡常至都下,颇为知名,著有《红雨楼稿》《双江集》《巴山集》《辰秋集》若干卷。
刘戬(1661—1728),字式榖。生于宁乡县署。十四五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兄长或早逝,或常年在外奔波,“无由得甘脆以奉母”。刘戬常独自一人入乱山,于狼嗥虎啸声中,用衣裾盛野果而归;又不时下到溪水湖泊中,捕捞鱼虾以献。吴三桂乱平后,刘戬方入学读书,略通章句,后弃学经商,于溷身阍阓间,视物值低昂为贸迁计,又尚信义,重然诺,四方争以为归,赀用是饶,为迁湘刘氏成为楚南望族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一生“以孝养为急”,自奉甚俭,却“好施予,缓急人友,或中有处困者,尝随时赒恤,纤细曲到”。有子一、女三,其一女适彭简(字汗青),余皆殇。
刘权之祖父刘彧,字葆光,八岁时母亲去世,与诸兄弟相依为命,其中与四兄刘戬“相依尤笃”,同居最久,日亲色笑。刘戬所给予刘彧的帮助最大,诸如娶妻成家、送儿读书赶考等事,需用一切,无不竭力相助。刘彧育有两子三女,著有《自怡轩稿》,以孙刘权之贵,封光禄大夫。
2.第三代迁湘刘氏中有兄弟成同科进士
到了清雍正朝,承袭家族优质基因的迁湘刘氏,开始显露出卓尔不凡的本色,刘彧的两个儿子刘暐潭、刘暐泽同时金榜题名,考取同科进士。
刘暐潭系刘彧长子,刘权之父,字湘客,号达斋。生而颖异,器宇不凡。清雍正四年(1726),登贤书;次年,参加会试,以荐卷选授新田教谕。雍正八年(1730),中庚戌科周澍榜进士,“擢户曹,治军需,以办才著”。后出守广西泗城,不久署理梧州知府,仍补泗城,卓有异政。因广西水土恶劣,刘暐潭感染疟疾,辞官归里,七十岁时去世。志称其“宅衷仁厚,风度端凝,孝友性成,城府不设。居平训子侄,以砥行为要。服官清慎自持,恪勤尽职,宜其后嗣之昌炽云”。刘暐潭以子权之贵,封光禄大夫。
刘暐泽,字芳玖,一字茗柯,又号芋田,刘彧次子。清雍正八年(1730),与兄刘暐潭同成庚戌科周澍榜进士;清乾隆元年(1796),举博学鸿词科。先后官四川兴文、宜宾,江南奉贤镇、洋山县松江海防同知(知府的副职,正五品)。清乾隆七年(1742),刘暐泽出任奉贤知县。在任期间,暐泽修城池,浚运盐河,民不受累,又“廉明慈惠,每听讼,蔼然数语,剖决无不当者”。刘暐泽雅好文词,自称“太白之后坡继之,坡之后予小子何多让焉”,是继李白、苏轼后之一人,文名盛于当世。后世亦多高评,曾国荃称“其文浩瀚淋漓,横扫千军,诗则清新卓犖,抗追六朝”;钟体志称“茗柯先生殚心汲古,发抒胸臆,如水出峡,如种出土,鲧呿鳌掷,横绝一时”。刘暐泽有《斯馨堂集》行世,又尝辑其祖父及外公彭氏一家之诗为《江左流风集》,“兼工八法,士民得其片纸,珍如拱璧”。
科举名额是中国古代最为稀缺的进阶资源,进士考试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是最残酷的竞争,刘彧的两个儿子在同一场科举会试中同时考中进士,最终官位虽然不高,但已足以睥睨天下梦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士子们了。
3.迁湘刘氏第四代再出兄弟两进士
迁湘刘氏刘四代,又有刘权之、刘校之两人先后高中进士,其中刘权之最后官拜大学士,成为有清一代湖南第一位宰相级的人物,迁湘刘氏也因此而成了诚意伯后裔中最为优秀的一支。
刘暐潭有五个儿子,其中刘楑之、刘栻之以侄刘若璪贵,分别封朝议大夫、修职佐郞;刘校之、刘权之则是五兄弟中最有出息的两位。
刘校之(1737—1793),字中垒,又字书堂,号书台。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举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恩科王杰榜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升补中允、侍讲。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刘校之以检讨典试浙江,担任副考官,志称其得人最盛;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以检讨任提督贵州学政,以转移士习为己责。清乾隆五十年(1785),刘校之改授户部山东司员外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签升户部广西司郎中。刘校之除外派任乡试副考官、学政各一次外,主要在朝为官,最后官至郎中(正五品),即尚书、侍郎之下的高级官员。志称其平生行己刚介,接物谦退和平,立朝贞诚醇质,不激不随。以弟权之贵,封光禄大夫。
