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岳麓书院

2008-8-30 21:1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75|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以下内容摘自《长沙地名古迹揽胜》,陈先枢|金豫北/编著,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

坐落在长沙湘水之滨、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从岳麓书院到清末的湖南高等工业学堂,再到今日的湖南大学一脉相承,故有“千年学府”之称。

岳麓书院的渊源可追溯到五代末。那时,茂林修竹、葱茏滴翠的岳麓山林已是士子的习业之所。智璿(本网注:此原字形为左“王”右“睿”结构,以下相同)等两位僧人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智璿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

北宋开宝九年,潭州知州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宋真宗祥符八年(1015),山长周式以品学称著,真宗赐名岳麓书院,从此书院名闻大下。南宋时,理学家张栻主持书院,大理学家朱熹两次前来讲学,生徒达千人,有“马饮则池水立涸,舆止则冠冕塞途”之说,是岳麓书院的全盛时期,有“潇湘洙泗”之称,号称宋代四大书院之首。

自宋以后,岳麓书院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清康熙帝曾书赐掌达性天”匾额,乾隆帝又赐以“道南正脉”四字。光绪二十九年(1903),湖南巡抚赵尔巽奏准改书院为湖南高等学堂。嗣后,湖南优级师范、湖南高等工业学校等相继在这里办学。至民国15年(1926),正式成立湖南大学。1988年岳麓书院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麓书院素称人才荟萃之地。历代不少著名学者和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宋代的张栻、朱熹、陆九渊、陈傅良,明代的王守仁、王乔龄、张元忭,清代的李文熠、王文清、罗典、王先谦等,都曾在这里讲学。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如王夫之、陶澍、贺长龄、魏源、曾国藩、郭嵩焘、左宗棠、唐才常、陈天华、杨昌济等在这里就读。诚如左宗棠题联所云:

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

秀冠三湘,看郡贤事业名山。

岳麓书院曾屡经兵火,又几经修复。今存建筑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_修,后又多次修缮。19851987年又予修复,基本恢复了书院旧观。

岳麓书院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书院建筑。其布局呈对称形,中部为教学区,在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赫曦台、二门、讲堂、御书楼,两侧分列教学斋、半学斋、湘水校经堂、百泉轩、船山祠、崇道祠、六君子堂、杉庵旧址、濂溪祠、tN箴亭等;左为文庙;右为花圃、园林、池沼。大门前右有黉门池,中建吹香亭;前左为饮马池,中建有风雩亭。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造型优雅,色泽庄重。

 

赫曦台

岳麓书院背依山麓,坐西朝东,前临广场称桃李坪。院门高踞于桃李坪马路西侧,为一单檐硬山三间大门,额书“千年学府”四个大字。进入院门,即一高台称赫曦台。南宋朱熹在书院讲学时尝改岳麓山顶日“赫曦’’。故赫曦台原在岳麓山顶禹王碑附近,明正德二年(1507),阳明心学一代宗师王守仁应邀来书院讲学,登上赫曦台,留下佳作:

隔江岳麓悬情久,雷雨潇湘日夜来。

安得轻风扫微霭,振衣直上赫曦台。

清乾隆时迁建今址,1985年修复。台的左右两壁各有一个3米多高的大字,右为“寿”字,相传系清代老道人所写;左为“福”字,为清代书院山长所书,苍劲有力,赫然入目。台中央新置屏风,恭录了张杭、朱熹、王守仁、毛泽东吟咏赫曦台的诗作。

 

大门

大门正对赫曦台,为书院第二进门。大门为单檐硬山顶、五间出三山屏风墙。门庐黑底,上悬黑底荡金门额:“岳麓书院”,传为宋真宗御笔;两侧为白底墨迹门联:

惟楚有材;於斯为盛。

门联为清嘉庆时山长袁岘冈与门生合对撰题,分别取自《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和《论语》“唐虞之际,於斯为盛”之典,意境深远豪迈。

