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南货业史话

2020-10-10 16:2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40| 评论: 0|来自: 名城长沙网

长沙南货业史话

李泉林

 

长沙南货业是长沙市工商业中的一个较大行业,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南货业历史悠久。据1920年《生计志》记载:“长沙南货业虽经营守旧,发展不大,但已有一百四十九家。”后来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加上江、浙等外地商人来长开店,带动了本地人起来竞争,南货业逐步发展为行、号、铺、店。到1938年,全行业共有389家,是这个行业最兴旺发达时期。

南货业的沿革

南货业原分南货斋馆、南货行号、土果杂货、糕饼作坊。其中开设在大西门河街一带的牙行有惠然、恒泰、咸利贞、公和、镇昌5家,它们设立门面,代客买卖,一般不需多的资本,但非请得“牙帖”不可,待官厅批准方可经营,并有为官厅代征收税的义务。开设在西长街、太平街、大西门一带的批发号有王茂兴、湘天益、元和成、恒顺森、正孚信、怡生得、益成、怡和协、协记等10余家。它们主要是自运、自销、自派采购员深入申、粤、汉等地等地,或委托别人代庄,专营批发,个别兼营门市。

分布在全市各方的零售商共136家:东有怡隆祥、宏泰兴、三吉斋、协中孚、王茂祥等24家:西有九如斋、绍丰斋、湘天益、广福昌、福裕祥、惠来兴等39家,南有朱稻香村、百福斋、正怡协、德裕祥、茂兴仁、东村阳、同太和等50家;北有杏花村、德胜祥、元吉贞等23家。

南货业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就有行会组织,叫“万育群生会”,会址设东茅巷,并有房产数处,内部组织设总管4人,一人坐家总管。后因行业会员过多,改分为东、南、西、北四总管,每总管下设值年6人,共24人。会内办有育群小学一所,聘教员1人,常年经费均出自房租收入,不足之数则由牌费捐弥补。捐分4元、5元、103等,按营业大小分摊。每年亦有祀神赛会活动。

1875年初,由当时5家土果行另创“五福咸临”分会,抽厘头费及土果牌费,每家20元,会址设恒泰行内,其目的是限制别人不得再开行。接着南货业帮夥(店员)又创立“增福延会”,会址设福源巷,凡入会帮夥,每人必缴会费35元,随后各店店主亦加入不少。于是增设店东牌费捐,每家4元,设总管两人,店东、帮夥各举1人驻会。凡属行业有争执之事,则开评议会,公议处理。另设值年16人。奉财神为祖师。接着南货业中的浙江帮、江西帮、湖南帮以门市铺子为主,又组织一“集庆会”,附设于火宫殿,专为同业议价,公举总管1人,值年8人,常年经费由有房者捐光洋4元,无房者2元,每年举办财神会1次。

1890年,江西行号、湖南行号又创立“西南财神会”,会址设庐陵会馆,以江西帮为主,专为同业议比期。凡同业欠货款到期不清者,与会各行号不许卖货给欠款户,违者罚款50元。房工人另创一“资源公会”,后改为“雷祖永庆会”,设总管一人,值年四人,每年办财神会一次,其经费由同会人捐助,凡入会帮夥,每人缴会金40元,并规定子午年带学徒,每家限1人,外要交“师傅钱”20元,以上各会都由“万育群生”会所派生,故南货业“万育群生会”为总集中地点。后来南货业从组合上有本帮、西帮之别,经营方式上有行、号、铺、店4种类型,分为南货业、土果业、糕饼业、油炸杂货业、茶麻玉兰片等业。民国以后始创立南货土果业商业公会,接受市商会领导。一度又分为南货业、土果业两个同业公会。同业公会负责人,先后有李吟樵、萧莱生、彭桂生、周春煊、王世传、王维翰等人,其中以萧莱生任职最久。