刘权之(1738—1818),字德舆,号云房。清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毕沅榜进士,殿试列二甲,登榜眼,成为清代湖南进士中第一个进入前十名的士子。散馆后授编修。初,刘权之在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升洗马,五十二年(1787)擢升为大理寺少卿,由从五品升至正四品,前后花了十五年时间,升迁甚为缓慢,以致时人戏称其为“老马”。刘权之预修四库全书,在事五年。书成有功,刘权之开始官运亨通,终乾隆一朝,官至礼部左侍郎,系从二品,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官员。在清嘉庆一朝,刘权之曾任礼、兵、吏三部尚书,当过军机大臣,虽四起四落,但总能得到嘉庆皇帝的从轻发落,最后官拜正一品的体仁阁大学士。清代有所谓三殿三阁大学士,数目共六人,是皇帝的参政顾问和最高幕僚,是朝廷决策的核心圈子,刘权之成为清代湖南进入朝廷核心决策圈的第一位大学士。除参与大型文化工程四库全书的编纂外,刘权之条陈大挑直省举人、湖南采买仓谷等积弊,“节次陈奏,事皆切实”;又“叠典文衡,计视学安徽、山东、江苏各一,主礼部试一,典江南乡试二,贵州乡试一,顺天乡试二,分校顺天乡试三,监临顺天乡闱再,读殿试卷四,权之鉴空衡平,所至称得士”,门下之士遍天下。卒谥文恪,赐祭葬,后入祀乡贤祠。有《剩存诗草》《剩存诗续草》各一卷,《进呈集》二卷,主持修纂的《钦定工部军器则例》六十卷等行世。
4.刘氏迁湘第五、六代接续家族荣光
至迁湘刘氏第五代、第六代,除荫恩授职外,又有两人中进士,即刘校之之子刘若璪和刘权之外孙丁善庆,其他知名者亦有若干。
刘权之有子二,即长子刘若瓙、次子刘若珪。有女四,分别嫁茶陵拔贡广东连州州判谭德润、湘阴候选同知李文燮、清泉生员丁世鑅、巴陵刑部司务方宗斌。刘若瓙,荫增生,因荫恩授主事,“以直隶州知州借补贵州下江通判,缘事革职,奉旨准其开复,以对品京职改补”,历贵州平越州知州;清嘉庆十二年(1807)二月,签掣江西刑部司主事,时年41岁。
刘若珪(?—1853),字桐坡。清嘉庆十八年(1813)癸酉副榜举人,议叙工部员外郎。先后署直隶遵化州、定州、冀州知州,大名府知府;调湖北,先后署理宜昌、德安、安陆、襄阳、黄州等知府,因军功赏戴花翎。刘若珪每为官一地,均有善政。在定州,力请发帑赈饥;在大名,平反盗长白山人参案;至襄阳,置造救生船,陈某与孀嫂争产,献金求袒断,及就质,以金归嫂而均分其产。权黄州时,题补安陆府知府。清咸丰二年(1852),升任盐法道。太平军攻陷武昌时,战火逼近黄州,兵民纷纷外逃,尚在城内的刘若珪急得自缢,被手下胥吏背至城外后苏醒过来,但黄州城已经陷落。太平军撤出武昌后,刘若珪抵武昌任职,奉命巡守城池。逾年,武昌再陷,刘若珪战死。状闻,复原职,予祭葬,入祀昭忠祠,给世职。
刘若璪(1757—?),字黼庭,号新岩,刘校之之子、刘权之之侄。清乾隆四十九(1784)甲辰科茹棻榜进士,由庶吉士散馆以部属用。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二月,选授礼部精膳司主事。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外派为四川乡试副考官。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题升礼部员外郎。次年,改选工部屯田司员外郎。清嘉庆四年(1799),题升工部郎中,俸满截取,保送繁缺知府,交部记名。清嘉庆八年(1803)十二月,外任江西饶州府知府。嘉庆十二年(1807),调任南昌府。丁忧去职,服满起复,署江西盐法道。擅长书法,有《启元堂增订四体书法》二卷。
金陵迁湘刘氏繁衍至第六代,又出了一名进士,即刘权之外孙丁善庆。丁善庆(1790—1869),字伊辅,号养斋。其父丁世鑅系清代清泉县(今衡阳县)生员,其母即刘权之和胡夫人所生之次女。因父亲早逝,丁善庆幼即随母亲刘太淑人居京城外祖父刘权之家,寄籍宛平。在母亲刘氏的课督下,丁善庆刻苦用功,科场顺畅,中清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举人,次年成癸未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其历阶,为国子监司业,詹事府右中允、左中允、右庶子,翰林院侍讲学士;其任职,为国史馆总撰、庶常馆提调、文渊阁校理、奏办院事、日讲起居注官;其使事,为戊子科贵州乡试正考官、辛卯科广东乡试正考官、乙未科会试同考官、其秋顺天乡试同考官。丙申以后,迭为广西学政。”后以母老辞官返湘,居家长沙。清咸丰二年(1852秋,太平军攻围长沙,丁善庆誓与省城共存亡,命其子丁驯日夜巡查城防。太平军撤围后,丁又督造战船以济水师,成立共武社以便学生掌握火器使用技术。丁善庆任岳麓书院山长二十余年,“以洛闽正轨,陶铸群弟子,亦颇参阴德感应之说,警发愚蒙。生徒翼翼,无敢轶逾法度,庶几以身教者”。
刘若珪之子刘承湛、刘承济(分别更名绍昌、承祖)光绪五年(1789)重刊刘暐泽、刘权之集。其女刘鉴(1852—1930),字惠叔、慧卿,曾国荃之子曾纪官的继配夫人。生于相府的刘鉴,幼孤,“于织红组圳外,旁及经史”,工诗,曾广钧称其“古近体皆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18 09:10 , Processed in 0.38730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