进入大门,过一宽敞庭院为二门。二门为单檐硬山顶,三进屏风墙。其中门上悬“名山坛席”匾额,背额为“潇湘槐市”。门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为清末民初湖南名士程颂万集《尚书》、《史记》句所书。

 

讲堂

二门之后即讲堂,为书院主体建筑。讲堂为书防山长集合生徒讲授之所,宽敞开阔,正中设讲台,后为屏风,上书张栻《岳麓书院记》,系湖南女书法家周昭怡所书。屏风上方高悬康熙帝“学达性天”、乾隆帝“道南正脉”两御匾,金碧辉煌。讲堂两壁嵌“忠、孝、廉、节”四大字石碑4块,均高213米,宽141米,为清道光七年(1827)山长欧阳厚均刊立,传为朱熹手书。两边轩廊分立“整、齐、严、肃”四大字石碑,碑高164米,宽094米,为清乾隆时山长欧阳正焕书,道光时欧阳厚均立。内壁有古代木刻、石刻多方,刊学箴、学规、诗词等。东、西两序为学斋和彝器堂,现辟为文物陈列室。

 

半学斋

在书院大门内右侧斋舍。“半学”出自《尚书》“惟教半学”语,即半教半学、教学相长之意。半学斋是历代书院山长的住所。1916年暑假期间,毛泽东通过老师杨昌济介绍,寄居于此,后又多次住此,主编《湘江评论》、《新湖南》,进行反帝反封建活动。

书院大门内左侧为教学斋,是书院生徒住宿和自修的房间,与半学斋相对,其规模大小也完全一致。教学斋联云:

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鹄;

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

 

御书楼

在讲堂之后。始名尊经阁,建于宋,明弘治九年(1496)重修,万历中长沙府推官陈大绣《尊经阁》诗云:

旧是谭经处,幽芳自不伦。山空云气霭,枝袅鸟声频。

圣道宁今古,亭台倏故新。悠然归去晚,清兴隔江津。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湖南巡抚丁思孔改建今址,改名为御书楼,后又多次重修。今楼为1986年重建,总建筑面积1707平方米,为仿宋建筑,五间十字平面,前出抱厦,两层重檐十字顶,盖黄色琉璃瓦,也是书院主体建筑之一。

 

文庙

书院左侧的文庙,始建于明朝,内有大成门、大成殿及廊庑,万历中书院讲席、大理学家张元忭《大成殿》诗云:

峨峨绀宇祀先尼,曲曲清泉出涧回。

万壑总归江上去,一源原自谷中来。

“尼”即孔子的名“仲尼”,大成殿为书院祭孔之所。今殿为抗日战争后重建,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大成门为五间硬山,三山屏墙,优美大方。另有花岗石构建的“道冠古今”牌坊。大成门联:

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

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

 

崇道祠

位于讲堂右上方,又称朱张祠。明崇祯长沙知府吴道行《谒朱张二先生祠》诗云:

犹见先生宇,嵬然古刹前。勿深同异辨,翻藉磐声缘。

栋落阴晴雨,甍飞昼夜泉。相期今在昔,回户历星悬。

今祠按清同治时原貌修缮,三间硬山,檐高38

 

六君子堂

位于讲堂右上方,原名慕道祠,建于明嘉靖年间。祀宋潭州知州朱洞、李允则、山长周式、安抚使刘珙、明长沙府通判陈钢、同知杨茂元,为纪念创建岳麓书院有功之人而设。清顺治长沙知府张宏猷《访六君子堂》诗云:

春容澹冶写危岑,仰止名贤过道林。声冷松涛空翠湿,香生桃浪郁红侵。

宗盟落落辉先后,风政悠悠贲古今。徙倚莽榛看日暮,步趋谁复一相寻。

今堂按清同治时原貌修缮。三问硬山,檐高38

 