南货业之发展

长沙市南货业源远流长。18世纪以来,就有可资查证的店铺出现,最早为土果行与零售店,生意很小,只经营一些土果和土产,后来逐渐由贩运土果土产而扩展到南货海味。随着城镇市场的扩大,才形成目前这一庞大的行业,经营品种,不断增加。由于经营方式和销售对象不同,又分为行、号、铺、店4种类型。

行:又称牙行,系我国旧时城乡市场中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以抽取佣金为营业收入的商行。明、清两代,都规定开设牙行须经官府批准,领取凭证,名曰“牙帖”,方许营业。“牙帖”原由地方政府发给,清代改由户部颁发(地方由县署颁发),大致分上、中、下3等,按时换领,帖费在乾隆年间最高达纹银3两,但因官商勾结,从中渔利,弊端很多。辛亥革命后,各省发帖办法更加混乱,帖费也提高很多。

“行”是南货业一种经营方式,而南货业又是由“行”演变扩展而成。由于经营品种不同,其中又分为土果行、杂货行、玉兰片行3个类型。土果行主要分布在大、小西门河街一带,邻近水运码头,便于起卸货物和方便水陆客商。土果行开业最早,共有5家,资格最老的要数保太和(成利贞前身)、惠然(中和前身),均开创于1875年,略晚几年开业的有公和、镇昌、恒泰3家。土果行经营本地及外地的土果土产,如梨、桃、板栗、西瓜、生姜、荸荠、蒜子等。掌握业务大权的称“经纪”,卖方是各地运销土果土产的客商,买方则是全市水果摊贩。双方对经纪都十分信赖,买方只认经纪不认招牌。有名的经纪客路熟、信誉高,口头一句话即可定盘成交,因而经纪的工资特别高,甚至年工资高达银元3000元,并需隔年预聘。如果货源发生冲突,在经纪个人策动下,一举可聚集以扁担为武器的人数达数千人,气势汹汹,常能使对方慑伏就范。

杂货行是由土果行演变发展而产生的。原来土果行被垄断把持,不容外人加入。1933年,在外来业务的干扰下,“五福咸临”已失去了对土果经营的操纵控制能力,杂货行便陆续兴起,先后有同康、恒大、宜咸等10余家。其经营范围:牙帖上载明木耳、笋、糖、梨、面粉、莲子,但实际经营不止以上品种。凡川、粤、闽、赣、苏、浙的土特产均在经营之列。只要客商运来,在“任客投行”的规定下,即可代为推销,抽取佣金,间或也自行承购,以待行情回升居奇,从中获取厚利。资金雄厚的,也自行派人深入产区采购,兼有“行”与“号”的性质,如同康、恒大、同和、福记等。

玉兰片行经营范围为茶(毛茶)、麻(芋麻),纸(土纸)、玉兰片。玉兰片为湖南特产,以鲜笋就地加工而成,运销华北诸省及国外,我国北方视为一种名贵“山珍”。故以此命名。玉兰片行有3家:即福生祥、源昌祥、春和祥。福生祥创立于1900年,源昌祥开业于1922年,春和祥略晚。经营玉兰片与土果、杂货有极大的区别。制作玉兰片为业的都是新化洋溪镇一带的人,互相援引,逐渐成为该地少数人的一种专业。他们本身并无资金,全靠向玉兰片行借贷款项,在湘、桂两省交界深山密林中,设棚厂就地加工。每年秋末冬初进入山区,雇工挖笋制作。成品随气侯变化而异,有冬片、桃片、春片、笋衣等品种,制成后于次年三四月间运来长沙,投行出售。产品必需落贷款行成交,成交方式有对客买卖和行家承购两种。价格由经纪从中磋商,成交后由行方结算货款,扣除贷款及利息、伙食、税捐,余为笋客所得。笋客落行,行方负责宿食,每餐必备酒莱招待。玉兰片行利益虽大,然所承担的风险也重。抗日战争时,成立茶麻玉片业同业公会,由孔桧筠负责。

号:号的性质本是专营批发,但也有批零兼顾的,对象是四乡集镇的商贩,这又与店址的地域有关。如河街一带的商号,专以本、外埠的批发为对象,不设零售,营业方式为上午成交,下午分途选货。太平街、西长街一带,则附有门市小批发。长沙南货批发号,先后约有20家,其中兴替不一,发展最快时是在光复以后,大小多达30家,分布在大、小西门河街及西长街、太平街一带。又分西、南两帮,西帮为江西吉安人开设,南帮又称本帮,为湖南人经营。

铺:又称拆货铺。拆货铺的出现,大约在19271928年之间。最初是在土果行批进一些土果、土产、设摊拆零转卖给城乡小本经营者,故名“拆货”。地域多分布在小西门、太平街、大西门至碧湾街一带。经营项目有麻、五子、草帽、葵扇、冰碱、松香、牛胶、洋腊、干辣椒、蒜球、老姜、明矾、青矾、硫磺、土红、小草纸、子篾、红枣、柿饼、瓜子、花生、黄花、笋干等等。拆货铺外观不甚显眼,店前陈列几个摊盘,店内堆集一些成件土产。资金一般都是几百元至千多元。人员每户也只有二三人或四五人不等,但有时出进很大,例如麻、两项,遇有广东收购,成交额也就可观。拆货铺在“文夕大火”前只有吴万茂、永茂和、乾升泰、王益泰等五六家,火后发展很快,有自强、慎昌,志福、福兴、德泰和、惠丰长等共27家。

店:店是零售南食店,遍布南北四门,城厢内外,早期叫“南货斋馆”。“斋”是表示自设糕点作坊。店也是副食品行业零售部门的总称,直接为消费者服务。店的资金有大有小,经营项目大同小异,它包括糖、烟、酒、茶叶、糖果、罐头、蜜饯、饼干、饮料以及南货、海味直至土特名产。

清代末期,就有零售店的雏形出现,除极个别的店铺粗具规模外(如三吉斋),一般都是小本经营,范围也只限于一些土果、杂货,如荸荠、生姜、炒货、鸡蛋、鸭蛋、干鱼、虾及红白糖、片糖、冰糖等。那时生意很小、市场购买力很低。从19251939年,全市南食零售店才发展到高峰,共有店铺390户。它们相互竞争,这就迫使经营者千方百计选择最佳经营方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先后有青石桥的百年老店三吉斋,八角亭有异军突起的九如斋,南正街有百福斋、宁帮东村阳,红牌楼有苏帮朱稻香村,走马楼有东方,辕门上有杏花村,北正街有广东商店,蔡锷路有沙利文,中山路有怡丰斋。各家都有一手经营特色。

本小利微的“丰帮”

在正规零售店389户外,尚有一不甚引人注意而遍布全城的“丰帮”,即江西丰城人所开设的杂货店子。他们资金不如“吉安”帮雄厚,也不象“本帮”零售店灵活趋时,在资金上、经营范围上、花色品种上无法与本帮食品店抗衡,于是专营一些正规食品店不屑经营的一些品种,行业中讥讽他们是“油盐蜡烛香,鞭炮豆豉姜”。他们也经营南货食糖。“丰帮”的店铺总是选择在小街小巷的拐角处。俚语说:“一个包袱一把伞,来到长沙当老板”,“江西人真正恶,来到长沙占拐角”。这些俚话的流传,可说是对该帮辛勤奋斗的真实写照。19311934年间,为其全盛时期,全市共达30多户。“丰帮”经营规模不大,亏损失败的风险也轻。他们互助互爱,如果一家亏损,难于维持,同帮则共同借贷援助。因此该帮虽本金不多,经营范围不大,但倒闭情况很少发生。“丰帮”人自奉甚薄,吃苦耐劳。某家帮伙如被解雇,可以在原店中食宿不需付费,但应为店方作义务工作,直至找到工作为止。这个帮不雇用外人。从学徒至店员均为丰城籍人。抗日战争时,一度成立油盐杂货业同业公会,由江西丰城人陈宗陶负责。(本文作于1987年)


原载:《长沙老字号》湖南地图出版社2009年9月

主笔、特邀编辑:陈先枢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9 12:13 , Processed in 0.27734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