四箴亭

位于御书楼右侧,明嘉靖九年(1530)长沙知府潘镒建,祀程颐、程灏,并刻程颐所纂箴言四则,嵌于亭壁。按清嘉庆时原貌修缮,单层三间硬山,台基高03米,檐高4米。

 

濂溪祠

位于御书楼右侧,清嘉庆十七年(1812)山长袁名曜建,祀周敦颐(濂溪)。今按原貌修缮,三间硬山,檐高4米。

 

船山祠

在讲堂之右,原址为清道光十三年(1833)创建的湘水校经堂,光绪元年(1875)湘水校经堂迁往河东后辟为船山祠,祀王船山(王夫之),清同治时重修,三间硬山。今按原貌修缮。

 

杉庵遗址

在濂溪祠左侧,清道光十八年(1838)两、江总督陶澍建,原建筑毁于抗日战争时期,今按原貌修复。

 

百泉轩

创始于宋,在讲堂之左,被称为“书院绝佳之境”。原建筑毁于抗日战争时期,今用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复建。占地270平方米,单层歇山六问,檐高33,台基高06米。原百泉轩内有“曲涧鸣泉”等四景,今不存。

 

黉门池及吹香亭

位于书院前左侧,亭处池中。黉门池原广数亩,距书院约1000米,故迹已改,其变迁无考。今池2000平方米,1981年修整。吹香亭始建于宋端平(12341236)年间,清同治七年(1868)按原貌修复。单檐天角攒尖,石栏、石柱、石台,置台桥。

 

风雩亭及饮马池

位于书院前左侧,亭处池中,与自卑亭成对景。风雩亭始建于宋乾道元年(1165),张拭取《论语·先进》“风乎舞雩”之意而名,久废元考。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罗典筑茅亭于今饮马池中,名西亭。1981年按清同治七年(1868)后建筑遗址修复,圆形钻尖草顶,石栏柱、石台,台基正六方形。原有单券砖桥相通,桥长76米,修复后改双券。饮马池亦非今址。1982年修复时周围植柳数株,以存罗典“柳塘烟晓”书院八景之一故迹。

 

拟兰亭和汲泉亭

拟兰亭在文庙右侧,引水为流觞曲水,内刻明末宁乡陶汝鼐诗。汲泉亭在拟兰亭北,亭内古井一泓可鉴鬓发,亭内有明顾磷诗刻。清康熙问长沙府同知赵宁《汲泉亭》诗云:

涓涓闻细流,苍苔积古井。

照见井边人,亭空一寒影。

 

奎星楼

位于书院前坪,1925年《长沙一览》载:“在马路右侧之坡上。”今不存。据《岳麓续志》,楼建于乾隆年间,建楼目的为“以当文峰为今秋闱发兆”,以求岳麓诸生在科举考试中高升。民国初年所摄奎星楼照片,可知该楼实为一座双层六角亭。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鸿胪寺少卿罗典任岳麓书院山长时,在书院周围辟隙地,修池沼,建亭阁,植花卉,形成独特的书院园林,并题名八景。书院前部一台(赫曦台)、二亭(风雩亭、吹香亭)、二池(饮马池、黉门池)构成柳塘烟晓、桃坞烘霞、风荷晚香、桐荫别径前四景;后部的观鱼亭、流觞亭、百泉轩、花丛、竹林等处构成曲涧鸣泉、碧沼观鱼、花墩坐月、竹林冬翠后四景。书院八景情色各异,意趣悠然,显示出书院特有的幽静和清雅。清乾隆举人俞超咏《岳麓书院八景》诗云:

晓烟低护柳塘宽,桃坞霞烘一色丹。路绕桐阴芳径别,香生荷岸晚风抟。

泉鸣涧并青山曲,鱼戏人从碧沼观。小坐花墩斜月照,冬林翠绕竹千竿。

(以上内容的数据截止于20029月,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编著者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17 21:38 , Processed in 0.09678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